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形象背后的“推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成龙形象背后的“推力”0( 洪金宝客串成龙电影《环游地球80天》剧照 )

前年末的一个晚上,与一群同到北京庆贺银都60周年晚会的香港电影人在晚会结束后,为导演尔冬升庆贺生日,这晚是成龙做东,其子房祖名忙前忙后地帮他爸爸打点所有。成龙一贯的活跃,一边打电话一边与到会朋友吆喝一边指点儿子食品饮料还缺点什么赶快搞掂。李冰冰来了,他说着电话和她拥抱;不久,张静初出现了,他仍然是嘴里讲着电话,另一手就热情地搂抱,然后,继续不停地在这个不算阔大的雪茄吧中转来转去,大声说电话。

“大哥”范儿十足。

之前一次,北京。我供职的公司做东,约成龙和张艺谋一起吃晚饭,我是作为和张艺谋比较熟络的朋友身份出现。赴约时我心忖:和成龙多年未正式见过面(在人多的场合倒是见过的),且他的第一篇专访是我当年在《香港影画》杂志任职时所做,其时他在台湾拍了部立体(现在称3D)武侠片《飞渡卷云山》,我采访了他。张艺谋未出现时,我和他先见面,和他握手,并问他:“你还记得当年你拍的《飞渡卷云山》?我同你做的采访?”他的手又大又厚有劲,紧紧握着我的手,大力在摇,同时也摇头:“是吗?《飞渡卷云山》,好多年了!”他显然记不得了。张艺谋不久即到,我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英雄》首映前的事,也是事隔多年未见,他当晚显然兴致很高,居然主动和我拥抱。成龙见到,笑:“你果然同老谋子很熟!”(应该是公司同事事前就曾对他这样说过)

后来,因为我早有另约,就与这两位“老友”告辞了。至于他们后来谈了什么,我不知道,后来也没有去问。

这是我见到成龙近年的鲜活印象。

成龙形象背后的“推力”1( 成龙和好友蔡澜(左) )

成龙其实很年轻就已经有些名气,是导演罗维(1918~1996)继李小龙之后的又一发现。那时的成龙22岁,在罗维公司拍过好几部担任主角的动作戏,可就是没有大红大紫。直到著名电影人吴思远向罗维借了成龙,由精通北派功夫的武术指导袁和平执导拍了《蛇形刁手》,发挥和调动了龙成调皮、幽默和善于北派杂耍式的灵活长处后,开始走红。之后再接再厉拍了《醉拳》,名气急剧蹿升。没多久,曾经作为嘉禾公司的“卫星公司”的罗维公司制作不再活跃下,嘉禾公司高层何冠昌(1925~1997)鼓励成龙加入嘉禾,并表示会全力支持他。这样,成龙加入嘉禾,不久成立了威禾公司,成为嘉禾卫星公司之一,成为嘉禾的合作者而不仅仅只是演员身份。这段时间,成龙连续拍了《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计划》等卖座电影,以高难度和危险动作赢得全球市场。之后,成龙拍了第一部好莱坞制作电影《杀手壕》,为其后来进入好莱坞铺平了路。这一切,都与何冠昌及成龙经理人陈自强的努力分不开。

陈自强来自新加坡,长期活跃在港台电影圈,与港台电影人十分稔熟。他后来也是罗维公司高层,自然与成龙相熟。成龙离开罗维公司进入嘉禾,陈自强同样功不可没。然而,陈自强十分清楚,若要成龙不断提升,一方面不再局限于走“小子路线”(如《醉拳》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作为开始蹿红的成龙,当时视为李小龙接班人的他将面临着对外形象问题。李小龙猝死于女友丁珮香闺,惹来满城风雨谣传,尽管李小龙已誉满全球,可是,这些绯闻着实对李小龙的形象大打折扣——尽管成龙大红大紫是在李小龙去世的6年之后。然“李小龙接班人”的影响实在非同小可。何况,陈自强十分清楚,受教育不多的成龙自小就在演艺圈子中长大,虽然其师父于占元对他和其他师兄弟很早就有严格要求,例如吃饭时就不许有任何饭粒掉在饭桌上等。可是,电影圈是个大染缸,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沾上不良习气或放纵了自己。故此,一开始陈自强对成龙就提出严格要求:如果你要在大银幕上更上一层楼、屹立不倒,就不许喝酒、不许抽烟(在所拍电影中也不许出现这样的形象)、不得在公众场合失态;不接拍有损健康生活的任何广告(例如烟、酒等);多参与公益活动,善待影迷等等。如果成龙做不到,陈自强即会马上辞职。幸而成龙因为自小有于占元师父严加管教,故而对此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也很好地配合经理人。你可以认为这是经理人对一个明星的一种“包装”,但要是严格执行并做到了,这种所谓“包装”就属于正面。

何冠昌当然也知道陈自强对成龙提出的要求,因而在选择拍摄什么题材、片中人物形象等各方面均予以全盘考虑,配合“包装”要求,所以,在大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成龙形象永远是正义、侠气、正派和阳光健康的。何冠昌对成龙疼爱有加,只要成龙在创作、制作上有任何合理要求,他一定会全力支持。例如在拍《飞鹰计划》时,这部远在当时南斯拉夫取景的大制作成龙不满意某段戏的剧情,急需重新处理剧本,何冠昌二话不说,立即下令有关编剧即刻从香港远飞南斯拉夫“救场”。成龙在拍摄该片时不幸身受重伤,何冠昌得悉后立即飞赴欧洲,除了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以外,还日夜守候在成龙身边。这种情同父子般的亲情,令成龙大受感动,直认何冠昌为“契爷”(粤语,即干爹)。

刚刚公映的《十二生肖》片末,出现了一段字幕,第一行就是献给何冠昌的。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成龙作品中出现过的了。何冠昌离世多年,成龙依然对他念念不忘,可见何冠昌对成龙影响之深,也见成龙对何冠昌永远的感恩。

嘉禾公司宣传部有两个经理,一个专责影片宣传,另一个则负责公司旗下演员的宣传,分工明确。负责宣传嘉禾旗下明星的经理就要策划出一整套对明星宣传的策略,而不仅只是某明星有新片上映了才进行宣传,特别是对个别属于超级明星级的宣传,就更讲究不同部署。当然,明星演员要是出现公关危机,他也需与该演员的经理人共同处理。负责明星演员宣传的叫杜惠东,几乎与港台所有演员都极熟悉,林青霞迄今为止唯一一辑三点式泳装照就是由他策划、拍照。能够让林青霞拍一辑比基尼泳装照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见杜惠东的能耐。因此,嘉禾时期的成龙,有关他的个人宣传全都是由杜惠东一手操办,在陈自强、何冠昌和杜惠东“三管齐下”之下,作公共形象塑造。

由于八面玲珑的杜惠东与各种传媒关系营造得极佳,尤以为成龙接洽香港公益事业、公共事务等各方面的宣传、接待各地影迷(特别是来自日本的影迷),就令成龙不仅在香港、台湾有着极佳的公众形象,在世界范畴内也同样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当成龙有机会杀入好莱坞的时候,提高英语能力就成为陈自强的任务。虽然成龙也曾在澳大利亚生活过一段时间,也懂得基本日常英语交流,但要进入专业性和职业性都极强的好莱坞电影环境,还需面对外国传媒的采访,那么,仅有生活用语显然不足应对,因此,出身自新加坡的陈自强本身的英语能力就甚佳,在他的强制性辅导和监督下,聪明的成龙英语口语水准得以大幅提高,足以应付好莱坞任何挑战。

“大哥”是成龙的另一个称呼。香港影圈中有三个大哥,除成龙外,另一个则是洪金宝,再一个是岑建勋。然而,因为一个富传奇性的误会【1】,洪金宝“荣升”为“大哥大”——90年代初水壶式手机别称“大哥大”也就因洪金宝的使用而出现。事实上,洪金宝是成龙大师兄,大师兄“荣升”,成龙当然不会介怀,也乐于当他这个“大哥”了。

香港电影中有两个最著名的武打班底,分别是洪家班、成家班,他们取代了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红极一时的张彻导演的张家班。随着嘉禾的崛起,邵氏本身开始步入低潮,张家班也见式微的时候,洪家班、成家班趁势当起,不仅取代了张家班,也成为中文电影【2】(即包括内地与台湾电影)当下最强劲的动作片班底组合。洪家班当以洪金宝为首,成家班则是成龙当家,但他俩既然不是班底中众兄弟的师父,那就按江湖习俗称为首者为大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成家班组合的出现应当是成龙加盟嘉禾之后的事。在何冠昌大力支持下,成龙召集影圈中龙虎武师佼佼者,组成了相对稳定的班底,他们除了参与演出外,重要的是参与武打动作设计和协助动作场面的导演。动作片的动作场面繁多且杂,尤以对一些重点动作场面的设计和安全计算,均需细心但又要大胆,更注重有难度的创新。集体智慧总胜于个人的单打独斗,这样,由成龙领衔主演的动作片,成家班兄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为成龙电影的影响,又由于成家班在行里获得尊重(与洪家班一样,曾获多届香港电金像奖多个最佳动作片奖项),更为香港电影争取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同时,香港电影圈向来团结,80年代末以来成立各种电影行业组织,武打动作演员横跨两个行业组织,分别是演艺人协会和特技动作演员协会,个别人又是导演会成员(如成龙、洪金宝、袁和平等),那么,成龙的“大哥”之名就自然不再局限于武打动作圈内的称谓而是在整个电影圈。如此一来,因为香港娱乐资讯的发达,成龙“大哥”之称也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在某程度上获得认可。于是“大哥”之称,被赋予新诠注。

香港电影人向有慈善不甘人后的传统,无论是内地发生天灾,或国外发生如南亚海啸等灾难,又或像香港在2003年出现“非典”袭击之类,均全体总动员,义演赈灾,为灾民筹款。因为香港演艺圈的发动,带领起港人的爱心,只要成龙在港,他必会出现,有时甚至会特地从外地飞返港及时出现。就算是真的来不及赶回港,他也会通过视频、电话或委托同人在慈善筹款大会上做出呼吁。身为表率,令其声名更噪。

人们记忆最深的可能是香港先后发生两次全港演艺界抗击黑社会暴力事件举行的游行集会示威抗议了。一次是因为刘嘉玲受辱照片遭杂志曝光,另一次则是有人到冲印厂抢拷贝,这两宗严重损害香港演艺界安全和业界保障的黑社会行为,引起了全港演艺人员同仇敌忾,纷纷声讨,向当时的港英政府提出强烈要求。此事不仅轰动全港,世界各国主要传媒也进行了报道。在这两次行动中,成龙均积极参与,与其他著名演艺界人士一起,站在抗议队伍的最前头,表达了最大愤慨。那是成龙首次真正以“大哥”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间的延展,人们获悉境外资讯也日益增多的时候,“成龙大哥”此一说法也渐渐为内地民众所悉。如果说,吴思远是香港乃至内地、台湾电影界举足轻重的电影人,那么,成龙就是这三地演艺圈中最具号召力也最具人气的“大哥”,也当属毫无疑问了。

【1】第一代手机必须同时配备一套大电池,有点像军队使用的步话机。某日,洪、岑两人同乘一电梯回公司,岑先行步出,公司同事见即叫“大哥”,谁知紧跟着出现的洪正手持手机听电话,后面还有人为他挽电池,一时间众人叫岑“大哥”时再见到洪再叫了一声“大”就愣住了,这就演为“大哥大”。

【2】华语一词本应只适用于海外的华人社区,一如华人、华裔、华文。可是中国人自称华人就会令人莫名其妙。陈水扁在台执政时为了去中国化,当时金马奖便将原来国片称呼改称为华语片,华语片一词从始便莫名其妙地使用至今,这是不准确的。较中性的称谓应为中文电影或中文片。

(文 / 列孚) 背后成龙形象武打片飞渡卷云山电影香港电影李小龙何冠昌陈自强成家班洪金宝推力

上一篇: 成龙电影之路
下一篇: 成龙与他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