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访以:为何没有新和谈计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珊)
( 3月20日,奥巴马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举行会 )
3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以色列,正式开启第二任期的首次外访。这是奥巴马自2008年当选总统以来首次访以。行程中,他按内塔尼亚胡的安排参观了死海古卷(目前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圣经抄本),并在多国领导人回避的犹太复国运动先驱陵墓前敬献了花圈。在巴以和谈问题上,即使仍反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造定居点,其口吻也已远不如2009年声明“美国不承认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所获土地上建造定居点的合法性”时那样严厉。两位领导人在会见后也明确表示,美以是“永远的同盟”。
奥巴马与内塔尼亚胡的关系曾一度较为紧张。去年9月,白宫曾以“总统太忙”为由,拒绝接见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内塔尼亚胡,有评论甚至担心巴以和谈大局会因此受影响。如今,二者出乎意料的融洽气氛已基本上将此疑虑打消,但奥巴马到访巴以两地未能拿出新的和谈计划,仍引发了他在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上“立场软化”的猜测。
美国旧金山大学中东研究项目主任朱恩斯(Stephen Zunes)认为,即使带去新的和谈建议,也并不意味着美国立场有所转变。他告诉本刊:“对于以色列应立即停止在强占的巴方领土上建造非法定居点,并在和平进程问题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的呼吁,奥巴马的确没有重提。他只是简单指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巴以双边会谈来解决。但是,奥巴马拒绝了用30亿美元的资金来扶助内塔尼亚胡右翼联盟的行为,我认为他此行要表达的核心精神是:美国不会积极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他将演讲地点选在了以色列高校而非国会,并在演讲中呼吁年轻人协助政府推动和平进程,也表达了他仍然不赞同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政策。”美国德保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玛哈尔(Khalil M.Marrar)也告诉本刊记者:“奥巴马这次访以释放了三层信息:美国仍会站在以色列一边,但以色列也依然需要继续推动与巴勒斯坦的和平进程,至于推动方式,美国会协助,不会强求。”
推动巴以和谈曾是奥巴马首个总统任期初期的外交着力点之一。2010年,经其极力斡旋,中断了近20个月的和谈得以艰难重启,后来因内塔尼亚胡拒绝延长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限建令”才再度陷入僵局。其实,从肯尼迪时代开始,保护和支持以色列就成为美国历届政府中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在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主持下签署了戴维营和平协议,由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由此开启。从那时起,历任美国总统都试图在推动中东和平上有所建树,奥巴马也并不例外。那么,既然立场如旧,他看似有所保留的观望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奥巴马正面临棘手抉择,他不愿维持从第一任期中遗留下来的僵局,但切实更新和平进程又确有难度。”哈佛大学中东研究员、以色列国家安全顾问弗莱里奇(Chuck Freilich)告诉本刊记者。在他看来,当前形势下的任何一个可预见前景对于美国插手促成和谈都非常不利:以方的鹰派总理无意和解,其新执政联盟虽总体较为温和,但在主要外交政策上也不会轻易改变。巴勒斯坦处在加沙地带的激进伊斯兰主义者与巴勒斯坦政府之间难以回转的分裂状态,这种状态将限制巴方达成任何协议。巴以周边的阿拉伯世界国家又几乎全部面临着国内危机,更不可能对巴以矛盾产生调和作用。这也许就是奥巴马拿不出新和谈计划的原因之一。“巴以双方在和平谈判进程中已经历了多次失望,又一次的失败谈判只会加深恐惧,给残存的希望沉重一击,将来即便时机成熟,也难以达成突破。而美国的外交资本有限。除非成功在望,否则不会轻易冒险。”弗莱里奇说。
朱恩斯则认为,外部原因之外,为此议题增添难度的,恰好是美国自相矛盾的对以政策。“巴以和谈中,美国在扮演唯一调停者角色的同时,又对以色列进行着长期的军事、外交和经济援助。作为强者和占领者,以色列本身是需要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才能对和平进程做出重要让步的,行为与目的无法相辅相成,美国无异于给自己出了难题。” 访以计划奥巴马没有和谈为何以色列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