

嘉德20年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明 黄花梨簇云纹马蹄腿六柱式架子床,2010年秋拍,4312万元成交 )
“10月11日,北京世纪剧院。一楼坐着手捧大开本拍卖品名录的买主和大约100位各国记者,二楼坐着现场观摩的观众。‘主槌’胡文启先生宣布拍卖开始后,便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叫价。第一件是序号为732号的小件玉器,起叫价才24美元,台下买主均以举牌方式应价。其间台湾一家公司代表孙小姐还喊出77.5美元的零价,引来全场善意的哄笑。”这是《工人日报》1992年10月18日周末刊,对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做的报道,文章占据了半个版面的篇幅。
1992年这次北京国际拍卖会是中国首次向世界拍卖中国文物,由北京广告公司、北京对外文物交流中心与荷兰国际贸易咨询公司在京联合举办。拍品总计2235件,种类繁多,有古董字画,还有挂毯、红旗牌汽车。拍卖的一些规则,在今天看来也颇有趣。比如,拍卖活动有“入场券”,售价456美元或2466元人民币,有500位海内外人士购买此票,此外还有50元一张的“观摩券”。拍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买主,买卖时必须含有竞争因素,价格不能固定,拍卖底价始终保密。
拍卖会共成交235.1万美元,与组委会期望的500万美元相距甚远。大多数拍品被台湾地区的客人买走,他们以外汇作为结算方式。多数人抱怨拍卖时间冗长,拍卖场没有任何服务,出境托运手续繁复。但这场为期四天的拍卖结束了中国文物不得拍卖的历史,为日后拍卖公司的成立开启了思路。
半年后,1993年5月18日,北京长城饭店东花园的草坪上,中国嘉德举行成立仪式,成为第一个带“中国”字头的股份制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创始人陈东升回忆说:“我们开业选了一个好日子——5月18日,‘我要发’。在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举行的时候,我已经在筹划嘉德,当时我跟这方面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溜进去观摩。”
北京国际拍卖会上有两个人让陈东升印象深刻:一位被众人簇拥的老先生,想来定是重要人物,后来才知道那是徐邦达先生;另一位是有着“香港第一槌”的胡文启先生。陈东升当时就想,将来做拍卖,一定要找他学习,于是要了胡先生的名片。嘉德成立,陈东升给胡文启写信,把他请到北京来,此后又专门去香港请教。
( 清乾隆 紫檀雕西番莲“庆寿”纹宝座,2011年秋拍,5750万元成交 )
陈东升说:“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最具尝试性、开拓性的是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但它只是一次拍卖会,不是常设的拍卖机构,仅是一场活动、一个策划。上海朵云轩虽然早嘉德半年拍卖,但它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嘉德1994年首次拍卖是一个全国性的、世界性的拍卖,因为毕竟嘉德在北京,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1994年3月27日,中国嘉德在长城饭店举办了首次拍卖会,共推出了十余家文物商店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的书画和油画拍品245件,由文物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主持开槌。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图》以209万元成交创出天价,令人瞠目;齐白石的《松鹰》也拍出176万元的好成绩,拍卖总成交额1423万元,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
( 2013嘉德香港春季拍卖现场 )
在当时,拍卖对于国人来说是个新鲜事,加之拍前嘉德于各大报刊刊登消息、广告,社会对此关注度非常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寇勤,1993年辞去文化部下属机构的公职,与武汉大学校友、当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陈东升,以及在长城饭店工作的王雁南一起筹建嘉德。对于首次拍卖,寇勤印象深刻。他告诉本刊:“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为了这次拍卖会的安全,北京市公安局领导亲自过问。那不是分局,当时要成立一个保卫安全的领导小组,由公安局的一个副局长担任组长,我是副组长,弄得很是紧张。”
拍卖在长城饭店举行,酒店里从没见过如此多的人。“后来很多人进不来,在外面排着。对于海外客人来说,国内拍卖市场很新鲜,他们看到一个完全按照国际公认的交易方式举行的拍卖会,而且他们也确实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寇勤说,“现在回想,当时就两部分人员组成,国内少数藏家,海外一块,基本上以台湾和香港为主,他们是在苏富比、佳士得有买卖经验的藏家。”
( 怀素《食鱼帖》 )
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的变革性飞跃是“非典”之后,这个时间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分界点。陈东升告诉本刊:“嘉德从1994年拍卖一直到‘非典’,将近10年时间里,市场平稳,一年的交易量不过两个亿。那个时候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每年拍卖在4亿到5亿港元,我特别羡慕,我说我们哪一年能像他们拍四五个亿,嘉德这个市场就行了。”
2003年王世襄专场拍卖中,21件铜炉以1194.6万元被同一藏家收入囊中。清代瓷器,尤其以乾隆时期的陶瓷及工艺品成为时至今日的热点。最出类拔萃的拍卖,也不再局限于来自任何一位收藏家的个别收藏,而是以乾隆皇帝的艺术宝库为主体。以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作品为例,1993年的时候,价格大约在几十万元左右,2003年前后,攀升至300万元左右。
( 怀素《食鱼帖》 )
拍卖其实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打交道的过程。“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可以说是嘉德拍卖的最重要的一件瓷器,这是嘉德古籍善本部经理拓晓堂在找寻荀斋陈澄中先生后人时,与之偶然邂逅的。说起拓晓堂,他进入嘉德也极富戏剧性——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随后进入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平日不理时事。一日其夫人从《北京晚报》上看到嘉德的招聘启事,随即将报纸交给了拓晓堂,并力促其前往应聘。
1995年,拓晓堂在香港征集拍品时得到了两部古书,一部是大名鼎鼎的宋版书《文苑英华》,另一部则是明刻本、黄丕烈跋的《铁崖先生古乐府》。拿到这两部书后,一看,里面居然都有荀斋陈澄中先生的藏书印,拓晓堂顿感震惊,当下便询问送拍者两本书的来历。卖家是香港著名收藏家王南屏先生的太太,遗憾的是王南屏先生已经过世,她并不了解这两部书的来龙去脉,只知道是丈夫在香港市场上购得的。
( 清乾隆 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2006年拍,5280万元成交 )
这两部古书让拓晓堂回想起一段往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曾拨巨款收购在香港释出的荀斋藏书。当时,运作此事的国内文化界先辈们以为将荀斋藏书悉数购回,看样子当时有所遗漏。不过,从《文苑英华》与《铁崖先生古乐府》这里,拓晓堂得到一个信息——在别的藏家手里或者陈澄中先生家人手中可能仍有部分荀斋藏书,于是从1995年开始,他一直都在寻找陈澄中的家人。那些年,他每次去香港,一旦有与当年老人们聊天的机会,他都会问起陈澄中先生的去向,可惜近10年都一直杳无音讯。
陈澄中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收藏家,尤其喜爱收藏古籍善本、碑帖,藏有不少海内外孤本,当年曾购得一部海内外孤本的台州宋版书《荀子》20卷,他因此将自己的斋号取名为“荀斋”。
( (左起)胡妍妍、王燕南、陈东升、寇勤在张大千的《爱痕湖》前合影 )
2005年,当拓晓堂正准备去美国出差的前一天晚上,接到嘉德总经理王雁南的电话:“你知道荀斋吗?我们在美国打听到了荀斋后人。”拓晓堂说,他立时心中一紧,“就这样,我和王总一拍即合,决定此次美国之行便去拜访陈澄中的家人”。
拓晓堂到美国的第二天便去拜访了陈澄中先生的小儿子陈国琅。一进陈府,只见桌子上放了一些古籍,拓晓堂并没有拿起书翻看,而是与陈国琅先生聊了起来,他告之陈澄中先生已然离世,还告之他们家庭离开香港的整个经历。
( 南宋官窑琮式瓶
2008 年春拍,2016 万元成交
该瓶口底相若,器身为琮式,外壁自下而上分为五节,方形,直腹,圈足,造型端庄。南宋官窑青瓷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装饰,而在本身庄重、典雅且神秘的自然美。它以釉色取胜,造型见长,纹片著称。南宋王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的宋代官窑珍品极少。 )
拓晓堂说:“于是终于解了我心中关于荀斋藏书去向的谜团。原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陈澄中先生担心香港也会受波及,便决定投奔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的儿子陈国琅。这一去,就再没有回香港,也难怪我在香港耗用10年时间,也打听不到他与家人的下落。”听完陈家的这一段经历后,拓晓堂也跟陈国琅先生说起自己寻找他们的过程。“陈先生听完这些曲折故事,被我的执著打动。之后,他邀请我鉴定一下桌上的古籍,这20余册荀斋藏书,够国宝级的至少10册以上。当天由于还有一些其他安排,并没有马上拿走这些藏书,而是约好次日来取。”
第二天,拓晓堂依约来到陈府取书,临出门前,陈国琅先生突然提及家中还有一件瓷器。他小心打开外面包着的布囊,八仙过海瓶呈现眼前。拓晓堂告知自己不是瓷器专家,询问是否可以把这件东西的资料拿回去给同事看看。原本八仙过海瓶国内仅有一只,是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陈府的这只与上博藏品几乎一模一样。“事不宜迟,我与瓷器部的同事立刻定机票再飞美国,三登陈府,终于将这只‘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带了回来。”2006年,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的价格刷新了国内瓷器拍场最高纪录。
( 徐悲鸿《珍妮小姐画像》,
作于1939年
2011年秋拍,5750万元成交
《珍妮小姐画像》是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纵136厘米,宽98厘米,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是徐悲鸿为了支持抗战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这幅肖像是其男友——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之副领事勃兰嘉委托徐悲鸿而作,完成后得到了众人赞赏,勃兰嘉为徐悲鸿的艺术才华赞叹不已,并专门举办了盛大的画作揭幕仪式。珍妮小姐本人也是对其喜爱有加,在画作完成后也慷慨解囊,尽一己之力捐款救国,在当时也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酬4万元新币,应为此一时期于南洋募捐中画酬最多的一幅(总数为11.1万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对这幅画作也十分满意,特意请摄影师为其拍摄他与画作的合影,留作纪念,后成为了《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在1993年成立嘉德前,还是长城饭店的管理者。在她看来,20年的时间,是襁褓婴儿到翩翩少年的成长过程。嘉德的成长也是社会经济成长的缩影,是历史机遇造就了嘉德。一开始,大家都在摸索,向国际公司学习,只是纯粹的艺术品中介公司,逐渐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经营之路。
2008年9月,美国三大股指暴跌,纳斯达克指数创历史最大跌幅;此后一个月,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扩散。11月,日本和欧洲经济也被卷入其中,初显颓势。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成为嘉德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
( 齐白石(1864~1957) 花卉四屏
2012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珍品之夜,1840万元成交
四屏之一画名“双寿”,画寿桃一双,并枝叶葱葱。寿桃是白石老人晚年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寄予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象征多寿多福。
四屏之二画名“五福”,画金黄佛手五枚,以合“五福临门”之祥瑞寓意。作品取势用色似有老缶意趣,但细品慢酌,则全是唯齐白石才有的韵味神情。
四屏之三画名“延年”,画红、黄秋菊五朵,并篱笆墨叶。此屏可称白石老人“红花墨叶派”之典型。
四屏之四画名“富贵高寿”,画牡丹湖石。牡丹乃花中之王,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 )
中国嘉德书画部总经理郭彤说:“通俗点讲,在拍卖场上,你知道钱还在那里,可是谁都不敢轻易往外掏,买家心里都没有底。我就记得,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位相识的买家在自己中意的拍品拍卖时,颤抖着手,手中的竞买牌竟怎么都举不起来。这种气氛甚至一直影响到了2009年秋拍的拍品征集。”
因此,2009年,在《爱痕湖》的送拍人方闻教授与嘉德商量底价时,郭彤有些犹豫:如果从作品的艺术价值考虑,这幅作品无疑是张大千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如果从当时的市场大环境看,估价可能需要相对保守一些。这样的疑虑不无道理。在经历了2008年的“寒冬”之后,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直处于调整期。
( 张大千(1899~1983) 致张群山水花卉册
2012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珍品之夜,2530万元成交
此册为张大千画赠挚友张群山水花卉合册。张群(1889~1991),成都人,民国时期政界高层人士,习书画,富收藏,尤其对清代名家石涛等人作品兴致浓厚。1929年,张大千借居上海,一次在朋友家中认识了张群的秘书、喜好书画的冯若飞。经冯若飞引荐,张大千登门拜访了时任上海市市长的“石涛迷”张群。张群展示了石涛的十二幅通景屏风,张大千连连佩服其眼力,两人从此订交。在以后的岁月里,张群对张大千情逾骨肉,无论是在敦煌、在南美、在台湾,每当张大千遇到困难,都全力相助。二张友情甚笃,传为艺坛佳话。此册山水十二开大千都从石涛化出,花卉十二开自题“漫拟白阳、青藤、大风、大涤诸家”,上世纪30年代正是大千临古精进时期,山水花卉合为一册,二十四开开开精彩。 )
另一方面,尽管国内画坛早有“南张北齐”的说法,但是大家对张大千的赞誉普遍来自其传统书画作品,他的泼彩作品却一直不太受重视。曾经有一年,郭彤和同事从香港征集到一幅张大千的泼彩作品,画幅很大,展示效果也非常好。当时,在预展和拍卖现场,还特意播放了张大千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珍贵录像,但最终成交价格仍然不太理想。那时,很多国内买家都觉得,泼彩作品创作起来特别简单,没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为了能够推动收藏界对张大千泼彩作品的再发现,嘉德最终确定《爱痕湖》的底价为200万美元,方闻教授本人对这个估价也比较满意,但是市场会如何反应,还是未知数。
张大千的整个艺术生涯由两个重要阶段组成:一是他在1946~1948年这三年中创作的摹古作品,这是其传统水墨作品的创作顶峰期;另一个重要阶段是1967~1969年这三年创作的泼彩作品,《爱痕湖》创作于1968年,是这个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1968年,《爱痕湖》在美国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地的著名画廊展出。那一年,方闻还只是美国学术圈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出于对中国美术研究的热爱,他为张大千的美国巡展奔走相助、作文推广,因此与张大千结缘。展览结束后,张大千就把这幅画送给了这位年轻人。自此,它一直悬挂在方教授的家中长达40余年,成为一段友谊的最佳见证。
(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
2002年春拍,2530万元成交
《写生珍禽图》为水墨纸本手卷,是徽宗写生花鸟画的典范,笔调朴质简逸,全用水墨,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卷高27.5厘米、全长521.5厘米,共分12段,每段接缝处有宋徽宗的双螭印,共11方。图中鸟之羽毛,用淡墨轻擦出形,又以较浓墨覆染,再以浓墨点染重点的头尾、羽梢等部位,层迭描绘,反映鸟羽松软的质感,斑斓的色彩。枝叶的画法也是类似,尤其竹叶的画法与史籍记载完全一致。 )
当年寂寂无闻的方闻,后来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史教授,也是美国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开创性人物,美国各大博物馆的东方部主任或大学东方系主任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但《爱痕湖》始终是方闻教授最为珍视的礼物。几十年后,方闻教授把他的研究带进了浙江大学,为了筹措学术研究经费,他割爱将《爱痕湖》作为他个人与浙江大学学术合作的捐赠物拿出来拍卖。
《爱痕湖》的拍卖安排在2010年嘉德春拍近现代书画的“借古开今”专场中,最终以90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以1.008亿元成交,成为当时全球中国书画市场的一个新标杆。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市场寒冬后,《爱痕湖》的成功拍卖带动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2010至2011年的火热行情。
( 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2011年春拍,1.15亿元成交
这张琴的琴腹龙池内两侧上下刻着“至德丙申”的年款,表示为公元756年制造。这一年,唐朝历经“安史之乱”,玄宗退位,肃宗即位改元,“大圣遗音”琴是中唐之始制作的第一批宫琴。后来,琴被收入了清朝内府,存放于养心殿南的文物珍品库中,显示了皇帝对这把千古名琴的珍视。
南宋官窑琮式瓶
2008年春拍,2016万元成交
该瓶口底相若,器身为琮式,外壁自下而上分为五节,方形,直腹,圈足,造型端庄。南宋官窑青瓷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装饰,而在本身庄重、典雅且神秘的自然美。它以釉色取胜,造型见长,纹片著称。南宋王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的宋代官窑珍品极少。 )
王雁南说:“2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艺术品价格的改变,市场变化剧烈,这几年艺术品开始跟投资、基金挂钩,各种乱象出现,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国拍卖业的20年只能说是完成初步阶段,从更深的层面上说,拍卖规律与规则还不够明确,所以应该出去看看,尝试在国际环境中经营,向国际企业学习。”
目前,王府井新的嘉德艺术中心正在赶工,完工后,中心将会有很多展览艺术推广、文化交互活动。 嘉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