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代笔

作者:李晶晶

捉刀代笔0( 明嘉靖 剔彩货郎图圆盘 )

明人所著《遵生八笺》、《金玉琐碎》、《燕闲清赏》等书,都提到过宋、元雕漆。《燕闲清赏》说:“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像。刀法之功,镂雕之功,俨如图画。有锡胎,有蜡地者,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传世甚少。”《髹饰录》提到:“剔红即雕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微……”《妮古录》载:“……宋剔红桂花香盒……皆奇物也,是日为乙未八月二十五日。”不难看出,明朝人虽然有人亲眼见过宋代雕漆,但已经是“传世甚少”。

香港佳士得此次秋拍,推出“千文万华——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专拍,这是李汝宽、李经泽父子的藏品第三次公之于众。这次拍卖中,有一件宋代剔彩螭龙纹折沿盘甚为难得。

盘通体剔彩,备红、黑、绿、黄四色,盘心黑面雕回首龙纹,双眼圆瞪,毛发飞扬,肢体卷曲,手握灵芝腾跃于云海中。盘外壁雕菊花、茶花、荷花、牡丹等四季花卉,底髹黑漆,有牛毛断。漆匠充分利用各色彩漆,雕成一条黑色蟠龙,其背景为波涛汹涌的多色波纹,画面气韵生动。龙的脊梁和腹部两侧均刻出朱色漆层,使其盘曲起伏之姿更立体逼真,而峥嵘的龙首也以相同的方式来表达,效果层次分明。

“这种表现技巧在宋代漆器中极为罕见,用来装饰龙纹漆器者更是少之又少。”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苏玫瑰介绍道,“剔彩是雕漆工艺中的一种。雕漆是在木胎上层层髹漆,达到一定厚度时,按所需图案刻出花纹或图案。因其所雕漆色不同,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彩等。”考古发掘中,宋代一色漆器留存最多,黑色为主,紫色、朱色次之。品种基本相同,多为日用器物。宋代漆器变得更加精致,有贵族化倾向,当大部分人使用瓷碗时,贵族愿意使用漆碗。雕漆作品,或因工艺繁复,当时的产量就不多,所以现今不为多见。

已公开发表的漆器中,有三件与香港佳士得此次拍卖的宋代剔彩螭龙纹折沿盘相似,但其色泽略浅。一例为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藏盒壁的螭龙盘绕萦回,盖面的螭龙在云海中翻腾游弋,其中一龙口衔三头灵芝一朵。另一例为日本冈山市林原美术馆珍藏,此盒的装饰风格与另外两例略有不同,通体施黑、朱二色漆料,黑漆雕成花纹,纹饰间露朱漆素地,盖面双龙皆口衔灵芝,盒壁雕饰云纹一道。第三例源自艾尔凡伉俪旧藏(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现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盒上所雕双龙亦衔灵芝,身旁祥云缭绕,深色朱漆为地,而盒身立面与盖同样以祥云为饰。

捉刀代笔1( 明永乐 乾隆御题诗剔红双凤莲花盏托 )

李氏家族的漆器收藏近半个世纪,其藏品数量逾300多件,自宋元到明清,形成系列。李经泽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为李汝宽(1902?2011)之长子。李汝宽15岁来到北京琉璃厂古玩店做学徒,后独自开设古玩店,曾任北京“古玩商会理事”。在李经泽出生的20世纪30年代,李汝宽在北京经营的古董店生意繁忙,因要将全部精力顾及店铺生意,每年只有农历新年时,才有机会返回山东老家与家人团聚。在李经泽年轻的时候,就像当时每一个从业者一样,都要经历一段在其他古董店的学徒生活,方可帮助他父亲经营自家业务。李经泽一边当学徒,一边进入北京大学进修,在当时作为一个行家,颇为少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由欧洲、美国、日本来的古董商、博物馆馆长和政府代表充斥北京,与当地的古董商、收藏家们争购着当时市场上重要的中国艺术品和中国书画。在此期间,李经泽遇见了英国的大维德爵士,并按照后者的鼓励去伦敦游历。尽管两人年龄悬殊,但是他们却发现了彼此间许多共同点,并建立了极好的个人关系。战后,大维德爵士在前往日本旅游时,还前往李家探望。通过和大维德爵士的良好关系,李经泽还结识了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夫妇以及其他东方陶瓷学会会员,通过与他们交往,不仅获得了许多艺术珍品,并最终为他前往日本开启了方便之门。日本是李氏家族收藏漆器的主要地点,李经泽发现日本所藏的漆器不仅有详尽的文献,而且漆器本身保存状态非常稳定,且会被放置于特制的包装盒内。

捉刀代笔2( 宋 剔彩龙纹折沿盘 )

宋、明时期的中国漆器在日本地位尊崇,传统寺庙多奉为重器,有的更详加记录,成为研究早期漆器的重要资料。其中精品,要数中国高僧无学祖元(1226?1286,俗名徐子元)带到日本的43件漆器。无学祖元于1279年东渡日本,其后出任镰仓圆觉寺开山住持。在他带去日本的漆器中,有一件醉翁亭图剔黑盘最出名,日本文化厅收藏一件宋代剔黑婴戏图盘与醉翁亭剔黑盘刀法相似,可断定为南宋时期。现在,漆器的使用在日本依然极为普遍,漆器的修复技术也是日本最好。

1949年,李经泽与他的父亲放弃在北京的经营活动,迁往香港。50年代晚期,随着日本的经济复兴,当地再次兴起对中国艺术品需求的热潮,于是李家父子又决定迁往日本。当时可以说是一个中国艺术品繁荣的黄金时期,他们业务繁忙,与许多收藏家和博物馆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则为松冈(Matsuoka)、安宅(Ataka)、出光(Idemitsu),这三家是当时日本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机构。

捉刀代笔3( 宋 剔犀如意云纹葵瓣式盏托 )

在日本期间,李经泽收藏到一件元代剔漆如意云纹马鞍,颇有意思。马鞍木胎,鞍边镶银,鞍座包皮革,前后鞍桥髹黑漆为面,嵌剔雕如意云纹,边沿环饰回纹,贵气十足,尤像成吉思汗叱咤战场的雄姿。“马在元代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件剔漆如意云纹马鞍可以说为这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苏玫瑰说。

蒙古人能称霸中原,其蒙古马的良好耐力和骑兵绝佳的骑术起了关键的作用。为确保战时马匹供应稳定,或便于新修道路和驿站之间传递公文,并为宫中侍卫提供坐骑,忽必烈汗设置了太仆寺,专司与马匹有关的事宜,并就官家征收市马颁行了严格的规定。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就战时的马政也有明文规定。据其细节看,马匹的重要性似乎尤甚于士卒,由于骑士驰骋之际须在鞍上保持平衡,又要手持弓箭,所以元代鞍具的前鞍及鞍尾一般较高,这件元代剔漆如意云纹马鞍便是一例。但根据11世纪中叶的墓葬画作看,有学者指前鞍比鞍尾较高、较窄的设计,可能是辽代华北鞍具的样式。

捉刀代笔4( 明嘉靖 剔红六合同春纹小箱。填金刀刻“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

元朝在宋代的基础上,加之海外贸易和贵族富商高度享受的需要等因素,进一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和手工技术的进步。彭君宝、杨茂、张成都是当时最著名的雕漆作者。从传世的和元代墓葬中发掘的雕漆器看,元代雕漆器物的造型、制造技术水平都很高,这直接影响到明初的雕漆。

自古以来,漆艺一直是武器及将士、战马所用铠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左传》中曾提到宋帅华元的故事。公元前606年,华元率宋师伐郑,落败后死伤枕籍、损失惨重。他面对责难时,解释说只要有牛就有皮,而犀兕尚多,所以没什么大不了。但役人问道纵有皮革,那用于加固皮革的“丹漆”又如何时,华元终无言以对。出土的髹漆铠甲,年代最早的应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葬文物。该批文物中,有皮革甲片制成的铠甲,其甲片上漆,并髹以各色漆料。除了将士用的上漆铠甲外,出土文物中还有保护马头的马盔。战国和汉代的铠甲大多光素或仅绘彩漆纹饰,唐代上漆的皮革甲片开始出现剔彩纹饰。

捉刀代笔5( 元 嵌剔犀如意云纹马鞍 )

1906年,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曾在东突厥的米兰遗址中发现这类唐代甲片,但为数不多。虽然元代已有制造上漆的马鞍,但这类传世品极少。日本德川美术馆曾展出一件明代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朱漆雕人马图马鞍,巴黎爱马仕珍藏中也有一件饰蝠纹“囍”字的清代剔黑马鞍。

1970年,美国收藏家亚瑟·赛克勒(Arthur Sackler)给李经泽去信,表达了欲收藏他父亲李汝宽所藏中国漆器的愿望(其中大部分藏品著录于1972年纽约出版之《Oriental Lacquer Art》一书中)。随后,双方达成了转让协议,现今此批收藏仍存放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亚瑟·赛克勒美术馆之中。

捉刀代笔6( (左起)李经泽、胡世昌、李汝宽1995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苏格兰博物馆前留影 )

1976年,当李经泽觉察到香港艺术品市场又现繁荣之时,立即重开香港事业,并吸引香港当地收藏家形成新的收藏浪潮,其中包括不少“敏求精舍”成员。他与赵从衍、罗桂祥、葛士翘、叶仪、杨永德、庄贵仑、詹姆斯·瓦特等人交往深切,并从中受益匪浅。在香港,李经泽遇见了他的一生至友和老师胡世昌(1924?2006)。两人经常于胡家寓所共进晚餐,彻夜长谈直至东方破晓,而每当此时,胡博士夫人多会将两人留在一旁,让他们一尽相谈之欢,有时亦会以友善的沉默相应答。就这样,两人的友谊保持了30年之久。

李经泽与父亲回到香港的这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件明永乐、乾隆御题诗剔红双凤莲花盏托,这件盏托带永乐款,又书有乾隆1781年所作的御题诗,极为罕见。它曾是大维德爵士收藏中最知名的珍品之一,在1935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国际中国艺术品展览会上亮相。

捉刀代笔7

明代雕漆,在生产上有两个地区的系统,一为浙江嘉兴,即元朝著名雕漆作者张成、杨茂的故乡,直到明嘉靖时《髹时录》的作者黄成和明末的杨清仲都是这一系统。永宣时代营缮所副张德刚、包亮也是这一派的作者。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丰润浑厚的风格,题材多样,比元雕漆又近了一步,现存传世的明永乐、宣德雕漆都是这一系统的作品。

拍卖的这一年是世界石油危机的顶峰时期,但当时几乎所有的大收藏家和古董商悉数到场,拍卖异常激烈。李经泽击败了与他一直叫价到最后的伦敦重要的古董商罗格·布鲁耶特(Roger Bluett)。当晚,罗格帮自己的客人试着接洽李经泽,想劝说他转让此件拍品;不久,李经泽的另一位密友谢尔曼·李(Sherman Lee)又和他通电话,表示纳尔森·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希望加钱收藏这件漆器。盏托没有出售,直到2008年李经泽为祝贺父亲百岁寿诞,才将它以及其他33件宋、元、明、清以来的漆器珍藏交给香港佳士得拍卖。

捉刀代笔8( 明洪武 剔红四季花纹圆盒 通体素地上雕朱漆花纹,盖面中心雕一朵饱满的莲花,旁饰牡丹花、菊花、山茶花,枝叶翻卷,花朵娇艳;盒壁雕菊花、茶花、牡丹、荷花等花卉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部右侧针刻“大明永乐年制”楷书直款。这件作品漆色枣红,漆层厚,刀法圆润,刻工严谨,花朵层次丰富,枝叶活泼自然,是明初典型佳作。 明早期,如此盒以四季花卉为纹饰的无论是盒或盘在传世品中都不为多见,多为一种花卉纹饰。唯一可做比较的一件饰以多种花卉的大盘,现藏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另外,永乐朝漆器的款一般都刻于器底的左侧,而此盒后加的永乐款则刻于右边。此器为英国Frederick M.Mayer之旧藏。 )

苏玫瑰说,明代雕漆的另一地区系统是云南。从现存大量的明雕漆器可以看出,嘉靖以后的作品最显著的变化是露出锋棱的剔法,和永宣时期浙江系统的作品注重磨工、不露刀痕的风格大不相同。这个时期的不藏锋已不是缺点,而是朝着另外一种风格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鲜作品,这与挑选云南工匠来京是有关系的。

在这次拍卖中,有一件明嘉靖剔彩货郎图圆盘,填金刀刻“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圆盘通体剔彩,备红、黄、绿三色,盘心圆形开光内刻天、地锦纹,上饰货郎图。货郎手持鼗鼓站于货郎担前,担内置各类玩具;四周八个童子,有玩摇鼓的、有斗蟋蟀的、有玩木偶的、有骑肩马的,背景雕山石、桃树,树上桃实累累。内壁雕四龙赶珠纹,外壁饰缠枝灵芝纹,足圈外壁雕回纹一周,内髹朱漆,正中有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直款。此器的特点是将绘画题材运用到雕漆作品中,使剔彩漆器表现出崭新的面貌,其画面应以南宋画家苏汉臣和明计盛的《货郎图》为蓝本而成。

捉刀代笔9( 明万历 剔彩双龙福寿纹圆盘 填金刀刻“大明万历乙未年制”楷书款 盘漫浅式,圈足。通体髹红、黄、绿三色漆。盘心上方刻回纹锦地,中雕绿彩,波涛汹涌,上方两侧刻双龙腾跃于海水江崖之上,海浪翻卷,波涛开处水柱升起,盘缠成福字,福字延伸,涌出寿山海水,海水延伸盘成寿字,象征“福寿延绵”之意愿。内壁四开光,开光内素地上雕梅花、茶花、菊花和海棠花,开光外以杂宝纹相间。外壁则以缠枝花卉纹装饰。盘底髹黑漆,盘底针刻填金“大明万历乙未年制”楷书款,即1595年。 云龙纹是皇室的象征,明嘉靖、万历时期,漆器上的云龙纹常位于海水江崖之上,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崇尚繁缛细腻、工巧华丽的特色,构图严谨抑敛。万历时工艺更胜一筹,刀锋深峻,运刀如笔,有锋棱之美,风格为万历以前未有所见。 )(文 / 李晶晶) 云纹捉刀代笔父亲漆器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