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开港股看A股
作者:邢海洋QE3持续发酵,热钱催生港股十连涨,AH溢价指数罕见跌入100之内,滞涨的A股成为价值洼地。可偏偏这时候,A股摆脱了10月来的震荡上行,26日大跌1.68%,上证指数重回2100点以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外资也正受到管理层的欢迎,却“远水不解近渴”。A股之疲弱,除了外资不能自由进出A股,还因为经济和股市底部震荡节奏的要求。
这次热钱流入港股,虽迫使香港金管局5天抛售144亿港元以捍卫联系汇率,但从其对港股的推动力度看,很难得出热钱汹涌的印象。彼时全球第一次QE之时,热钱曾令港股一路狂飙,2009年3月到6月的3个月中实现了67%的升幅,而此次,港股“十连涨”,上涨千余点,涨幅却仅4%。其实从QE3作用于多种大宗商品的效果,也能判断本轮热钱的“实力”:美联储宣布QE3之后的一个半月内,国际油价已经跌去了13%,铜跌去了5%。若从欧洲央行的“无限量购债”计划算起,热钱曾经炒高的大宗商品要么回到了起点,要么也从20%的升幅上回撤了近半。以如此的力度,指望热钱带给A股以“平地飞升”的推动也就不现实了。热钱的确在香港股市和楼市兴风作浪,上涨的房价甚至逼迫香港政府出台外地人购房加收15%印花税政策,但内地购房者却不再活跃,中原地产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香港新单元房销售总额的31%来自内地购房者,这一比例低于第二季度时的35%以及第一季度时的38%。“十一”黄金周假日香港并未呈现购销两旺的景象,奢侈品零售商的销售额出现了两位数的降幅,也佐证了内地流动性偏紧的现实。
隔着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防火墙”,外资对A股的作用只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潜伏方式。今年外管局和证监会加大引资力度,前9个月共批准72家QFII总计91.78亿美元投资额度,截至国庆节前,共有157家QFII获得总计308.18亿美元的额度。可即便外资用上所有的额度增持A股,在A股中的比例也不会超过2%,一个难于对走势起到明显影响的比例。更何况经过了三次量化宽松,热钱的刺激效用已经相当程度上递减了。
A股的走势于是只能从自身的企业运行和宏观经济变动中找原因。三季度7.4%的GDP增速再次创下年内新低,但9月份无论PMI、外贸还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均显示触底回升。可一个月的利好数据还很难确立长期的趋势,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即可以解读为一个缓慢复苏的开始,也可以看作是反复无常的底部震荡的一个回合。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不得不从微观的指标中寻答案。在港股“十连涨”的同时,美股却出现了5个月来最剧烈的调整,调整尤以科技股为甚。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欧美高科技企业所处的商业周期同样是中国科技产业的大环境,无论是以提供配件参与分工,还是提供低端产品,A股上市公司都承受着同样的需求减缓压力,只不过抗压能力更脆弱。中兴通讯三季报预亏16.5亿~17.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超过200%,而中报还显示拥有2.45亿元的利润。这种情况不只是个例,同属通信设备领域的大富科技和佳讯飞鸿前三季度业绩分别下滑100%和60%以上。随着3G网络的日趋完善,运营商的投资增速不断放缓,移动设备曾经的辉煌落幕了。
同样受到业绩困扰的还有石化、钢铁等周期性行业,三季度原材料价格继续下探,销售又遇需求萎靡,这些行业前期背负了高价原料库存,又无法提高终端产品售价,企业利润一落千丈。如鞍钢股份继上半年亏损近20亿元后,三季度再亏12亿元;其他的如华菱钢铁、韶钢松山,业绩分别同比下滑1351%和3180%;又如“两桶油”之一的中石化,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7.5%。总体看,截至10月26日,已披露三季报的1376家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较去年同期微降2.49%,与GDP的回落速度大体一致。但在财报披露过半之后,迟迟未推出的往往是业绩不佳的企业,投资者对业绩“地雷”的敏感度随着季报披露的最后时段而放大,历史数据也显示,业绩披露的末期多伴有指数下挫。
不过热钱流入香港还是给A股以启示:资金总是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漫涌,港股启动前,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曾只有9倍,是全球市场中最具性价比的价值洼地。如今A股比港股还要廉价,已经处于价值底部,距离市场底部也不会远了。其实任何一个历史大底的形成均不会一蹴而就,都是在反复磨合、充分换手中完成。昔日998点和1664点大底历时数月,而如今自1999点开始的反弹不过一个月时间。(文 / 邢海洋) 港股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