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的前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乡村衰败一再被热议,我一直很关注乡村,关注我的故乡,也想说几句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被打折的话题。
作为教师,我先以乡村教育为例。各级政府年年大喊要重视农村教育,但也就停留在“要”重视,是一种“打折的重视”。有些地方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还提出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一档次,城镇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听起来好像农村教师很受优待,可农村教师照旧千方百计往城里跑,城里哪一样都比农村学校好上几倍。城里学校“达标”了,农村学校也“达标”了,但怎么看,达的都不是一个“标”,农村学校可能连个操场都没有,图书室里灰比书厚,黑板破烂、教室阴暗,课桌高低不齐,凳子学生自带。城里的电教室有几十台电脑还嫌少,而农村学校有一台电脑就值得写篇报道夸一夸领导“重视农村教育”。就不说有的山村小学只有一两个教师“感动中国”地苦撑,其实很多农村学校师资都严重不足,某些地方年年打着为农村学校补充师资的旗号“招教”,但招聘的根本就没几个进农村学校。打折的政策很可能就到不了乡村学校,如果不能成为以权谋私的借口,乡村学校就是政府的累赘——我多次从一些官员那里听到类似说法。
农民得到的政策实惠又有多少没有被截留打折呢?比如“家电下乡”,其实并没有让农民省下几个钱,因为农民失去了跟商家讨价还价的余地,售后服务也不如意。“汽车下乡”的好处更像是为了“拉动内需”,何况城镇居民享受这些优惠也没有多大难处,销售商自会安排。兴修农田水利建设的标语倒是有几条,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有多大动静?很多地方的“村村通”公路四五年就坏得差不多了,好像就没哪级政府再提出重修计划——我只是说“计划”,这个都没有啊,我只能称之为“一次性政策”。究竟是政策短视,还是政策被忽视被打折了呢?
农村文化建设喊得轰轰烈烈,“三下乡”新闻年年有,但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单调得聊胜于无,什么“农村书屋”啊、“文化大院”啊,有几个农民经常进去?新农合好得很,可农民看个小病就得跑十几里甚至不得不进城去,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更不用说农民想找个好医生有多难了。还有包括农村饮用水在内的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心,政策文件安稳地睡在政府的办公桌上,就是不见领导们到农村调研,也没有人去帮助农民改善环境。我曾经看到一则消息,某地农村家家都用上了净水机,报道称这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我真想大骂一声,“无奈”竟被当歌唱,掩盖问题的实质,政策被扭曲了。 前途学校三农农村农民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