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冯磊)
今年春来得早,春节之前两周就打春了。打春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想着春天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临。结果是,被孩子的吵闹声给打断了。
大前年吧,我们还在原来的小区居住。那一年打春的时候,邻居家老太太半夜里敲门,在门外递过来一只打春鸡。公鸡是用布条缝制的,大红的冠子,翠绿色的长尾巴。这是农村最本色的吉祥物。在抗生素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打春鸡的作用是驱邪祛病。靠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我们支撑了千百年。一路走来,且深信不疑。
春天是慢慢进入我们的门户的,我直觉。那就像一个液压的杠杆,缓缓地把暖意注入整个民间。在这个过程中,穷人沾染,富裕的人也尽情享受。春天来了,推开窗户,能够嗅到窗外轻飘飘的气息。那气息,和凛冽寒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冬天的空气,像重金属的音乐,铺头盖脸地砸过来。春天则不同,是那种广东的民间音乐,软软地,带着问候。
这时候,我想去爬山。孟郊在诗里说,“山明翠微浅”。然后,他又写道,“山近渐无青”。这意境,和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一种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比较,其实流于直观。遥望远山,一片莽莽苍苍。但是,走近了看,却是一抹淡绿。甚至,那绿色会浅到无中生有的地步。这是动态的观察。遥想千百年前,古人坐着马车骑着毛驴,晃晃悠悠去跋涉名山大川,是很自在的。不仅古人,就是四五十年前的今人,也多有这样的福气。他们下了驴车,在凉亭里坐下。家中人就地烧开一壶水,冲泡茶叶。然后,一起面对着苍翠的大山,尽享做人的欢愉。他们没有手机,不会半路上被“小三”或者彪悍的主管逼得直跳脚。
登山望远,是春天的节目。公安三袁,是明代文坛上的高手。袁宏道和弟弟中道,曾经在北京西直门外游春。当时紫禁城的风沙或许不比今天小多少。他们兄弟两个同着一个和尚,在城墙外的河边游春。大风袭来,大把大把的沙砾子直往嘴里钻。就是这样,袁宏道还感慨不已,连连叫好。倒是中道,跺着脚自己骂自己,称江南家里有田亩,不愁生计,却死心眼跑到北京来,感受遍地的风沙。老三说,为什么到北京来?他不能回答他自己。
作为传统节目,踏青已经成为一种休闲领域的宗教。明代的吴宽写道:“屋头鹿下缘青磵,树杪僧行入翠微。”今天,梅花鹿是一种少有的动物了。即使有,也被人关到苑囿里,不像古代,作为一种良好的坐骑,发挥着交通工具的作用。当然,除了梅花鹿,还有僧人,他们脚穿芒鞋,缓缓地走入大山的深处。
这个春天,有朋友发来短信,邀请我去游古城。说是古城,不外乎新造的假古董,原本不值得一看的。但,我还是接受了邀请。准备去南边的郊区,看一看连绵的青山。 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