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水危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尹鹏志)
周末,在家看电视。有新闻报道,一些工厂通过水井向地下排污。母亲笑着说:“这都是跟咱学的。谁家没有个旱井,好往里面排污水啊。”母亲说的旱井,是家里用来储存生活废水的。自从旱井出现以后,故乡真出现过几次水危机。
儿时,村里有十几眼轱辘井,井口大约有1米半左右,井台大多由石板铺成。岁月将青石板打磨得油光锃亮,不用洒水,也能照出人影。乡亲们做饭、烧水、洗衣服,都离不开它。每天清晨,我还睡眼惺忪,便被父亲“扑咚、扑咚”的倒水声唤醒。大家都到井边担水,来来回回,一片繁忙景象:打水声、铁桶与井壁的碰撞声以及人们聊天的声音,伴着炊烟袅袅在村子的上空盘旋。夏天,从地里收工回来的人们,对着发出咯吱咯吱声的辘轳摇上来的一桶井水,挨着个儿痛饮;冬天,用井水做出来的糕口感细腻,酿出来的米酒芳香而醇厚。轱辘井以其特有的英姿,滋润着苍生万物。
上世纪80年代初,轱辘井逐渐被简易轻便的压水井所替代。那时,村里的水位很低,人们在院子里选好位置用一根铁棍打下去,约摸七八米的时候就可以打到水层了。那些老井,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村里的压水井越来越多,能抽出来的水却越来越少。偶尔,干干地压下去,只能听到下面大大的喘气声。随着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压井”们纷纷罢工了。村里出现了第一次水危机。
后来,村里准备上自来水。于是,男女老少齐动手,挖沟的挖沟,盖水塔的盖水塔,经过3个月奋战,家家通上自来水。不论是饮用、洗涮,只要一拧水龙头,清清的水就流出来了。于是,废弃的压水井成了旱井,用来收集生活废水。村里不再脏水横流,废水也有了去处。旱井越来越多,村里的地下水却越来越难喝了。大家都议论说:“要不是被上游的工厂污染了,水怎么会这么难喝?”话是这样说,又没什么证据。这次,看过新闻以后,人们才知道这些猫腻。上游的厂子那么多,谁又见过几个建污水处理厂的呢?随着大量地下水被采空,又出现了海水倒灌。苦涩的咸水,让人难以下咽。村里遇到了第二次水危机。
前几年,政府提出“村村通自来水”,从自来水公司接来淡水。虽然水质不再苦涩,但刺激的消毒水味仍让人敬而远之。村里上了一套净化设备,全村人吃上了纯净水。看着人们又开始把纯净水往家推,我不禁想起童年的担水岁月。岁月轮回,我们仿佛又回到从前。被污染的水有可能被净化,被污染的心灵又如何救赎呢?我们现在极力向往并且追求“纯净”,倒不如把这份耐心和时间用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上。化解水危机,还应从改变社会生态观念入手。否则,经过再多层净化的“纯净水”,也冲洗不掉那些笼罩在人们心上的阴影。 水危机水污染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