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泡泡唐)

我的同事S先生大学毕业时去过祖籍海南一趟,两年后,北京开奥运会,他是志愿者,手头有几张印有“鸟巢”、水立方的贺卡,就寄了一张给自己远在天涯海角的大爷。今年春节,他照例给海南打电话,大爷说:“S子,你给我寄的贺卡我收到了。”S有点蒙,大爷说:“就是那个有水立方的。”S就和大爷一起分析这张神奇的贺卡为什么会迟到这么久。最后认为可能是传达室的人给放到了报格子的最下面,大爷退休后一年半截才去单位一趟,老眼昏花一大摞邮件往外拿难免会落一张。不管分析得准不准确,都不重要。大爷说:“见字如面,早点晚点急个啥。”

“见字如面”虽然是套话,但最初肯定还是很有意境的。我刚当兵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话,后来装电话了,但部队打电话也不方便。手机出现的时候,每部一万多块,我的工资才三百来块,但即使这样,我爸作为一个小手艺人还是鼓励我买部手机,他的心情我理解,但部队有纪律,不让使呀。其实父亲倒不是一个喜欢在新鲜事物上大笔花钱的人,如果我写信写得更勤些,我绝对相信他那个时候不会支持我买手机。但他更不愿把这种催我写信的话直接说出来。我妈说,他偶尔会翻我以前写的信。见字如面这种事也许我父亲体会得很深吧。话说年前我家邻居装了宽带,十分慷慨地对我妈说:“不是想孙子吗?跟你儿子说,上QQ聊天。”聊了一会儿,面对面,笑语喧哗。但过几天,我姨却打电话来说,那天聊了QQ之后,我妈大哭一场,因为我瘦了很多。我瘦是因为血糖高,医生要求注意饮食加强锻炼,瘦了证明更健康了,这都跟她说明白了,但她还是忍不住哭。这事儿闹的,恨不得以后电话都不给她打了,重新提笔写信,用毛笔写,写颜体,让她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最初会让人觉得有意境、美好,肯定与读信需要想象力、或者说是需要猜有关系(聊视频QQ如果还要猜,那一定是外交家)。当然,有的时候,没有见到字,人们更容易去猜。这样的时候,往往不那么美妙。电视工作者P哥春节前到边防去,走边关。在某一年有大半年大雪封山的边防连,他听说了副连长的故事。副连长是农村人,至今交通不便的那种农村。考军校前就有了对象,本来想军校毕业后就结婚的,但分到了边防,刚一到雪就封山了。邮路断了,电话只能打军线还老断,手机没信号。半年后,写了封信给姑娘报平安,但却迟迟等不来回信。两年后回老家探亲,姑娘已经是别人的老婆了。P哥还卖关子,问我:你猜是为啥?为啥呢?碰到更好的呗,嫌他在边防上太远了呗。不对。P哥说,那个副连长问了,姑娘还特别委屈:你当了军官后就小一年没来信,大家都说你是陈世美。

我觉得这个姑娘不够自信。P哥冷笑:你以为她是王宝钏?王宝钏等那是有夫妻的名分在那里。再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是互联网时代了。 见字如面

上一篇: 助文思
下一篇: 那身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