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刀与战马”的淡定
作者:宋晓军( 2月1日,美国海军在诺福克海军基地举行2012“大胆美洲鳄”水陆两栖军演 )
继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高调亮相后,10月31日被中国网友“命名”为“歼-31”的隐身战斗机再次在辽宁上空进行了11分钟的试飞。也许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一些媒体上马上就出现了“歼-31”可能成为中国搭载在“辽宁号”上首架隐身舰载机的议论。于是,一些美国媒体根据一周前奥巴马与罗姆尼在大选辩论中有关海军发展的“对峙”,提出了“美国海军向何处去”的疑问。有意思的是,这个疑问也恰恰是很多中国军事迷当下在网上所讨论的。
美国东部时间10月22日进行的总统大选最后一场辩论,当罗姆尼强调美国海军比1916年以来“任何时候都小”之后,奥巴马随即反唇相讥:“你提到我们的战舰比1916年来少……我们现在的战马和刺刀也少了,因为我们军队的性质改变了。我们拥有那些称为航空母舰的东西,飞机可以在上面降落。我们也有能潜到水底的船,叫作核潜艇。”此后,虽然一些替军工产业说话的媒体和前海军高官对奥巴马的比喻颇有微词,但有关“桑迪飓风”的报道似乎把这个讨论压下去了。在“歼-31”试飞后的第二天,美国《世界论坛报》负责报道军事与外交的记者梅茨勒(John J.Metzler)在一篇题为《美国海军向何处去?》的文章中,再次将中国的“辽宁号”与奥巴马的“刺刀与战马”联系到了一起。梅茨勒在文中引用了里根时期海军部长莱曼(John Lehman)对目前美国海军舰艇数量的担忧后,对奥巴马将60%舰艇部署到亚太的政策提出了质疑:舰艇数量是1998年时50%的美国海军,真的能让第七舰队成为亚太的“支点”吗?
对于梅茨勒的质疑,中国的军事迷在讨论中显得比较客观。他们认为,在奥巴马“刺刀与战马”背后的淡定,很可能与5个月前一位文职海军官员的文章有关。半年前,美国现任海军部副部长沃克(Robert O.Work)在2012年第五期美国海军学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即将到来的海军世纪》一文。在文中,沃克上来就表明了与前海军部长莱曼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国防费用的减少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奥巴马总统削减财政赤字和重振经济的计划,促使美国对国家军事战略进行认真的评估和重新思考。他认为,一些依据作战舰艇数量来判断美国海军实力的做法有失偏颇,而这些作战舰艇不过是美国强大的“国家舰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国家舰队”包括的范围更广,它不仅包括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武器装备,还包括美国的海上预置船队、海运增援部队、预备役部队、商船队、海军航空兵,以及海军的特种部队和网络部队。这支由国家工业基础提供保障的“国家舰队”,不仅将以其密切配合的实力超越美国海军任何历史时期,而且能击败当前任何一个对手。沃克同时强调,他提出的一体化“国家舰队”概念,基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变迁,这个变迁就是:大陆阶段—海洋阶段—跨洋阶段—全球阶段。
很显然,沃克“国家舰队”的设想,与奥巴马“刺刀与战马”比喻表现出来的淡定不无关系。正如沃克在文中强调的:任何大战略都源于一个前提,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责任与资源的平衡。对于沃克提出的“国家舰队”设想,一些中国军事迷认为,美国的战略收缩是毫无疑问的,重返亚太就是重点防御,这与100年前英国把“日不落舰队”从全世界抽回来,重点盯防德国舰队如出一辙。当时的德国虽然在GDP和军舰建造上不输于甚至超过了英国,但是对于英国的命脉——垄断殖民地贸易并不构成致命的威胁。就如同今天中国对美国的命脉——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能构成致命的威胁一样。因此,从海军力量及使用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看,未来美国一定会对以海军为手段、以维护美元霸权作为目标的安全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逐渐将手段与目标保持一致。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海军及包括对海打击力量的空军和二炮,原来是将维护国家统一作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目前的手段可能超越了原来设定的目标。也许正是这种“不经意”的超越,才迫使对海权敏感的美国重返亚太玩“再平衡”。一旦奥巴马连任并听从了沃克“国家舰队”的设想,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如果中国不抓住机会解决与海军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内产业升级问题,而一味将矛盾向外转移,会不会重蹈苏联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走过的老路呢?(文 / 宋晓军) 战马淡定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