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医生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题为《请给乡村医生更多关注》的评论,文中描述了一些地方乡医的现实状况:生活清贫、缺乏保障、后继乏人、医疗条件落后,作者呼吁给乡村医生更多关注,提高其待遇,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等等。
文中描述的情形对笔者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前几年过世的外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医。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是他给村民行医看病的写照,也是他一辈子不停奔波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村卫生所改革后,外公开了个小药铺,自谋生计,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他的名字却响彻方圆数十里,连家里都经常人来人往。不要病人的钱是常有的事,乡亲们送鸡蛋、瓜果等土产品也是常有的事。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也是让孩子们有碗饭吃,外公强制性地让二舅、三舅和五舅做了门里徒弟,手把手地教,轮流着给每人建了个小药铺,算是给儿子们置下的产业。那时外公和舅舅们的药铺几乎辐射整个村庄,收入依然不高,撑不着也饿不着,但很受人尊重,舅舅们也干得安稳平静,相继结婚生子。
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进了这个安静的小乡村,采煤、挖矿、烧窑,一夜间改变了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多,人们的医疗卫生需求也向城里人看齐,曾经的小药铺动摇了它天经地义的存在。舅舅们也开始躁动,有了从事其他行业的念头,可在外公严厉的斥责下,他们压下了改行的念头,直到外公去世。
率先做出改变的是三舅,当时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铺里的收入难以维持家用,三舅犹豫了很长时间狠了狠心关了药铺,回家开了个养鸡场。此时的五舅瞅着同学、朋友一个个开店、经商、跑生意,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正在纠结痛苦时,当地实施卫生体制改革,村里的小药铺、小诊室一律合并,成立村卫生所,村医们可自愿入所上班,按所里收益领取工资,五舅似乎看到了希望,毅然加入了“大锅饭”。可是他进去后发现境况并没有明显好转,由于所得收益还要维持所里日常运转,收入甚至比之前还少,这下不安分的五舅彻底死了心,把外公留给他的铜制中药研钵压在了箱子底下,和朋友们合伙开起了驾校。
只剩下二舅还在干老本行,把外公的衣钵传了下来,也算是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吧。二舅人聪明,从医时间长,医术高,在当地很有影响力,通过竞争上岗,当上了村卫生所的所长,并在政府补贴下,自己借钱盖起了一座标准化卫生所,建章立制,使其逐步熬过难关,步入正轨。所里目前有五六个人,都是之前的村医,其他人都改行了。坚持下来的人都是奔着以后能有更好的政策,希望也能像大医院的医生一样领工资,有份稳定的保障。
如今,三舅、五舅也算事业有成,不用再担心生计问题了,当然也再没听他们提及过行医诊所的话题,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难解的结,只能埋藏。二舅和诊所里的同事们依旧每天围着村庄里的乡亲们忙碌着,为了美好的愿景,为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村医梦。(文 / 韩新远) 故事医生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