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过渡之年
作者:谢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在北京闭幕,为2013年的经济发展定下了基调。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弱化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要求,着重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代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总体来看,2013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具体宏观调控措施而言,也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在新老政府交替之际,2013年强调的是平稳过渡。
2013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定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程度却是逐年递减,以财政赤字率看,2009~201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3%、1.7%和1.1%。以今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前11个月财政盈余4000多亿元,而年初的预算是全年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以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赤字率作为积极与否的分水岭,我国的财政政策其实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不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回“4万亿”的老路,在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2013年是财政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淡化数量指标的同时,地方政府在今年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刺激投资的角色。随着今年各地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获批,今后数年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渐入高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正好可以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在我国201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同期中央财政公共支出比例约为9%,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比约为3%,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都依然偏低。
除了优化财政支出方向之外,减税也是2013年财政政策的重要看点。自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市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后,“营改增”已经在北京、浙江、湖北等多地推广实行。以上海市来看,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目前上海的试点纳税人超过15万户,改革累计减税225亿元,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受益明显,参与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普遍实现减税,减税幅度达到40%。2013年将是“营改增”全面铺开的一年,参与的地域和行业都将大幅度扩容,成为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除了针对企业的减税外,个人所得税也还有继续调整的空间。2011年,我国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上调至3500元,切实为很多工薪阶层减轻了一定的税收负担。从改善民生和刺激消费的角度来看,个税起征点还有继续大幅上调的空间,很多专家建议应该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甚至1万元,即将在2013年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许会对此做出回应。
2013年的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稳健”,和过去几年的表述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具体到执行方式,2013年还是将有很大不同。2012年是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变化的一年,由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刺激央行实施了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不过进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央行对于继续降准显得异常谨慎,逆回购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央行担心继续降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有可能形成滞胀的不利局面。应该说,2012年央行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还是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2013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会比2012年出现较大不同。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已经基本上无法实现预定全年增长10%的目标。在欧美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外贸同样不容乐观,外汇占款仍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这将继续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冲击。但是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中国经济探底回升的概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会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沿用2012年以逆回购作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方式,将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2013年仍有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在经过3次降准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高达20%,还有很大的调降空间。与降准相比,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继续通过降息刺激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已经减弱,同时,与2012年的CPI相比,2013年的通胀水平将会有所抬头,预计将会反弹到3%以上。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果继续降息将会重现负利率现象,而负利率往往会催生出众多的资产泡沫。
对于201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其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提法,常理看,降息是最直接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不过鉴于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更多意味着将会加大培育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建设,尤其是债券市场有望得到重点发展。另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通过利率的市场化竞争,也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对于备受关注的房地产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有一处提及,“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虽然着墨不多,其实已经很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就2013年来看,房地产调控短期内没有放松的可能,但是调控方式可能会出现微调。2012年国内的房地产走势开始出现分化,在经过两次降息的刺激之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始企稳回暖,而以温州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则出现泡沫破灭的迹象。
“十八大”之后,城镇化成为最大热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着重提及,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通常而言,城镇化是支撑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大的想象概念,但这一轮城镇化将不同于以往,所以并不能等同于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撑。新一轮的城镇化将不是简单的圈地盖楼,而是更注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进城后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能力。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修改,主要内容是大幅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由于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法中征地补偿标准极低,很多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既丧失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又没有得到足够合理的补偿维持进城之后的生活,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订,大幅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显然是着眼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可能被逐步瓦解,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下,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已经明显萎缩,虽然近期在一些一线城市开始重现“地王”现象,但这并不能代表全国土地市场的全貌。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478万亿元,同比下降17.5%。如果将来征地补偿标准提高到10倍以上,地方政府从土地转让收入中所能获得的净收益还将大幅萎缩,由此可能会倒逼地方政府支持房产税的出台,通过房产税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取代虽然暴利但不具备持续性的土地转让收益。继上海和重庆之后,房产税有可能在2013年大幅扩容,在更多城市推行试点。如果房产税能够实现预期的调控效果,将可能逐步取代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后者虽然在短期内对于限制房价上涨能够起到明显效果,但终究是一项行政色彩浓厚的政策,很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执行下去。2013年的房地产调控虽然仍将持续不会放松,但有可能是调控从行政手段逐渐向市场化转变的关键之年。 过渡经济宏观经济2013国内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