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零行情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3月的上证指数月跌5.45%,创下了8个月来最大月跌幅。这个幅度,刚好与1月份5.11%的涨幅对称,加上2月股市冲高回落的“无用功”,整个一季度的股市成为归零行情。技术分析大师迪马克,4个月内3次精准预言到A股的拐点,一时被称为“洋神算”,但最后3月中下旬的这次,股市虽反弹却回落得更深,预测已经不那么准确。A股独特的市场内涵,或不是海外人士可以隔空洞悉的。
去年12月初,迪马克断言,沪指将在未来9个月上涨48%,该指数跌破1960点意味着卖盘能量已经耗尽。果然A股从1949点开始了一波气势磅礴的反弹。在上涨了两个月之后,今年2月7日,迪马克在给客户的邮件中写道,上证综指在重续升势之前可能下跌8%左右,当时他给出的上证综指阶段性底部区间是2240点左右。3月18日市场大跌收于2232.02点,随后一根大阳线宣告反弹开始。就在投资者憧憬着A股按迪马克的预测继续其48%的牛市之旅时,这一次A股没有买“洋神算”的账,3月28日A股在银监会理财监管新规的影响下大跌3%,银行股跌幅甚至超过6%。3月29日上证指数探底2227点,已经比迪马克的2240点低了0.5%,至少意味着“洋神算”的预测已经不那么精准。
迪马克的测市精髓,其实就是用斐波纳契序列和黄金分割的原理建立的一套市场预测系统,基本设计原理就是找出市场的“韵律”,寻找价格走势的极端区域,强调强势中卖出,弱势中买进,反市场而动。换句话说,迪马克预言的关键词就是“物极必反”和“反向操作”,这其实和巴菲特的“在别人恐慌时买进,在别人贪婪时卖出”是一个道理。迪马克的测市工具,在以资金市和投机市著称的A股中的确有其预测价值,尤其是去年A股经历了长达7个月之久的单边下跌,市场弥漫着熊市末段的绝望和对大牛市的渴望,迪马克的横空出世或许正提供了一个反弹的契机。至少在先知先觉的投资者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凝聚人气的信息。但对于A股,除了马不停蹄的单边市,更多时候市场却乏味无聊,投资者也找不到方向。这个时候或许就需要另一种测市工具。
幸好A股是一个不乏神秘气氛的市场。继“88%魔咒”之后,“15%魔咒”刚好弥补了“洋神算”的信任危机,提供了本土化的市场增长潜力的解读。“15%魔咒”的提供者是有着2012年“最准的宏观策略分析师”美誉的分析师洪灏。他研究发现,中国股市的涨跌受限于一个简单的比率,A股流通市值与央行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当这个比值超过15%时,市场普遍见顶回落。尽管有时比率能超越15%的水平,但市场最终回天无术。至于为什么这个比值是15%而非其他,洪灏的观察是,这是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于股票的上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储户调查,介乎市场情况,近年来中国家庭将其总资产的10%至15%分配在股票中。例如,2007年牛市的时候,股票占资产配置的15.4%。2008年为5.9%,2009年市场复苏时为11.5%。以上比例是基于长期的市场统计,而在市场极端情况下,也就是牛市氛围最强烈的时刻,这一比例往往是15%,如2007年10月、2009年7月、2012年2月及5月股市见顶时均达到15%左右。也正因为此,在今年2月A股流动市值/M2又一次摸高到15%以后,洪灏和他的交银国际团队断言上证综合指数在2500点以上是高风险区域,2900点是痴人说梦。
“88%魔咒”也从侧面佐证了“15%魔咒”对A股的测市意义。去年12月股市紧锣密鼓般起涨,各路资金迅速入场,机构投资者更是齐声看涨。1月中旬股票基金便突破了“88%魔咒”所预警的88%仓位上限,2月份更达到了89%,把“88%魔咒”甩在脑后。可一旦3月份机构投资者意识到市场潜力有限,便加速减仓,使自己远离这一传统的危险区域。
“15%魔咒”或许过于极端,掉入“洋神算”神秘主义的陷阱。但股市由全社会流动资金顶托,只能在资金池里浮沉,不可能平地飞升却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洪灏注意到,2007至2010年,股票占美国家庭资产分配比例的14%~19%。而饱受套牢、欺诈和圈钱之苦的中国股民,即便赶上一轮大牛市,财富效应把颇为保守的投资者也吸引过来的时候,15%也是家庭甘于承担股市风险的上限。要提高这一比例,从制度环境到投资文化,这个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情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