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在叙利亚危机的阴影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0月19日,一名黎巴嫩法医在汽车爆炸案现场做调查 )
10月19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艾什拉菲亚区安全军队办公大楼附近发生恶性汽车爆炸事件,共造成包括安全部队情报局长维萨姆·哈桑在内的8人死亡。
哈桑是逊尼派穆斯林,一直对巴沙尔政权持反对立场。他生前主持过2005年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刺案的调查,暗示叙利亚政府和黎巴嫩真主党涉及暗杀。今年8月还挫败了亲叙势力在叙政府支持下欲在黎挑起教派冲突的阴谋,并逮捕了涉嫌策划这起事件的亲叙派人士米歇尔·萨马哈。他的遇难因此让黎巴嫩许多政治人士将矛头指向了巴沙尔。“他们觉得阿萨德是在通过搅乱黎巴嫩局势来转移本国压力。”智库机构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的朱利安·巴尼斯-达西告诉本刊,“他们还认为这是阿萨德对哈桑逮捕萨马哈的报复,以及对反对者的恐吓。还有一种可能是,阿萨德欲通过加深黎教派矛盾来使真主党更深地卷入其中。因为尽管真主党仍在为叙提供援助,但距阿萨德所期望的还是少了很多。他想让真主党的态度更加坚定。”“这次暗杀是叙具有明显教派色彩的冲突向黎巴嫩外溢的标志性事件,是黎亲叙和反叙力量之间的较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丁隆这样认为。
黎主要城市10月20日相继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以逊尼派为主的抗议者要求现政府撇清与巴沙尔的关系,并要求总理米卡提下台。面对压力,米卡提向总统递交了辞呈,但总统因怕出现“政治真空”而请求他留任。米卡提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了请求,但抗议者的怒火显然没有平息。在10月21日哈桑的葬礼上,数千名游行者试图包围总理办公地点。当晚,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员在贝鲁特市发生冲突,造成至少2人死亡,10余人受伤。“黎现政府主要受到以真主党为核心的什叶派穆斯林支持,米卡提虽为逊尼派,但他是真主党推出的总理人选,是真主党利益的代言人。黎巴嫩是一个被教派和民族撕裂的社会,社会整合不成熟,民族构建水平低,教派认同高于国家认同。”丁隆告诉本刊。“黎巴嫩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无力对抗叙利亚,连独立治国的能力都很弱。”美国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查尔斯·弗莱里奇这样告诉本刊。
叙利亚危机将黎巴嫩分化为两个敌对的政治派别:以“未来运动”为首的“3月14日联盟”力挺叙利亚反政府力量,以真主党为首的“3月8日联盟”支持巴沙尔。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什叶派真主党在黎政府的权力日趋强大,逊尼派早已不满。叙危机以来黎政府的“亲叙”立场使双方分歧更加严重,两大联盟分别向各自支持的叙同盟提供物质援助,武装冲突频发,教派矛盾不断升级。“因为两国的历史遗留影响及高度渗透的共同边境,黎与叙想保持距离也无能为力。”弗莱里奇说。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10月23日表示,美国将派遣联邦调查局小组协助调查爆炸案,并协助黎巴嫩改组内阁。“叙利亚危机对黎巴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叙利亚身属伊朗阵营,是‘抵抗轴心国’。黎巴嫩一向是美国用于接近叙利亚的踏脚石。”加拿大全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赫迪·达利亚斯·纳赞罗亚告诉本刊,“2005年美国曾试图将黎巴嫩控制为自己的反叙大本营,2006年又想在黎以冲突中通过支持以色列来使叙利亚归入自己一边。2010年底,当叙利亚声明将会留在伊朗阵营,并继续支持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对抗以色列后,美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支持以推翻叙利亚政府为目的的反叛力量。”
同日,俄罗斯外交部也呼吁黎所有政治、宗教力量及反对派表现克制,不要让国家陷入混乱。“黎、叙两国位于欧亚能源走廊,俄罗斯与伊朗一直严守这块阵地以防美国垄断,所以,当地的稳定也关系着俄罗斯的能源利益。”纳赞罗亚指出。“但教派矛盾是黎社会的常态,未来局势是否持续恶化,与叙利亚危机的走向密切相关。就目前局势看,此次事件尚不至于严重升级。黎政治体系中教派矛盾化解机制还在起作用,各派政治力量和民众对长达15年的内战梦魇心有余悸,他们深知教派混战没有赢家。”丁隆说。(文 / 邹珊) 阴影黎巴嫩叙利亚危机叙利亚政府军时政外交叙利亚的局势中东局势叙利亚危机逊尼派黎巴嫩真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