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归来:日本政坛“向右转”?
作者:邹珊( 12月17日,安倍晋三在东京自民党总部出席大选获胜后的首次记者见面会 )
12月16日,在日本第46届议会大选中,自民党单独赢得了480个议席中的过半数席位,时隔3年重归执政党位。而前执政党民主党仅获得57个席位。
但并没有人为自民党的胜利喝彩。近几年的日本议会选举具有审视执政党的“惩罚选举”性质,这次也不例外。虽然自民党共赢得了294个席位,但民选投票率却仅为43%。正如3年前因不满自民党政绩而转向民主党一样,这次的日本民众不过是又做了一次“消极选择”。
“这次选举,民众投的更像是对民主党的‘失望票’而非对自民党的‘信心’票。”美国加州大学日本政治学教授克劳斯(Ellis S.Krauss)告诉本刊,“民主党不兑现胜选诺言,2011年的‘三重灾难’及野田强制推行的‘增税案’都使民众对其感到厌烦。野田本人也不够受欢迎,媒体形象不好,恢复经济能力欠佳及对钓鱼岛的激进处理更让日本民众担忧。所以,他们转向了曾经还算比较稳妥的自民党。”
“自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参选议员的能力是另一原因。”美国智库“对外关系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史密斯(Shelia A. Smith)告诉本刊,“该党派不仅召集了2009年前的众院议员,还有许多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此外,‘第三极’政党的涌现不仅使选民感到混乱,他们只在单一选民区互相拆台的行为也给了自民党渔翁得利的机会。”
再次当选总裁的安倍眼下所面临的第一难题即“恢复日本经济”。民主党在竞选承诺上失信于民的前车之鉴还摆在眼前。若要巩固政权,安培必须努力兑现竞选纲领中的经济承诺。为此,他已将强制日本央行采用更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作为首要任务。“安倍在经济问题的处理上一定会非常谨慎。”北海道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吉田教授告诉本刊,“明年7月日本还要举行参议院选举,若输掉选举,他就会被剥夺实施所有财政政策的政治资源。但从目前的市场反应看,他的宽松政策已经奏效。”
但在外交问题,尤其是中日关系的处理上,安倍却似乎带回了他往日的鹰派作风。12月17日的记者会上,安倍就钓鱼岛问题强调:“日本在国际法意义上拥有尖阁诸岛,并进行着有效控制,没有谈判余地。”他在竞选纲领中提出的“修改‘和平宪法’、赋予日本集体自卫权、加强海洋保障”等提议在胜选后也升级成了“明确主张”。他还暗示了日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各种刻意挑动中国敏感神经的做法甚至使分析家们这样猜测:右翼势力上台将带动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东北亚紧张局势面临再次升级。
被称为日本中生代政治家的安倍保守色彩的确较为浓重,还是议员时就已经以超强硬风格著称。在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担任首相期间,他向靖国神社献贡、否认日本强征“慰安妇”等“翻案历史”的举动曾引发了世界舆论的强烈不满。后来他还亲自推动达成日本、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并直言这样做就是为了约束中国的野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希望日本经济不要被当时停滞不前的政治现状所牵累,安倍在上次掌权期间曾继承并发扬了了小泉以“两个轮子走路”为原则处理中日关系的做法,成功地调整了“从美轻亚”的外交路线,与中国领导人一起创造了中日关系的“回暖”局面。他在《致美丽的国家》一书中谈道:“要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要妥善处理复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虽然事实证明,实现“政冷经热”并不容易,但如今竞选过后,安倍的态度也不再像参选时那样激进。近日,他暂缓了向钓鱼岛派驻公务人员事宜,并考虑在新政府诞生后向中国派遣特使。
“安倍的强硬立场也是日本观察家的疑惑。”吉田徹向本刊指出,“他的确表现得像一位 ‘新保守主义者’和‘鹰派政治家’,但我们也要记得,在上次任首相期间,是他重建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我认为这次他将会首先恢复在民主党执政期间受损的美日关系,同时也不会一味地向中国发出挑衅。” 政坛民主党安倍向右转日本安倍晋三自民党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