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的地震之殇
作者:吴琪(文 / 吴琪 贾子健 王玄(实习记者) 刘敏(实习记者))
( 4月21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一名父亲怀抱受伤的女儿在医院接受治疗 )
芦山地震的意外与非意外
2013年4月20日,本是一个寻常的周六。早上8点02分地动山摇之前,位于川西高原的雅安市正按照川西小城的平缓节奏,为汛期的到来做准备。这个群山环绕的城市处在“盆子底部”,四周的高山与河谷决定着这里的生态。在雅安人的记忆中,降雨导致的滑坡才是这里最常见的灾难。雅安是整个中国降雨最多的地方,号称“天漏”之地,西侧的青藏高原以及高原边坡的喇叭口河谷综合产生作用,使得这里降雨极为频繁,尤其是每年6月到9月,暴雨常常引发滑坡。
由于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雅安在理论上一直与地震的危险相伴。只是从历史来看,雅安城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段里相对安全。历数龙门山地震带从17世纪以来到汶川地震前发生的十来次强震,“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南俱动”,或是“全蜀大地震,茂州(治今茂县)震甚,倾塌城屋,压杀人民”,总体来说对雅安的核心地带冲击相对小。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雅安的芦山县与汶川接壤,它位于龙门山断裂东南部,“5·12”主要是龙门山断裂段的中北部应力爆发,汶川地震使得雅安受灾人数达90万人,因灾死亡33人,汉源、石棉、芦山、宝兴被列为国家重灾县。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少学者就在讨论:龙门山断裂带还会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断裂带南端的危险性是不是增强了?有研究者认为,“5·12”地震不但没有造成龙门山南段山前断裂的应力集中,反而减小了那里的应力。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在多次考察后想法不一样,他认为四川的下次强震必然发生在龙门山南端。
嵇少丞比喻说,这就像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承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是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
(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22日19时,地震已造成雅安、成都、眉山等19个市州199余万人受灾,189人遇难。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立刻启动一级应急程序,救援人员紧急出动赶往受灾现场,抢时间、争分秒,展开紧张有序的救援工作。图为4月20日震后,救援官兵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雅安市龙门乡,在一片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展开救援,寻找生还者。 )
“5·12”为何加强了龙门山断裂段再次发生地震的危险?嵇少丞解释说,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即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过去2000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山中部相对稳定。“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再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哪有不动之理?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也对本刊表达了他之前的疑惑。在汶川地震后,郦永刚到现场考察了从震源地汶川向北的整个龙门山中北段。“都江堰向北270公里都有明显的地表破碎,但是都江堰以南至少地表没有破碎痕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汶川地震被专家们称为“单侧地震”。这种情形在一般地震中并不常见。
(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我国加强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能力明显提高,信息更为透明化。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军区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动员雅安和附近成都、眉山等6个地区民兵及四川预备役高炮师、乐山预备役步兵旅、资阳预备役工兵团,共5600余人参加抗震救灾。图为4月20日雅安市龙门乡救援现场。 )
四川省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告诉本刊:“一般情形都是应该由破力点沿地震带向两端延伸。但是因为地质活动本身就很复杂,对于汶川地震的这种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原因可以说明。”当年考察时让郦永刚困惑的还有,一般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震级和频次逐渐递减的余震,像8级的汶川地震理论上应依次出现7级、6级、5级余震的分布曲线,“但是汶川地震后虽然余震有上万次,但是从没有7级左右的,最高是6级多一点”。这也是让地震研究者们担心的事。郦永刚和范晓当时都认为,龙门山断裂带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
500公里左右的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时涉及了300公里左右。郦永刚对南段的观测发现,地壳应力确实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岩石之间是相互牵制的,300多公里的山体发生形变,山体的静态应力就有可能重新分布,南段反而会比从前承受的应力更多。”
( 4月21日,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的一位村民在满地房梁瓦片的废墟中搜寻物品 )
这次造成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凶手”是龙门山南段的山前断裂,应验了学者们的担心。该断裂呈北东—南西走向,向西倾斜,具逆冲性质,即断层上盘(松潘—甘孜地块)相对于断层下盘(四川盆地)向上运动,松潘—甘孜地块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从这次芦山地震来看,龙门山南段与中北段性质几乎相同。
事实上,龙门山断裂带引起学界的重视,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脉平行排列着三条断裂带:中央断裂带(又称映秀—北川断裂带)、山前断裂带(又称都江堰—江油断裂带)、山后断裂带(又称汶川—茂县断裂带)。
( 4月20日下午,四川省测绘应急指挥平台超大屏幕上显示的“芦山县太平镇震后无人机影像”图 )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成因,地震研究的学者们已经基本在板块运动理论上达成了共识。郦永刚告诉本刊记者,印度板块每年以5厘米的速度向北挤压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板块的下插,欧亚板块被抬起,“但是欧亚板块的速度抬升没有那么快,板块下的熔岩流等就自西向东流动。四川盆地所在的华南板块非常硬且重,在这种挤压下就下插到抬起的青藏高原下面,形成的龙门山断裂带就在逐渐积累能量”。20公里深以下的龙门山地壳以缓慢的韧性变形为主,每年向北东方向前进约2毫米,也就是说每100万年走2公里。
范晓向我们解释说,龙门山地震带是一条规模很大的地震活动带,它历来引起关注是因为这里毗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及其城市群。但是从强震活动的频度和级别来看,在中国南北向地震带中,它还是一个相对“沉寂”的区域。龙门山地震带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7级的地震,这里有记载的最大地震是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发生的汶川6.5级地震,而且从1970年大邑6.2级地震以来近40年,还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因此,从强震和大震的发生来说,在中国南北地震带中,专家们更多关注的是鲜水河、安宁河、松潘、东川—嵩明、马边—昭通、通海—石屏、西海固、天水、银川、河西走廊等地震带。
( 4月21日,芦山县龙门乡部分灾民在田地里自搭帐篷,生火做饭,展开自救 )
“5·12”大地震的发生,范晓认为“颠覆”了专家们对龙门山地震带认识的基本框架,台湾的地质专家也用了“复活”一词来形容龙门山地震带的一反常态。这究竟是数千年以上的能量积蓄终于到了极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迄今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郦永刚则告诉本刊,他认为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中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龙门山断裂带还是相对活跃了一些——在200公里的范围内曾发生4次6级以上地震。在此之前,较大的地震是1933年茂县的叠溪地震达到7.5级,造成千余人伤亡。
在有了汶川地震对学界认为的“颠覆”之后,这次雅安芦山地震反而算是一次“情理当中”的地震。虽然没有人能够预测出具体地震的到来,但是汶川地震之后,此次承受了更大载荷的龙门山断裂段南端发生的地震,并没有超出地球科学对地震理论的解释。
( 4月21日,芦山县龙门乡的一位村民在家中排除安全隐患 )
雅安的险与美
四川是中国地震多发省区之一,按照对全国M≥6级地震次数的统计,四川的地震活动仅次于台湾、西藏、新疆和云南,居全国第五位。如果我们找来一张中国地图,摊开了看四川,最直观的印象是——天府之国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溯鹰告诉本刊,如果梳理四川历来大大小小的地震,将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图中,我们大致能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地点基本在西部的山区里,而且似乎平行于山区—盆地的交界线而呈线性分布。至于盆地中央,虽然会遭到地震的影响,但很少是直接的震中区域。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这个来自经验的推论虽然简单,但已经抓到问题的实质了。
( 4月20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的学生们点亮烛光,为雅安灾区人民祈福 )
四川地震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二、强震大多沿活动性断裂分布,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三、均属浅源地震,即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其中大部分在l0~30公里(汶川大地震震源深度在10~20公里)。
如果单从人们的观感来说,西部的山脉给予了四川迷人的原始之美。龙门山绵延逶迤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之间,当人们由成都平原西行,接近绵竹—什邡—彭州—都江堰—邛崃一线,就会看到西边的龙门山如万丈高墙,平地拔起,蔚为壮观。杜甫曾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来形容由成都平原眺望龙门山的景象。
( 2008年5月15日,四川省北川县城的一名妇女在废墟中呼喊亲人的名字 )
有一句话叫“中国的西部在四川,四川的西部在雅安”,整个雅安都处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也就是说位于四处盆地西边的“盆周”上。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何世平主持拍摄了纪录片《解密:“5·12”大地震》,他告诉本刊,雅安地区的地貌和汶川简直一模一样。“四川盆地边缘都是两山夹一沟,中间有200~500米宽就能建个镇,超过500米就非常了不起,甚至可以建县城了。”在拍摄纪录片期间,学者嵇少丞告诉何世平,美国的标准是断裂带200米范围内不能住人,何世平觉得这在龙门山断裂带根本不可能,“成都是否在断裂带上还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是龙门山断裂带在双流牧马山一带消失,另一种观点是从成都西北穿过”。
雅安地区95%左右为山地,东北向为夹金山和邓睐山,西为邓睐山脉向南延伸的二郎山,山脉纵横,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奇,也不得不慨叹自身力量的渺小。由于高山此起彼伏,雅安目前仍旧不通铁路,整体经济水平在四川省内属于中后,属于农业市。何世平说,雅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好,近些年一直是靠发展旅游业”。雅安是成都进藏的咽喉要道,但只有成雅高速、318国道扮演着交通命脉的角色。“工业少也是因为一直招不到大的项目,交通不便是很大的制约因素。”
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产地以及茶文化的起源地。自西汉吴理真在蒙顶山植茶开始,雅安便作为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人工驯化野生茶树的地区,李白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就是对雅安蒙顶山茶叶的赞美。这里保留着川西枢纽城市的许多特点,千年古镇历史丰厚,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多年。
不过由于地形的限制,雅安境内的道路多利用河谷展线,多为“沿溪线”和“顺坡线”,属于“随弯就弯,原路加宽”的建设,弯道多、坡度陡、线形差。例如,此次雅安地震震中所涉范围的芦山、宝兴两县仅有省道210线相通,宝兴地貌属垂直地貌,地形以山地为主,省道210线就依山而建,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千仞垂壁。
2008年汶川地震后,据《雅安日报》的文章称:四川省道210线在青衣江峡谷中有的路段宽度只有5米,满载救灾物资的长件大货车行进艰难,余震不断,公路随时坍塌,“生命线”十分脆弱。“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从2008年12月开始重建省道210线,因山体自然崩塌造成交通中断的次数,一年内已经远远超过了10次。
雅安的宝兴老县城位于宝兴河东岸的文献山下,是长约300米、宽约丈许的一条独街。由于地处偏远,上世纪50年代,这里最高档的交通工具是山间铃响马帮来,县政府喂养大马三头,供书记、县长出差使用。1959年飞宝公路通车后,街口插了一个交通标记,书写了“进入村镇”四个大字。有人嘲讽宝兴是座“袖珍县城”,有人则夸张地说:“县委会炒回锅肉,全城都要闻到香。”
就是这么一座小县城,后有文献山滚石威胁,前有宝兴河,两侧有较场沟、冷木沟的洪水威胁,特别是1966年特大洪灾后,死亡十来人,县城居民惊哗至极,曾有过迁移县城之动议,后来随着防洪技术提高,县城很少受洪灾侵扰。如今的新县城规模在老城基础上扩大数十倍。建起了与老城平行的顺城街、顺河街以及河对面的新街;全城九条大街的宽度,都可对开汽车。
如果从自然环境来说,雅安除高寒山地外,一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回暖旱,空气和水质都非常好。但是一旦灾难到来,居住在雅安市内的人们相对幸运,那些分散居住在大山中的人们则很难获得及时救援。
这次震中的雅安宝兴县,在地震后一度成为孤岛。自从19世纪法国神父阿尔芒·戴维在宝兴发现了三个活化石物种——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昆虫活化石戴维两栖甲之后,宝兴就有了“动植物基因库”的说法。凡是从事动植物研究的人,没有不知道宝兴的。能够成为世界珍稀动植物避难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说明着雅安宝兴县自然环境的原始。宝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国土面积75%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峡谷中蕴藏着大量奇丽的花木资源。
生态的原始同时意味着开发的艰难。在雅安所属的8个县区中,宝兴县交通最为不便,其他县区都通了高速公路,而宝兴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联系。每到雨季遇到塌方,交通就近乎中断。这个总人口5.83万人的县,面积3114平方公里,属地广人稀的边远山区。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就在宝兴县境内。宝兴地貌属垂直地带形,地形以山地为主,大多数贫困村、组地处高山,农户居住分散,村民房屋、农田改造等扶贫工程项目往往是毁了修、修了毁。
这次震中的芦山县,也是地形起伏大,山多地少,河流比降大。2008年曾在芦山调研的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矿产资源勘探部主任朱云鹤告诉本刊,芦山离汶川最近的地方只有28公里,当地山体很高,平地不多。县城是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但村民大多是在山上住。
芦山是历史文化名城,它在秦并巴蜀之际建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县城因系三国时蜀汉大将姜维屯兵时所筑,又称“姜城”。芦山有着“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在芦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9000多件,尤以汉代文物闻名海内外,汉代石兽占全国同类文物数量的一半以上,可是文化历史名城并不能解决当地人发展经济的困惑,交通不便给了芦山县发展经济很大的障碍,上世纪90年代初,雅安地区随着“三头”(石头、木头、水头)开发热潮的兴起,芦山县大搞石材开发,曾有过短暂兴盛。在石材生意过后,人们又转向根雕生意,但整个地区经济仍然较为落后。
地形地貌决定着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龙门山及其更大范围的横断山区,河流切割出一条条深邃的峡谷,沿着这些峡谷的河谷地带,也是城镇村寨聚落的集中地以及交通的走廊。峡谷两侧的山坡在重力作用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也在不断调整着,尽量趋于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向我们解释说,大家看到的山坡的原始斜坡及其坡度角,实际上是地表地形长期演化形成的一个安息坡角。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说,范晓很担心如今水电开发、建造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但是当地人希望通过交通向外延伸的梦想,又很难说不正当。
依然神秘的龙门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发生的15分钟内,郦永刚在美国南加州的研究所就根据获知的震级、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推算出震源周边20~70公里半径内地表震动强度在8~8.5度。郦永刚告诉本刊:“8度一般的民房就扛不住了,包括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房屋。美国的最高强度是10度,中国是11度。汶川地震时就达到了美国标准的10度。”震级差一级,地震波会相差10倍,能量可以差出30多倍。郦永刚综合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地表强度和当地人口等多个因素测算认为:雅安地表震动强度超过8度的地区涉及23.6万人左右,超过7度的地区涉及68万多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此次芦山地震的死亡人数会在200到1000人,伤者会在1000到7700人。“下线还是上线这取决于救灾的投入程度。”
芦山地震的震源可以很明确是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虽然它所处的区域地质活动情况比汶川地震更为复杂。范晓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区域是西北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与东北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的交汇处,二者形成了“V”字区域。鲜水河断裂带一直比龙门山断裂带要活跃。“973项目的目标就是鲜水河断裂带,2008年几百台仪器放在这条断裂带上,最后没想到龙门山上地震了。”郦永刚说。玉树地震也是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而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带也在雅安附近与龙门山断裂带交汇。
让专家们如此确定芦山地震成因的是因为它和汶川地震一样属于逆冲型地震,这是龙门山断裂带的特点: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运动。而鲜水河断裂带则是属于左旋滑移型。范晓和郦永刚都认为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密切的联系是毫无疑问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但如果推测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也并不足为奇。“地质年代是以上万年、百万年计的,一个地震的余震可以延续十几年到几十年,相隔5年时间并不算长。”郦永刚觉得争论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意义并不大,他更喜欢用“序列地震”的概念。“2010年新西兰发生地震,事隔5个月在同一个断裂系统中又发生了6级以上的地震。当时新西兰国内也发生了类似争议,而我们用‘序列地震’来强调两个地震间的关联性。”
郦永刚觉得,龙门山断裂带应该不会再发生更大规模的地震了。“雅安大概在都江堰南80公里左右,震中距离汶川85公里左右。一般7级地震的破碎断层会在60公里左右,所以说龙门山断裂带的断层已经基本破碎,应力应该已经释放到最大了。”但是郦永刚认为也无法做到完全乐观,恰恰是龙门山断裂带向南汇合鲜水河断裂带,再向南是被地震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红河断裂带。“龙门山会不会诱发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大地震,眼前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而红河断裂带是右旋滑移型,每年5厘米的移动速度很快,都赶上印度板块了。”嵇少丞的观点不一样,他向本刊记者表示,龙门山断裂带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够,芦山地震是一次前震。嵇少丞很担心鲜水河断裂带上会发生更大规模的地震。
嵇少丞的这种担心从对汶川地震考察后,就十分鲜明。在2009年拍摄《解密:“5·12”大地震》的过程中,摄制组跟着嵇少丞和范晓两位专家走了30多个小时的山路、夜宿山体破碎的山中,最终到达震源地的第一个点:牛眠沟附近的莲花心。让他们略微吃惊的是,“已经事隔一年,我们的人居然是第一拨到震源处来考察的”。何世平对本刊记者说。
这部纪录片提出了疑问: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还会发生大地震,却没有给出解释。导演付鹏告诉本刊记者,实际在他对嵇少丞的采访中,嵇少丞直言不讳地表示:“雅安、天全、宝兴一带迟早有大的爆发。”何世平还记得嵇少丞的用词中是“必须震”。“他说地质运动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青藏高原由西向东挤压四川盆地,亿万年后龙门山和龙泉山会合并,四川盆地肯定是不复存在的。人类有记录的历史不过2000多年,但是他说三四千年前肯定是发生过多次大地震的,每一次都在8.5级以上。”嵇少丞明确表达了对南段的担忧,在这次考察中他也去了天全等地,向当地地震局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这种担心。但是纪录片中并没有直白地提出这种观点,何世平和付鹏出于谨慎都不敢用,而是相对委婉地以问题方式提出。“嵇教授的采访录像我还一直留着。”付鹏说。
地震与水库
由于地震的原因是非线性的,人们今天依然难以预测地震。这也成为很多专家认为不应该把过多精力放在地震预测上的原因,他们认为更应该关注地震发生几秒钟以内的预警,以及平日里抗震房屋的建设,这些才是人力容易控制的因素。
范晓认为公众千万不要把期待寄托在地震预报上,而应该重视地震预警。“日本做得最好,地震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预警系统启动,行驶中的列车可以立即停车,工业设施也立刻断电。还有就是让建筑达到防震标准,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跃程度,全国是有相应不同的参数设计标准的。比如成都的一般民房设计标准是防7级地震,而雅安地区是高于这个标准的,关键还是有没有做到。”郦永刚则认为不能因为地震预测做不到就不坚持做。“人的一生几十年,一次强烈地震的积累是上千年。现代地震学还是年轻的学科。虽然短期预报做不到,但是中长期预报还是有科学根据的。现在最重要的研究工作应该是对西南地区的地质结构进行一次全面科学的评估。”
不过关于地震和水库的关系,专家们依然看法不一。汶川地震后,范晓就一直认为地震与紫坪埔水库的蓄放水活动有密切关系。“大地震前的一两年,我也多次走过岷江上游河谷,当我看到诸如理县米亚罗红叶景区因修建电站水库而损毁森林、开挖山体时,当我看到推土机让漂亮的藏寨渐成废墟、藏族老大妈在简易窝棚旁悲伤无助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只有两个字:贪婪。”
范晓认为主要是因为水库蓄水对于库区岩层新增的外在压力以及库水沿断层向下渗透,打破了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状态,并降低了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和岩石的抗剪强度。“水库大坝下距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在地表的出露迹线仅2公里左右,库尾淹没线上距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的地表出露迹线仅约500米,库区还有与上述主干断裂平行的密集的断层群通过,原本由西北山区向东南流入平原的岷江,在此也顺应断层破碎带形成的软弱部位,形成90°的突然转折,变为西南—东北走向,在水库的漩口至大坝这段主要的蓄水区,形成与断层带走向重合的‘构造次成河段’,从而使库水和断层带有了最大的接触面积。”
嵇少丞不这么认为,他提到,四川省一共有6678个水库,紫坪埔水库并不是最大的水库,如果是水库引发地震的话,那么雅砻江上的二滩水库比紫坪埔水库要大好几倍,为什么它不发生地震?为什么6000多个水库里面只有紫坪埔?水库诱发地震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次水库距离震中只有16公里,但是这次地震的震中并不是直接位于水库下方,而是偏在边上,它本身就有断裂带,就是著名的龙门山的主断裂。另外,嵇少丞在震中考察中发现它只是碎石流,它出来是干的。如果是水库诱发,有水渗到下面,那把岩石带出来,它应该是潮的。“所以这次野外考察为我们提供了证据,这次地震跟紫坪埔水库没有关系。”
郦永刚认为水库作为诱因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从构造力学来说水库确实可能诱发最高5级左右的地震,但绝不可能诱发长达200多公里、震级8级的地震。“三峡库区周边每个月都会有3~4级的地震,但没有破坏力。而且三峡距离汶川有五六百公里远,地应力是传递不过来的。但如果板块的应力已经积累到临界点,也不能排除震源处的水库引发的小地震成为诱因。”在芦山震中方圆百公里的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水库和水电站就超过100个。而范晓所做的调研中,距离芦山地震震中约80公里的汉源瀑布沟水电站坝高186米、库容53.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30万千瓦,2009年已蓄水。根据四川省地震局的专家对该区域2006年10月14日至2011年12月31日观测到的1834次地震的分析,在库区中部、大坝附近、大坝下游等几个地方出现了小震集中分布的现象。
汶川地震的详细过程
峨眉电影频道拍摄的科普纪录片《解密:“5·12”大地震》在事后详细追溯了汶川地震山河破碎的80秒:5月12日14点28分04秒,汶川县漩口镇附近地下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点燃了“5·12”特大地震的导火索。2秒钟后,破裂激发的地震波到达地表。震源以上2公里外映秀镇的人们开始感觉地面突然抬升,房屋摇晃、窗户破裂。又过了1秒,破裂沿着断层冲出地面。三江、紫坪埔、映秀等地房屋倒塌、山体崩裂。这15秒,地震能量释放16%。此时,汶川、都江堰、什邡、汉旺、成都震感明显,25秒后北川等地开始有了震感。
约40秒,破裂在绵竹、清平以北遭遇一个西北方向强硬断层的阻挡,数秒钟的对峙中,巨大能量向南传递至康定,又突然回头向北,重返清平附近形成两种能量的聚合。17秒至46秒之间,地震波在长约100公里的破裂区域来回折腾,撕裂和震荡给映秀、虹口、龙池、都江堰、汉旺等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29秒地震能量释放63%。
48秒,断裂突然跳过安县,冲出地表,经擂鼓、漩平,由南向北横穿整个北川县城,对建筑物和山体造成惨烈破坏,然后经北川陈家坝、平武平通镇,60秒左右抵达南坝镇。这12秒,地震能量释放16%。
60秒后,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平武青川断裂带。80秒左右,虽成强弩之末,依然震撼了陕西甘肃南部,60秒至80秒,地震能量释放了5%。
整个过程,破裂以每秒2.8公里左右的速度传播,大约是音速的10倍,地表破裂长度216公里,极震区长度275公里。以清平为界,极震区一分二,南硬北软,前100多公里是极其坚硬的花岗质岩体,后100多公里是脆弱的碎屑岩和石灰岩构成,北川、青川当然不堪一击。“5·12”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以西松潘—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斜冲了4~6米。 雅安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汶川地震地震雅安地震地震自救地震成因日本地震构造地震之殇地震预测地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