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精”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段玉文)
老百姓把政府机构精简形象地比喻为“剁桌子角”,四个角的桌子剁掉一个变成五个、剁掉两个变成六个。这并非调侃,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机构精简,简而不减,甚至只增无减。所说的“精”并不是指政府机构的精炼、干部队伍的精干,而是“下有对策”的精明。
我家在德州宁津县,全县25个乡镇精简成11个,我所在的镇就是两个减成一个的。不过这种减只是形式上的合二为一,实际上在编人员没少一兵一卒。除了原来的一、二把手上调县直科局另有重用,其余就是有职务变动也照常享受原来的待遇。不仅如此,还增加了很多在岗不在编的“临时工”。原来一名党委秘书另配一名“临时工”包揽全部上传下达工作,一名行政秘书承担着民政、财政等多项职责,另有公安特派员、司法助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各一人。现在党政合署办公组成了“党政办公室”,除了原来的秘书担任正副主任,就是聘用了N个分工明细、各司其职的“临时工”。另外设置了民政所、财政所、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是一两个正式工领导着一群临时工。公安派出所除了在编的所长、户籍警,就是一群“协警”。协警“邪管”,正警也不务“正”。前些日子因为办理弟弟的户口迁移手续,按照习惯思维8点前来到镇派出所,结果等到8点40分才见一名穿警服的人开了门,有人叫他“杨所长”。我说明事由,所长告诉我“有关户籍的事只在周五办理”。周五再到派出所,9点半还不见户籍警,说了几次“等一会儿”的所长只好打了个电话,听到对方不急不慢地说:“车子出了点问题,马上到了。”直到10点10分,户籍警才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因为等待的人不多,一会就都办完了。出了门一位中年妇女念叨:“唉,幸亏今天人少。为了盖这个章跑了三次了,上周人多,到了11点没挨上号,人家就下班关门。下午再来却大门紧闭,商店的人说从来没看到过下午开门。”
撤了一个镇政府,又建起了20多个社区。这些社区就是镇政府包片包村干部常驻的有房子、有班子、不断完善的“小政府”。机构明少暗多,必然是编制的名无暗有,“临时工”成倍、数倍于政府干部。这些“临时工”都是从镇直单位、教育部门和农村干部中长期“借调”,实际上就逼着那些地方增编增员。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