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叛乱:法国为何反应平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珊)

( 3月30日,中非共和国自命总统多托贾在首都班吉的群众集会上宣布,他将在3年后交出权力 )

3月24日,中非共和国反政府武装联盟“塞雷卡”控制了首都班吉,总统博齐泽被迫逃往喀麦隆避难。次日,“塞雷卡”首领多托贾自命总统,并宣布中止宪法、解散议会,承诺三年内组织选举。

“塞雷卡”是由三支中非反叛力量组成的武装联盟。去年12月,他们要求总统下台,并为此大举南下,一路直逼首都班吉。1月11日,经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调节,该组织与博齐泽政府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达成和平协议。根据协议,博齐泽留任总统至任期结束,且不参加2016年大选。但两个多月后,“塞雷卡”便以博齐泽没有履行和平协议为由再次发动军事行动,最终在3月24日侵入班吉。

“塞雷卡”在签署了和平协议后仍发动军事行动令人非常不解。“有怀疑称,‘塞雷卡’的组成人员中包含来自乍得、尼日利亚和苏丹的侨民,所以,中非官方谴责‘塞雷卡’庇护了外国破坏分子对本国丰富矿物资源的野心。”哈佛大学非洲政治学博士沃纳(Jason Warner)告诉本刊,“但还有人注意到,该组织的资金支持与马里、利比亚和突尼斯叛军一样来自乍得,也可能是‘基地’组织。”

中非是位于非洲中央地带的内陆国家,毗邻喀麦隆、乍得、苏丹和南苏丹等国,无铁路,无出海口,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1891年,该国沦为法国殖民地,直到1960年才宣告独立。其后国家政权落入了军政府手中,直到1993年才建立民选政府,但仅维持了10年,便在博齐泽发动的政变下被推翻。

由于在历史上曾是周边国家部族的战争避难场所,中非如今部族与党派繁多,政治选举常年陷入部落斗争。“‘塞雷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非政府对东北部武装组织的失败整治。”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非洲政治学教授泰勒(Ian Taylor)告诉本刊,“其实,‘塞雷卡’的首领、组成人员及其基本需求对中非政治安全形成的威胁早就存在,政府也早已有意解散该组织,但由于博齐泽政权政治决断力的缺乏,该计划始终处于搁浅状态。”

在泰勒看来,这场政变其实就是中非后殖民时期社会发展进程停滞不前的症状之一。他说:“法国曾接连支持过多位中非腐败独裁者,而这些独裁者从不把民众的需要放在眼里。现在,法国恐怕要加强它的投入了。”

事实上,随着国际社会对外援助理念以及内政需求的变化,法国正在逐渐弱化它“非洲宪兵”的角色。2000年后法国对非洲“特殊国家”的援助比例,已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90%以上下降至45%左右。去年12月,当博齐泽发出呼救时,爱丽舍宫便以“法军不会干涉中非内政”为由拒绝,直到最近才派兵前往保护侨民。可就在数月前,当马里爆发相似政变时,法国表现出的救援积极性却是有目共睹。

面对有诸多共性的两个前殖民国,法国为何厚此薄彼?沃纳认为:“首先,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民主水平相对较高,马里和塞内加尔向来最受法国优待。而中非并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在法国的地缘政治图景中无法占有一席之地。其次,法国是在反叛分子充分表现了强势与血腥程度后才对马里进行了干预。最后,与马里的伊斯兰反政府力量不同,‘塞雷卡’是世俗组织。而在美国对宗教极端分子大力关注的情况下,对马里实施干预的理由无疑更为充足,也更易得到支持。即使由法国牵头,美国也会提供大量的情报与后勤支持。”

还有部分观察家认为,法国的态度与两国地理位置相关。马里地处西非,周围云集了大多数非洲产油国,可以说是位于法国西南方向能源通道的中心。对于正处在能源转型期的法国而言,经济战略意义远胜中非。“如今,只有与本国外交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件发生时,法国才会进入非洲政治圈。”泰勒说,“而中非只是个偏远小国。”“更何况,中非本身也并不是非洲大陆上政局最动荡的国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非洲政治学教授沙兹伯格(Michael Schatzberg)也向本刊指出。 叛乱法国反应时政外交国际社会中非平淡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