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茶道的兴起
作者:王恺台湾茶的外销转内销:台湾茶道的直接动力
根据学者所掌握的资料,台湾最早找到茶园契约文书是乾隆晚期的。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尽管有清政府的禁令,还是有大批闽人来台,包括广东潮汕人。
就茶而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茶树栽培和养殖技术,饮茶习俗也因此进来。台湾庙口或乡村道路两旁,迄今还能看到所谓的传统“老人茶”,三四个老人,闲散一坐就是一下午,一壶茶、若干杯子。不过台湾茶叶研究者何健生告诉本刊,多数潮汕人是流落台湾,所以他们只带来半套工夫茶,无法把讲究的潮汕四宝都带入台湾,至少省略了风炉。
“整个台湾延续这半套工夫茶的喝茶方法很多年,包括日据时代。你看过《悲情城市》吗?里面的喝法都是如此。怕水洒出来,放壶的碗就用日常吃面用的碗,所以台湾原本的茶道是很简陋的。”
晚清时期,台湾的英国商人约翰·杜德已经开始精制乌龙茶,不过台湾茶叶真正扬名国际是日据时代,茶叶传习所等机构让台湾茶生产逐渐走上正轨。1949年后,台湾茶基本上以外销为主,1973年前后,外销达到最高数量。巧合的是,之后台湾茶叶销售量逐年下滑,台湾茶人解致璋说,因为当时台湾经济起飞,工厂抢走了大量劳动力,使茶叶的生产成本增高,带来了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当时台湾经济转型成功,民众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享受饮茶乐趣,台湾茶在1974年开始的10年内,形成了外销转内销的巨大转型,茶道发展有了推动力。
何健生回忆,最早时,台湾茶道还没有外界力量的介入,是台湾茶叶界自身开始流行比赛制茶。1975年,以产冻顶乌龙著称的南投县鹿谷乡参加全省第一届优良茶比赛,第一名特等茶以每斤4200元成交,价格远高于外销茶。于是,比赛越办越兴旺,台湾各个茶山都开始以烘焙、产出色、香、味俱全的精致茶为第一要素。
当时有茶农为了检测评委的水平,故意将一批比赛茶分开包装,同批生产的茶叶用不同的人名去参赛。参赛的评委也很厉害,同样的茶,两个人名参赛,两个都是同样名次。后来还有人把同批茶分三个名字去参加比赛,也被评委发现,三者位于同样名次。当时台湾的著名评审、前农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回忆,他是当时各产区的主要评委,他参加的评比,要求自己能喝出茶胚是不是下雨天采摘、日光萎凋的时间长短,包括是不是隔季茶等。评委们慢慢在比赛中树立了权威,直接带动了台湾茶道的发展,大家开始注重茶汤的本质。
乌龙茶品种繁多,也很细致:轻焙火的杉林溪高山乌龙、中焙火的阿里山乌龙、炭焙的冻顶乌龙,各种香味的层次很不一样,所以,在一家小茶馆卖茶,都会有层次各异的乌龙茶。自然而然要求泡茶者以相应的技术手法展现出来。这也刺激了台湾以乌龙茶为体系的茶道起步。
在台湾文人化的茶馆尚未出现的时候,生活化的品茗文化先起步。1977年,台北林森北路的第一家工夫茶馆开幕,与过去台湾街头的那些老人茶馆不再一样,何健生说,这些新开张的工夫茶馆都普遍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装潢主线索,强调中国古典元素。他们开始注重茶艺,也就是在卖茶之外,还教客人如何去泡一壶好茶。不过真正开始大规模传授泡茶技术的,是陆羽茶室的老板蔡荣章。何健生那时候还在贸易公司工作,也去学习。“刚开始搞的是通才教育,从茶的种类到怎么泡茶,都会教。然后是中级班,例如紫砂壶也是一门课程。慢慢地,学院越做越大,但是大的问题就是不够精致。后来蔡荣章就开始办基础茶学教育了,以颁发证书为主,现在大陆的漳州也开办了天福茶学院。文人化的茶道开始登台。”
文人化的茶道
何健生分析,当时台湾茶道兴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台湾本土文化抬头。有“本土文化”论战,是以“油麻菜籽”为主还是大中华文化为主,引得人们纷纷关注。结果黄春明等本土作家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这股本土风潮不仅发生在文学中,还发生在音乐、美术中,也包括茶道。台湾茶道走的是乌龙茶体系,本来就是本地产品,何况“当时的大陆还没有开放,去不了,结果台湾茶人们只能选择泡好自己的乌龙茶,慢慢扩展到岩茶、普洱”。
说是本地茶道,不过茶道的母体还是大陆,翻阅古今茶书是第一位的。何健生说:“除此而外,还有很多人去日本寻找中国茶道,那里有大批明清时期出口的茶道具,比如煎茶道所有的具轮珠紫砂壶,就被台湾茶人大规模引进。各种泡茶的手势,在山水间席地而坐的方式,你要说是日本的吧,分明是中国的根,所以中国人引进来一点不觉得隔阂。”
解致璋是手势运用特别美的茶道高手。我询问她是不是从日本模仿了很多东西,她告诉我:日本的样式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把茶端给客人的时候转动碗,那是因为在古时,几位客人使用同一茶碗,转一下,几个人的唇接触碗的地方就不一样了。但是中国茶道没有这个规矩,所以她们泡好茶端给客人的时候,更注重客人接茶是不是方便,所以表面上有转的手势,但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注重礼仪,让你的客人喝到一碗好茶的心是一样的。”
“很多东西,外观相似,内涵完全不同。”拿茶则来说,千利休使用茶则,会强调每次茶会都制作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以适应季节感和茶会的主题。而台湾茶道不同,虽然那时候刚开始从日本学习了在茶席上使用茶则,但是一开始就强调要自己用竹子手制。何健生说,可能是手工抚摸后会导致竹子越来越有光泽,与中国人爱好古物的习惯相同。
台湾的茶道,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一开始有话语权的,就不是专门制茶的茶农,或者贩卖茶叶的茶商,而是大批进入其中的文化人。他们使台湾茶道在环境、器具审美、泡茶方式乃至茶园的管理上都带上浓厚的文人色彩。
另一名茶人,冶堂的何健告诉我,1985年,他参加泡茶比赛,第一次就得了首奖。他是较早使用双杯参加比赛的台湾茶人,一杯品茗,另一杯闻其香味,高矮错落的两个素白瓷杯放在一起,使得整个茶席面上增加了一些生动元素,但是又不花哨。关键是茶香能全面体现,虽然同席比赛的都是美女,但是他以茶汤质量而获得首奖。
当时他们这些非茶叶行业的人参加比赛都有个名目,叫“素人选手”,结束后记者采访他,问他如何泡茶,他的回答是,不轻慢,要做到“茶人合一”,茶是简单纯粹的,所以人泡茶的时候也要简单。这个回答特别能代表台湾茶界的素人们的状态。
他的冶堂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的台湾茶空间,不像个茶馆,没有商业氛围,突出的是茶的氛围,很陈旧,但是那种陈旧并不是器物的老旧,而是光线、瓷器造型、花器造型共同营造的一个安静的茶空间。
何健生说,茶人们各家有各家的流派,有的擅长营造空间,有的擅长泡茶手法。然后茶课在台湾流行开来,学生又成为老师的宣传者。上世纪90年代,从新加坡到台湾的李曙韵擅长在大空间举办茶席,而且擅长叫名人前来站台,包括蒋勋等人,参加者更多,茶道终于在台湾成为普通人都谈论的话题。
大陆的渐渐开放,给了台湾更多的营养,包括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展览、手拉胚的宜兴紫砂壶等等。与此同时,每个茶人都在应用自己的长处丰富茶道,百家争鸣,并没有哪一家一统天下。
茶道具的改进:以蔡晓芳为例
台湾茶道给现在的中国茶道提供了一些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器具,例如闻香杯、分茶器等物。何健生说,这与台北故宫有很大关系,因为台北故宫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展览,所以一开始台湾制造的瓷杯等物起点就不低。“你做个瓷杯,别人会说,你这个怎么是死白?看看故宫的牙白,多么好看。”
因为台北故宫,许多瓷器制造者有就近学习的机会,蔡晓芳就是其中的例子。现今,晓芳窑已经成为台湾茶道的典型道具,他位于台北北投的家就是茶具爱好者的选宝之地,不过,这里并没有过多的器皿等待挑选,而是出品一套,立刻被茶具爱好者抢走一套。尤其是他所设计的分茶器,也叫公道杯,因为器形的完美和使用的便利,成为台湾茶道器具的代表作。何健生说,日本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在那里,这个产品的作用是往茶汤里倒冷水的,起到降温的作用,使用起来和台湾茶器很不一样。
蔡晓芳给我们慢悠悠地泡茶,他不擅长言辞,常常是憋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毕业于台北工专电机科后,1964年开始他接触瓷器制造,进入了瓷业工程人员训练班。从一开始,他就与一般的陶瓷家们仅仅重视造型和画技不同,特别注意釉料的配置和瓷土的研究。他女儿告诉我们,晓芳窑挑选瓷土和釉料,现在的范围是世界五大洲,绝对不局限于台湾和大陆。往往哪里有珍稀的矿产,她父亲就会去哪里。所以,像汝窑这种后世难以仿造成功的东西,因为她父亲会在釉料里放珍惜的矿物原料,所以获得成功。
本来在瓷器工厂烧窑,1974年,蔡晓芳在自己家中的瓦斯窑上烧制成了自己的第一只宝石红釉杯,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拿到古董街上寻求鉴赏,结果人们都很喜欢,“想要的人特别多,就此揭开了他的创作序幕”。他喜欢钻研,一开始就是各种类型的瓷器都烧制,中国传统瓷器烧制是比较偏向于一种种类的,比如烧粉彩就是粉彩,青花就是青花,可是他爱好极其广泛,什么都要尝试,一直想打通各个体系,慢慢就接受台湾、香港各个古董店的定制。
他女儿介绍,父亲就是那个阶段迷上“故宫”的。“他有一次神态过于投入,那个阶段,台北故宫没那么多本地人,只有日本人才对中国文明这么感兴趣,当时器物组的组长董依华忍不住上前询问,还以为他是日本人,问他到底在看什么。”知道他来意后,台北故宫破例做了一件事情:在保安监督下,红釉观音瓶从柜子里面拿出来,让他有机会直接面对。
张大千也是这个阶段认识了他,结果大千先生的书房陈设和使用的器物,都由他烧制。蔡晓芳的作品涵盖品种越来越繁杂,也开始接受来自国外的订单,日本的茶道道具、法国的咖啡餐具都开始尝试。最让他潜心的,还是台北故宫的订单,当时故宫有仿造大批的五代和宋元明清产品出国巡回展览,虽然他对此有一定基础,可是能够有一个进入库房,慢慢研究古器物和官窑瓷器的机会,对于他而言,还是求之不得。
他仿汝窑的系列作品也诞生在这时候,汝窑自古以来就是难以仿制的,他在釉料和胎土上用了心思,所造的水仙盆,颇有几分类似。
台湾的茶道具过去比较单一,这时候,他为法国所设计的奶缸等物,因为釉色好看,胎体密度高,被解致璋等茶人拿去当分茶器。刚开始还有点偏大,解致璋就直接找到他,要求他改小,并且商量是不是可以为台湾茶道研究一些自己的茶具。当时文人化的茶器具可以选择的余地太少,要么就在日本淘,要么就只能将就。
蔡晓芳的女儿向我们介绍:“因为他自己也爱茶,知道使用中的关键点在哪里。他设计的公道杯,特别适合高温的茶汤,哪里要突出哪里要收缩。器形又很素雅,最开始也是汝窑的,慢慢各种单色釉的茶具都出来了,有乳黄、牙白、天青、定白还有铁斑,都是古代中国茶具的常用颜色。本来台湾市场上的茶具是廉价化的,他的东西有自己特定的审美,人们渐渐对茶具的追求开始了。”从茶叶质量,到品茗环境再到泡茶手法,包括茶道具的审美层次的提高,台湾茶道一直处于整体的变动中,各部分互相刺激,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 台湾茶茶台湾茶道何健茶文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