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的新低
作者:谢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10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涨幅创下3年多来的新低。1~10月份的CPI上涨2.7%,以目前的物价走势看,实现全年CPI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基本上没有悬念。
食品是导致10月份物价涨幅创新低的主要因素。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和9月份2.5%的涨幅相比迅速下滑,从环比看,10月份的食品价格环比9月份下降0.8%。猪肉和蔬菜是影响食品价格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迷,10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5.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60个百分点。10月份的蔬菜价格虽然同比小幅上涨了1.1%,但是相对9月份环比下降12.1%。
最近几年来,我国物价指数和经济形势基本上保持了同步的趋势,在经济形势较为低迷时,物价指数也会随之走低,没有出现过滞胀的恶性事件。比如2009年经济明显减速时,CPI指数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当然,在经济过热时,物价指数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跟随经济一同上涨,比如2011年的CPI涨幅高达5.4%。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趋稳,物价指数在10月份创出新低之后,预计将会逐渐反弹。
首先是以猪肉和蔬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下跌并不具有持续性,随着食品价格未来止跌反弹,CPI指数也将触底回升,10月份1.7%的增速,应该是CPI的一个阶段性底部。从蔬菜价格看,由于全国各地即将陆续入冬,在雨雪冰冻天气之下,蔬菜价格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从猪肉价格看,今年初以来国内猪肉价格一直持续低迷,猪粮比价在4月份甚至跌破6∶1的警戒线,在市场自身调节和政府收储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猪肉价格在10月份以来已经开始止跌。10月份的猪肉价格虽然仍然同比下降15.8%,但是和9月份相比已经环比上涨0.2%。猪肉价格一直呈现非常明显的“猪周期”特征,经常在过冷和过热之间反复,在经过了今年几乎一整年的低迷后,不排除明年猪肉价格会出现报复性上涨的可能。
而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趋稳,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并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需求下降,今年3月以来,我国工业生产价格指数(PPI)连续8个月负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下游的物价压力。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见底回升,企业去库存化的周期结束,上游生产资料价格预计将出现反弹。刚刚公布的10月份PPI指数虽然依然同比下降,但是相比9月份已经出现上涨,这也是该指数半年来的首次环比上涨,上游PPI指数的上涨,最终也一定会传导至下游CPI。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未来将成为支撑国内物价指数上涨的一个刚性因素。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慢慢告别无限量供应的时代,刘易斯拐点日渐逼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将逐渐抬升劳动力成本。另外一个刺激因素是,随着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加大,更多的人将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十八大”已经明确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保持每年略超7%的增速,就可以实现10年收入翻番的目标,其实以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来看,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难事,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已经开始明显提高。今年前3个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同比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收入增速,10年的收入增速甚至将远远超过翻一番的目标。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对于物价意味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作为企业员工,居民收入提高意味着企业成本提高,而企业成本最终将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从而抬升物价水平;第二是作为消费者,居民在收入提高之后,势必会刺激消费需求,从需求的角度刺激物价上涨。
从货币角度来看,近期热钱重新回流,也将给国内物价带来不小的冲击。10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然强势上涨,最近两个月来的涨幅已经超过2%,在中国经济回暖以及欧美市场量化宽松的背景下,人民币对国际热钱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去年底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贬值预期上升,国际热钱开始大规模流出中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的通胀压力。不过,随着近期热钱再度回流,国内通胀又将面临一定的考验。
从根源上看,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过去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年代,中国的物价指数也始终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保持了很高的增速,而未来国内物价的走势如何,根本上也还是取决于国内流动性的状况。由于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量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放缓,年初至今M2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3%左右,低于央行年初制定的14%的增速目标,与过去几年动辄20%以上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从9月份开始货币供应量明显提速。2012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M2增速创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高。近期货币供应量的反弹,也预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物价指数将会随之上行。
不过,尽管在未来数月内物价指数将会呈现出反弹的趋势,但是反弹高度将会比较有限,主要背景是尽管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回暖迹象,但是未来仍将有反复,在经济转型成功之前,中国经济的反弹不会一帆风顺,物价的上涨空间也会比较有限。从货币的角度看,过去几年物价的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所致,除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外,巨额的贸易顺差、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等是货币超发的主要成因,从未来几年来看,这三大因素都难以重现过去的辉煌。
我国的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将近3000亿美元的高点之后,开始逐年下滑,2009和2010年,我国贸易顺差分别为1957亿美元和1816亿美元。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尚需时日,加之欧美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国未来几年的对外贸易不容乐观。由此对我国货币发行的影响是,央行的外汇占款将会随之萎缩,而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形式。除了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也是影响我国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人民币的升值前景直接决定了热钱的流动方向,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明显走强,但从长期看,在经历了30%的累计升幅之后,人民币汇率已经趋于均衡空间,在中短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刺激因素出现大幅上涨的走势,但是长期看,人民币的双边波动将是常态,持续大幅上涨的空间并不会很大,这也就决定了基于人民币升值而流入中国的热钱不会做长期停留。在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背景下,热钱对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将保持长期兴趣,但是和过去几年比,由于人民币和房地产的升值空间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中国对于热钱的吸引力将明显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未来中国的货币增速保持一个合理增长的水平,物价的上行空间也就会比较有限。
随着CPI增速触底反弹,这也意味着本轮降息周期基本结束。今年6月和7月,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滑,央行连续实施两次降息,当时为央行降息提供先决条件的是物价压力的下降,进入6月份后,CPI指数从3%以上迅速下降到2%以下,这使得央行暂时不用考虑通胀压力,可以放手刺激经济增长。不过随着本轮物价增速在10月份见底之后,未来将会逐步上行,加之近期热钱活动频繁,通胀压力将重新上浮,成为央行未来的考量因素。在上两次降息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意外反弹,使得央行对于再次降息将慎之又慎。从7月份至今将近半年时间里,尽管国内经济一直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央行始终没有推出第三次降息,而随着近期国内经济逐渐趋稳,稳增长的压力开始减小,再次降息的必要性也随之减弱。加之物价可能进入上升通道,降息可能会对通胀形成推波助澜之势,所以,在经过两次降息之后,本轮降息周期可能基本上告一段落。(文 / 谢九) 经济宏观经济cpi热钱cpi指数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CPI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