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大选:是什么引发了“华裔政治海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珊)

马来西亚大选:是什么引发了“华裔政治海啸”0( 5月5日,马来西亚大选投票正式开始 )

5月6日,马来西亚第13届议会大选的投票结果揭晓:执政联盟“国民阵线”在议会中赢得了多数议席,取得胜利。

由于经历了2008年的“政治海啸”,本届大选被媒体冠上了“史上最激烈选战”的名号。因为自1957年建国以来,马来西亚一直是以巫统(全称“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为首的国民阵线联盟的天下。该联盟在历届选举中战无不胜,直到5年前,才因执政不利等原因,在第12届大选中遭遇了滑铁卢。在这届选举中,该联盟不仅丢失了议会中的绝对优势,还将多个州的政权拱手让给了反对党。马来西亚政治版图由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之后,反对派人民联盟的力量日益壮大,马来西亚政坛两线制逐渐形成。今年大选举行时,在朝和在野党几乎形成了势均力敌的阵势,人们纷纷预测马来西亚或将“改朝换代”。

选举后,政党轮替的局面并未出现,但在222个席位中仅赢得134席的国民阵线却再难重拾昔日的辉煌。这一点在华人选民的流失数量上体现最为明显: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4.6%,为第二大族群,而其中约80%转向了反对党。总理纳吉布将此比喻为“华裔政治海啸”。他表示,投票成绩显示两极化,政府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即达成“国内和解”,否则将引发种族冲突。

华人选民的投票立场因何而变?这要从执政联盟的性质说起。“巫统是马来族单一民族政党,由它所主导的政府也向来被视作以维护马来族群的利益为宗旨,这一点在近几十年中愈发明显。”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研究员陈穆红(Helen Ting)告诉本刊。“马来西亚的政治系统中没有左、右翼之分,所以也没有保守党、自由党、社会民主党或绿党。国民阵线中的党派是因代表了不同族群(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或‘其他族群’)而结盟,长久以来,这也是民众为其投票的出发点。但随着要求政治内容多样化的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国民阵线的组成政党只能面对两个选择:自我改变,变成有着明确政治方向的政党,或进一步强调种族特点。而后者正是纳吉布和国民阵线政党近来为之忙碌的事情。”德国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霍尔斯特博士(Frederik Holst)则这样告诉本刊。

所以,掀起“华人海啸”并非传统的种族对立。“这种以种族为界出现的分裂,部分出于偶然原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里欧(Joseph Chinyong Liow)告诉本刊,“两极化结果虽然确因马来人与华人的不同立场而出现,但其原因却并不全部来自种族的本性。许多华人之所以不投票给国民阵线,并不是因为其种族身份,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民联盟组建的政府将更为真诚,也更理解他们的境况。在许多华人眼中,国民阵线政府太强调马来人的特权,而该联盟中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和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若与反对联盟中的民主行动党相比,捍卫华人群体利益的勇气则明显不足。”

在观察家眼中,这道所谓的“种族裂痕”尚未达到无以弥补的地步。“从某种角度看,马来社会分裂的确有所加深,但并未达到对立严重的地步。这次选举中,反对党收到了来自各个族群的选票,这表明,该国多数民众仍然期望建立起一个存在于种族之上的政府系统。”霍尔斯特说。

陈穆红也说,华人选民与马来人选民之间的分裂的确程度有限,因为有许多马来人(尤其在城镇地区)都将票投给了不具民族特性的反对派,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真正的分裂其实存在于城镇与农村地区之间。国民阵线这次的险胜与此也有直接关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人类学系的霍夫斯戴特博士(Gerhard Hoffstaedter)认为,种族分裂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其实是选民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是‘希望’和‘恐惧’将选民一分为二。有人希望,偏爱农村地区的国民阵线政府能为贫困地区的选民提供经济支持,特别是为马来土著民众维持平权政策;也有人害怕种族暴力,害怕一个伊斯兰国家的产生”。 海啸引发马来西亚什么政治大选华裔马来西亚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