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丰收又怕丰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虽然经历了2011年的销售难,内蒙古商都县农民老李今年还是种了700亩马铃薯(以承包形式种植),收成达到280万斤。每颗3两以上的能占60%,每斤卖0.53到0.54元;小的(3两以下)送到淀粉厂,每斤0.31元,现在所剩不多了。尽管销售基本没有问题,但他却语出惊人:盼丰收又怕丰收。

农民为什么这么说?今年内蒙古马铃薯又是一个丰收年,笔者分别走进种植大县商都县、四子王旗以及武川县,发现销售难的情况虽然没有出现,但价格却上不去,每斤只有0.5元左右。农民反映,价格比去年低了近一半。在武川县东土城村马铃薯交易市场(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李正英说,拉来的(马铃薯)大约有一半不到3两(指每个),商家不要还要拉回家。他家种了10亩梁地,靠天吃饭,每亩产1000多斤,大的(3两以上)有6000斤左右,收入约4000元,即使不算上辛苦费,今年也肯定是赔了。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对于承包大户来说,今年保本基本上没什么问题,种植上精心点的,或许还能赚些。而一家一户的种植普遍存在赔钱的现实。这也许就是农民的“盼”和“怕”。

受去年马铃薯滞销的影响,今年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减少了约60万亩,表面看滞销的情况没有再出现,但收购价过低又成问题。但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承包大户和企业投资种植,因为机械化程度较高,讲究科学种田,亩产最高的能达到7000斤,马铃薯的质量相对也高。而对于一些普通农户来说,产量和质量都没法相比,卖价总比大户低很多。但集约化种植的大户毕竟只是极少数,因此,盼丰收又怕丰收的农民还是占了主体。可以说,今年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减少与这个主体息息相关。

目前农民们最希望的,一是政府能在每年种植前给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二是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农民们说,每年他们了解的种植信息主要局限在村里,最多了解一点乡里的情况,至于全自治区以及全国的马铃薯种植信息如面积、品种、产量等,一无所知。每年在种植技术上很少有人前来培训和指导,产量和质量没有办法突破和提高。资金上贷款难,种子补贴又很难到位,来自政府的相关政策又少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科学种田的信心和步伐。(文 / 张五四) 马铃薯丰收种植业三农农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