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龙商标的功夫迪斯尼
作者:娜斯80年代上中学时,班上一位来自美国,父亲白人、母亲华人的美国女孩跟我一起打扫卫生。我看到墙上有个潮虫在爬,不知道怎么想得飞起一脚(平行地面高度)捻死了它。美国女孩立刻敬佩地问我:“你会功夫?”我?哈哈。那是第一次知道世界人民以为我中华儿女个个会功夫。及至在美国生活,在主流电视上偶尔看到中国影星露面,也常常是成龙、李连杰这样的功夫明星。抑或旅行到伊斯坦布尔的大市集,那里的商贩们一见到中国人也会拿出成龙的照片,说Jackie Chan来过!
也许功夫跟我本人没什么关系,但是那些年里,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广泛影响的输出吗?
好莱坞商业电影体系里,香港电影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贡献了特色的就是功夫片。另外还有影响的是枪战片、警匪片。但前者应该是纯粹的中国输出,后者则是好莱坞舶来,被吴宇森等创造出个人特色,又被请至好莱坞发光发热。在《黑客帝国》里,可以看到香港功夫片和枪战片的一些元素如何又被好莱坞吸收,提升至另一个境界。而《无间道》则彻底被好莱坞拿去翻拍。
功夫片的历史,是电影史若干本书的题目。它是最彻底的商业类型片,但也一直有像胡金铨这样的文人导演带着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怀去拍,有徐克的中西合璧,有王家卫、张艺谋的形式化,最后到李安让它在好莱坞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主流形式。然后到《黑客帝国》,就把它彻底后现代化了。
而成龙跟这些有艺术片情怀的功夫片没什么关系,他做的就是最大众最通俗的商业功夫片,如果没有这样的通俗普及,恐怕也没有功夫片雅的机会。
( 李小龙经典系列之《精武门》剧照(1972年) )
成龙是李小龙之后的第二位好莱坞功夫巨星,也是第一位在上世纪90年代以港星身份而成为中国国际巨星的。或者可以问问,至今为止,Facebook个人页面“粉丝”超过千万的中国明星还有谁?
李小龙有在美国成长的那个时代亚裔的边缘愤怒感,而出身卑微的成龙则以他的喜剧色彩而让功夫轻松化了,也更容易为人接受了。在帅哥如云的好莱坞和香港影坛,如果不是功夫和喜剧,很难想象成龙这样的面孔会是男一号,但功夫、胆量、乐观、幽默,让成龙成为“功夫片的卓别林”,完成了全世界的不起眼的野小子们一个梦,因为功夫,因为让人无法不佩服的无替身冒险,不起眼的男孩可以成为超级英雄的梦。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他跟基顿、卓别林这一类从杂耍艺人而成为明星、导演的也有一脉相承之处,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拍电影,塑造了以自己特色为号召的经典的喜剧人物形象。而成龙的小人物因为有武功,不但不受人欺负,还每每除害扬善,没有了卓别林电影的令人心酸的哀伤,永远是乐观结局。这也许缺乏卓别林那种让人笑中带泪的深刻,但成龙就是成龙,不是卓别林。
批评成龙的人会觉得他的电影不过是喜剧、功夫、正面主题的一次次混合,但这也正是商业片票房喜欢的东西。底层出身的成龙没有包袱,没有一定要搞艺术的较劲,没有端着藏着的东西,他很简单,做的就是明明白白的商业功夫片,其实这是电影市场最基本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商业片的模式、套路、规律,如何出新意,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曾经在美国电视上看过一个成龙的纪录片,记者在他的公司采访他,他给记者看他的资料柜,一个个文件夹收集的是各种给他启发、灵感的资料,老片的、杂志上的,等等等等。他的成功来自功夫,来自拼命,也来自用功。
而且成龙把功夫片融入了现代香港故事,给了香港一个正面的国际形象。《警察故事》是我个人印象中第一次对香港电影有了深刻印象,觉得,咦,好莱坞的那些路数这不都掌握了么,然而又完完全全是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完完全全的香港特色。而好莱坞请成龙到好莱坞去拍片, 基本上没有什么衔接障碍,因为他已经做了《警察故事》,这故事直接搬到美国就是了。再给他搭配个黑人明星,更有少数族群励志色彩了。
成龙的电影的道德信息都很正面,励志,虽然是功夫片,但并不多血腥暴力。有人甚至称他的电影是带有“儒家特色的功夫迪斯尼”。唐老鸭那么受人喜爱,会功夫的唐老鸭当然也更受欢迎。
联想到我国大陆贺岁片市场,成龙这样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电影真是太少了。作为一个喜欢看艺术片的人,我肯定喜欢市场上有小众电影,有深刻的电影,但从整个电影市场的角度来说,一个电影市场的存活的确是靠大众电影的。好莱坞的岁末电影,也有很多悲情片,但它是在整个市场什么题材形式都有的基础上而言的。正能量的励志片,不管你觉得有多俗,它是人性的需要,而成龙横跨中西,横亘30多年的功夫喜剧片,就像迪斯尼电影一样,已经成为带有他个人商标的大众品牌,换个明星面孔,依然会有人看。也许功夫片以后会像西部片一样式微,大家喜欢看更现代、更时髦的东西,但小人物励志片,仍然会以别的面目继续重复出现。王宝强这样的草根明星,就是大陆版的成龙。他是千千万万被功夫片激发了电影梦的草根孩子中的一个,他与成龙一起出现在贺岁档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文 / 娜斯) 迪斯尼成龙功夫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