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秘密

作者:邢海洋

和讯期货大赛开赛将近一个月,吸引参赛者超过万名。近年来证券比赛呈爆发状态,近万人参加的比赛时有出现,传奇般的投资高手辈出。投资比赛中,众多的参赛者将自己的业绩和投资方法“和盘托出”,给人以近距离观察国内投资者交易“秘籍”的机会,从总体上,也可管窥这一零和游戏中的投资者生态。

截至11月2日,和讯比赛的参赛人数已攀升至10325人,纳入收益率统计的共8116人。4个交易周中有多少选手是盈利的?一页页翻屏后你会发现,排名在第2333名的选手的收益率已经降为零,盈利选手只占到所有参赛人的28.7%。这个数字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期货交易是少数人的游戏。通观过往的期货比赛,盈利选手占比通常占到30%~40%,比如今年6月结束的第六届全国期货实盘大赛,总盈利人数占比35.12%,轻量级盈利人数占比33.31%,重量级盈利人数占比49.80%。不过,细查大赛统计数据,会发现和讯比赛的8000余位选手中零收益的选手多达1900余人,意味着很多人尚未买卖,剩下的负收益选手比例也就并不如想象中高,很难得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结论。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敢于参赛的多是自信型投资者,整体盈利能力优于普通人。

但选手的整体收益曲线还是令人对参赛者的能力有所怀疑。比赛开始于10月8日,开赛后选手便踏上了集体性亏损的旅程。最多的一天选手人均亏损近2000元,典型的一天是亏损400~500元。亏蚀里包含交易费损失,但通常每天选手的人均交易费在200~300元,选手的集体性判断失误才是负盈利的主要原因。对此,一种解释是行情震荡不定,缺乏明确的方向,这样的行情利润空间很小,操作错误率高,导致来回砍仓止损,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频率。也的确,10月后QE3带来的商品炒作退潮,很多商品价格已高,价格开始了剧烈震荡,投资者骑虎难下,很容易判断失误。但期货的本质是零和交易,有多少损失即意味着有着对等的盈利,只不过这一时期的赢家在参赛者之外罢了。

比赛之前选手的判断水平却出奇的好。参赛者在8月中旬到9月底之间曾集体盈利,整体获利9000万元,分摊在每位选手身上达9000元。观察这一区间的商品价格走势基本是单边运行的:8月14日至9月13日文华商品指数从174点涨至183点,随后则是单边下跌,9月末回跌至176点。其间股市的单边市特征甚至更明显:整个8月,沪深300指数跌去了6%。价格走势的特征和交易者收益曲线的“不谋而合”或许意味着参赛人,或称之为自信型投资人多是趋势型交易者,只在趋势明显的市况下赚钱。也难怪,交易大师多是判断趋势的高手,市面上的交易“圣经”也多崇尚趋势投资。整个10月,1万名交易者亏蚀4700万元,这并非趋势交易的错,而是交易者在趋势不明的时候盲目入市的错,所谓“躺倒不动也是赢”。问题是,大多交易者还处于伪趋势交易的层次,把波动中的震荡当作趋势的开始。大赛中流行一个话题,那就是把参赛者集体持仓方向作为操作时的反向指标,虽不能屡试不爽,可的确见效。不过,这个反向指标也只在震荡市中有效,趋势到来的时候,学艺不精的趋势交易者也能获利了。

照本宣科的趋势交易者之上,则是那些理念方法各异,却均技艺精湛的选手。和讯大赛一个月,收益率第一名的短线高手渔岵已获得了1.8倍的回报,该选手每天频繁交易,且只交易一个品种,一个月内只一天出现亏损。渔岵的交易统计显示,他平均每笔盈利615.72元,平均每笔亏损446.02元,每天的净利润居然为11万元左右,可见其操作次数之频繁。而第六届全国期货实盘大赛4个月的赛程,选手最高盈利率达了2609%,这位冠军也属于日内“炒单”型选手,通过日内高频交易累积微利获取高收益,一般不留隔夜单。期货比赛,短线选手多是资金量少的选手,为名次而冲刺,风险也很大,而重量级选手则以趋势交易为主,看准趋势持有重仓。其实商品市场何尝不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比赛,这场比赛中既有600万元持有棉花3年赚到13亿元的壮举,也有无数被清零的投机者出局。在这个充满杀机的市场生存,每个幸存者都得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最后,还是应该再了解一下那些即将退出比赛的选手的业绩:收益率统计最后一页,选手亏损均过半,最后一名折损近80%。(文 / 邢海洋) 秘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