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理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窦志力)

儿子从澳大利亚打来电话,说到一件事情,他1月14日到公司报到,3月14日就收到了新西兰方面的来函,除祝贺他参加工作之外,告知他应当有计划地偿还他在新西兰上学时的助学贷款。他很奇怪新西兰方面是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工作并且有了收入。想当年,他在新西兰上完本科,决心靠自己的能力边打工边上学,当时他已经取得绿卡。有一次回国,他举起一个银行卡似的东西说:“瞧瞧,这是我的穷人本。”在没有工作的时候,政府每周会给他的卡里打来足够他一周度日的费用,当然,如果他打了零工,卡里的收入就会显示,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外,就是他的实际收入,而政府方面也不再给他救济。

我问,如果一直没有工作会怎样?儿子讲,政府工作人员会给你介绍工作,如果两次以上不能胜任或者不愿意去工作,就可能列入一种不良记录,也会影响到以后国家给你的救助,甚至包括养老。就是在那时,他申请了个人无息助学贷款,只要你没有工作,可以一直不必偿还,但是一旦有了工作和收入,无论你用多长时间,都要偿还。所以他博士刚刚毕业,工作也才满一个多月,就有了以上事情的发生。这种制度的设定,不仅要求国民具有一定的道德信用,同时还要求你必须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国民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儿子在银行有了存款,如果没有消费,必须交纳个人收入的税金,也就是说,国家不鼓励个人的收入存放在银行,而是鼓励你去消费掉。我告诉他国内将开始对第二套房屋增收二手房交易利润部分的个税,按20%税率缴纳,现在国内二手房交易为了避开高税,交易爆棚,而一些大中城市的离婚率也开始明显上升,目的也是为了避税。儿子告诉我,在国外,房屋交易的利润部分要交到50%左右,他讲目前国内的政策还算好的,还讲到国外个人收入虽然很高,但越高,收入中的个税缴纳也会很高。比如在澳大利亚,国民人均年收入在3万到5万澳元左右,如果你年收入达到20万澳元,那么个税可能会达到50%;如果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比如购买房屋或者大件消费品,国家对你个人收入的税率还可以调节,相应减少。

曾几何时,不论是政府还是专家,鼓励百姓买房,说可以养老,又曾经鼓励民众买车,说可以刺激消费,是爱国行为,现在问题出来了,却又要把投资和投机一起打击。看看现在都是哪些人在买房,大都是小老百姓嘛,真正投机的又有几人?为什么不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多做文章,市场的问题为什么不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去解决?政策的随意性只能助长一些人的投机行为,利好了哪些人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的问题是,当一个国家的民众不再为生老病死而担忧时,他们存钱又有何用? 制度理性

上一篇: 家乡的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