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圣诞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记忆中的圣诞节0

第一次听到“圣诞老人”这个名词的时候,是在小学的冬季晚会上,那年我才10岁。那晚,班里的几个文艺积极分子,用地道的南京方言传播着不知从哪儿听来的这个据说是当晚压轴的节目名字,这口音是如此的重,以至于让我竟听成了“生蛋”,看着同学们兴奋的脸庞,我很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老人可以“生蛋”呢?到了晚会的末了,自然既没有“生蛋”,也没有“圣诞”,只记得是教我们自然课的老师穿戴着南极仙翁的头套与戏服上台,乐呵呵地走了一圈……

放到现在而言,不知道圣诞节,没有听过圣诞老人传说的10岁城市孩子应该是很少吧?但在当时而言确属正常,在一个刚刚开启国门的社会里,人们所能了解的外界知识是那么稀缺,即使书店里有这方面的书籍,家长受制于经济条件也常常舍不得买,就连找到一张圣诞老人的图片都很困难。一直到我12岁小学毕业时,我才在爸爸给我买的那本《丁丁历险记》上第一次看到驾驶着麋鹿雪橇的圣诞老人模样,我开始知道,原来圣诞老人是在夜里从烟囱进入家中给小朋友送礼物的,礼物会装在床头的袜子里……但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非常失落,因为我家没有烟囱,我以为圣诞老人永远都不会来。也曾在平安雪夜的晚上故意撑起已经睡意蒙眬的眼睛,一边生怕爸妈发现,一边紧张地盯着窗外,那是因为,我以为会听到铃声,会看到他在窗外驾驶雪橇车赶路飞行的场景。

念初二时,社会的物质条件渐渐丰富了,人们了解圣诞传说的渠道,尤其是参与圣诞的活动也变得多了起来。那年的平安夜,我所就读的中学旁边有座“圣保罗”教堂,在那里聚集了很多等待做弥撒的信徒,他们唱着颂歌,神情安详而又善良,牧师在带领他们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我们中学生最关心的还不是这个,不少人争先恐后地排队去领取教堂发放的一种小饼,我却因为怕人多而没有加入队列中去,第二天听同学们说起此事后,为没有吃到而深感懊悔,到处问人饼的滋味究竟如何。

时间指针一下划到了2006年,那年的圣诞节晚上,我完成了辛劳的加班后匆匆前往新街口赴宴,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在新街口百货商场门口看到了传说中的圣诞树,是一棵被砍下来的真正松树,整整有两层楼那么高,挂满了各种五颜六色的LED小灯作为点缀,一闪一闪,映衬着“X'mas新年快乐”的标语,很多年轻的学生也纷纷用自己的手机在那里拍照留念(尽管那时的手机像素并不算高)。清冷的圣诞冬夜里,就在这南京城最繁华的中心地段,四处林立的巨大主题式电子广告宣传牌,川流不息的车流,店家大厅传出的音乐声,行人脸庞上绽放的各式表情,这些看似普通的都市夜景元素于这一刻,被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甚是绚丽,仿佛片刻流淌过的光阴在此刻突然成为永恒……可能是那阵子我的工作压力太大吧,那天晚上,当我发现原来圣诞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种而只是一颗被砍下的松树时,心里莫名涌出了一丝悲伤。 圣诞节记忆

上一篇: 老王
下一篇: 声音(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