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居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李伟

未来居所要考虑的问题0( 未来社区应该提供一个鼓励和引导人际交往的空间,使居住真正成为邻里之间共享共生的生活关系 )

尺度的价值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退休前就已经在伦敦的黄金地段谋划自己未来的房子,南面正对郁郁葱葱的海德公园;金庸先生退休后将家安在了香港半山的马己仙峡道,这条道路前些年因为陈冠希公寓之所在而让人了解到了其秀丽的风景。他们都将自己的退休居所放在了城市中心区。

将投资未来的房子谋划在城市中心区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类资产还能为子孙带来丰厚回报。一片摩天大楼之间的纽约中央公园,始建于1857年,当时纽约正经历着世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块面积为3.41平方公里的湿地成了全城唯一被保留下来的绿色景观。这个当时仅仅为了给市民留一块晨跑之地的想法,却在日后得到了意外收获——中央公园历时15年终于建成。又过了15年,曼哈顿的地价增长了1倍,而中央公园周边3个行政区,本来位于房地产活跃地带以北2.5英里,它们的地价却狂飙式地增长了9倍。

即便是远离工作的人也依然需要积极的生活方式,要求丰富的业余生活、多种餐饮组合,喜欢和外界交流。由于城市的土地造价高,靠近城市的老年住宅很多是高层建筑,这种项目一般在公共交通附近,比如说有地铁,这样方便老人出行,还方便服务的员工上下班。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空间与尺度问题。

中西方都把好的环境作为好房子的首要指标,而所谓好的环境最终指向的还是“容积率”和“密度”这样的专业词汇。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容积率的合理值是一个核心因素。容积率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但也并非容积率越低,舒适度就越高。一项研究表明,低密度住宅的合适容积率应该在0.2至0.8之间。因为要满足最小日照时数要求,要考虑通风、卫生、防火、安静、安全管理等要求,容积率高显然不太容易形成高质量的生活空间。

未来居所要考虑的问题1( 生态住宅Dome Home,主体为木结构,可以旋转。因此,在冬天可最大程度地吸收阳光,保持温暖,夏天可以避光;房顶太阳能电板可以更有效地转化能量 )

考察一般的居住心理,研究者发现,最简单的无拘束的“轻度视听接触”是人所必需的。这种轻度的视听接触,可能来自窗外的脚步声,也可能是门前经常相遇的邻居,面孔熟悉无须言语接触。种种似有若无的接触,虽微不足道,但不可低估其重要。仅以视听方式感受到的轻度接触被认为是与安静并存的需求。

但现代主义的过低容积率养老社区,某种意义上都呈现了一种反城市的居住理念。更近似于郊区无序蔓延的产物。因为其封闭社区、超大街区的特点,本质上属于浪费资源的不可持续模式。从城里/城外、旧城/新城、人居/人聚三个方面来看,居住在城市中心的边界以内是一种稳定、具有安全感的生活,在城外难免会有漂泊的心绪,给人以无存身之所的恐惧感。

未来居所要考虑的问题2( 即使远离工作的人也需要积极的生活方式,要求丰富的业余生活,多种餐饮组合,喜欢和外界交流 )

新的技术与规划理念,已努力将生态与城市结合起来,弥合二者间曾经的对立。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曾经说过,20世纪是一个以城市中心生活为标志的世纪,21世纪的人应该更倾向居住到自然中去。当然,这种自然的居住不仅只在乡村实现,在他看来,即使在城市中心,我们的建筑也应该服从一种更接近自然、更温和的工业化模式。

新技术的运用在城市住宅中的运用更为直接,如开发污水和雨水循环、废弃物再利用、太阳能利用等系统都有赖于社区获得综合效益。加拿大的生态社区研究和推进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需要在紧凑型城市内更易形成。

未来居所要考虑的问题3( 纽约中央公园,始建于1857年,这块面积为3.41平方公里的湿地成了全城唯一被保留下来的绿色景观 )

此外,社区规模需要多大最为合适?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140米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这个距离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F.吉伯德指出,文雅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米,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米。因此从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看,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应该小于5公顷,按目前多数住宅项目2.5上下的容积率计算,建筑面积在12万平方米的社区是理想规模。

社区的规模和尺度决定了社区内公共活动内容,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社区拥有更开放、更丰富的交往空间。在社区里,仅仅对建筑和街道尺度进行控制依旧不够。人们步行抑或驾车,或者用车时停车处离家门是100米还是200米,这些对于邻里见面的频度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未来居所要考虑的问题4( 2010年2月4日,美国加州坦帕,菲利斯·汉特14年前建造了这栋太阳能房屋 )

生态的新属性

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查尔斯·麦瑞特描述了他正在负责规划和建造的伦敦郊区的一个生态社区项目:一条小溪环绕着社区,溪畔树叶与野花相映成趣。一座木桥横跨两岸,从桥上走过,见桥下流水潺潺,落英缤纷。清晨,鸟儿们的歌声将你唤醒,夜晚,蝉儿及蛙鸣伴你入眠。外出购物归来穿过树林回到社区的途中,野鸭、松鼠、天鹅等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穿梭在你周围。地里的玉米露出微笑,成串的苹果压弯树枝。

无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对人居生态的追求。每个中国人都有个深藏内心的田园梦。

风水论中的基地选址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原则,实质是对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来创造一个适于长期居住的好环境。西方建筑学主要是以建筑实体为核心,而在中国园林中,建筑单体变得不那么重要,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的重点,关系比建筑本身更重要。

北宋丞相王安石在南京置地并自己设计“半山园”以安度晚年,是生态养老住宅的早期典范。他在《示元度》一诗中记录了自己为半山园设计园林的经过。“半山园”选址城东门和钟山中间一个名叫白塘的地方,四周视野开阔,附近有东晋谢安的故宅遗址,还有孙权墓、宝公塔等,可以说人文景观丰富,同时又无“车马喧”,可回避俗世的烦扰。对于退休居所的选择,环境无疑从古便是第一位。

目前对生态住宅更前卫的探索是“共同社区”,它为生态的内涵添加了许多社会和精神属性。“共同社区”认为生活的邻里关系不仅仅应该是同龄人之间,还应该多元混居的。主张一群居民共同拥有的空间,共同分享一定的服务或福利。一般来说,社区的决策皆来自会员的共识,采纳社区所有居民的意见,并基于会员公约做出决策。这里的人们服务多于索取,合作大于竞争,创造胜于重复,节约制约消费,精神甚于物质,相对于当今集成化、消费型、竞争的生活模式,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共同社区的发起人波蒂尔·葛拉雷希望,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集中了社会需要的全部元素,并解决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所有问题的方法:可持续地生活、和平解决冲突、创造就业、抚养孩子、提供相关教育,或仅仅是庆祝和享受生活。“只有加入了社会各个元素和多代人之间的交流之后,才能成为理想的生态社区。”

对于生态,最新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新兴科技支撑下的居住与社交的场所。环保、节能,亲近自然等公认的“生态属性”已远远不够,还加入了对教育、爱好、心灵成长、邻里关系、文化、生命关怀等更多社会与精神层面的期许。

重要的邻居

晏子说:“居要择邻。”现代人又把择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26席,只为精英准备”、“都市养老的理想家园”……开发商很早就知道以划分消费者的方式来撰写广告语推销住宅。对于未来居所的选择过程中,人们不仅考虑房子本身的品质、环境,更是会考虑居住“邻居”,这实际上是在寻求一个和睦的邻里关系和文化认同感。

作为投资未来的房子的价值需求之一,“好社区”固然不如人们对环境和社会资源那么渴望。但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分化加剧,经济体制转轨则引发人际关系疏松,传统联系减弱——所有这些从各个方面促成了一个陌生人世界的形成。好的人际关系愈发稀缺。

60年代中期,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列里提出,有利于人们彼此交流,是退休人士社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深信,退休生活的邻里之间虽不一定要是知己,至少不该只是点头之交。在过去40年中,人们把索列里当成一个堂吉诃德般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当时光流转,人们开始发现,邻里关系之于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并不比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要低。而且今天看来,这种交流的价值更具普世意义。

风景园林设计师西蒙兹曾经说:“友谊能设计出来吗?答案几乎是不可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有助于人们相识交集的场所是可以设计出来的。”建筑师扬·盖尔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他发现居民交往的空间应该提供各级私密程度的环境,包括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而且各级之间需要平缓衔接和过渡。建筑师能做的是在设计中体现鼓励人们交往的空间尺度。当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来自每个人的参与:选择和什么人住在一起决定了生活质量,这是居住意义之外的长期回报。

未来的社区应该提供了一个鼓励和引导人际交往的空间,使居住真正成为邻里之间共享共生的生活关系。在其中人们可以社会性地生活,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空间独善其身。

如何看待新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新评估关于居住的理念。什么是好的材料?什么是更节省的投入?什么是舒适的空间设计?在生态社区和低碳生活理念流行的全球趋势中,这些问题无疑会左右人们投资未来的房子的选择。

通常住宅一旦运用了新技术,就会被冠以“生态”或“绿色”的商业概念。“恒温、恒湿、恒氧”,或者宣称健康生活有机系统设计包括四大生态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微气候系统、固碳系统、内空间生态系统。

高科技技术成就方便生活,但是高科技并不是生态可持续的唯一办法,更能切实感受到自然方便生活的,还有简单易行的传统方法,比如通过雨水回收设施、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体现人们对自然生活的亲近。

过去的10年,用于住宅的高技术的成果不仅层出不穷,而且价格低廉。门窗的密闭性开始越来越好;保温材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照明、通风、取暖、制冷、加湿、加负离子等设施的功能日趋完善。设备在造价中的比例大幅上升。人类在自己的居所中,乐不可支地为自己制造舒适。

人类对于居所舒适的追求,终于被高科技迎合。房子被植入了生命的基因,开始活起来,张口开始呼吸。从这一刻起,居所不再是一个简单庇护所,也不仅是一个建筑艺术品。它演变为一个次环境,演变为人的外沿。它不仅遮蔽风雨,而且阶段性地隔绝了人与自然。生活在越“先进”的地方,隔绝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呼吸由居所预先呼吸过的空气,接受它提供的温度和湿度,也被迫接受在这个充满化纤地毯、化学涂料等人工制品的温暖躯壳中生长的大量莫名的化学分子、微生物甚至病菌病毒。

即使今天尚不富裕的国家,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都踏入这样的“新居所”。富裕程度增加,居所的呼吸功能也就加强,以致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人们停在一个豪宅前会猜测:今天里面呼出的是冷气还是暖气?答案可能是:不知道。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顾问赵冠谦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居住空间的功能获得了极大的充实,但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会忽视对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和水的合理利用,甚至会削弱居住生活的健康性。

我们终究应该肯定带有“绿色设计”痕迹的好房子,所谓绿色设计就是使住宅装修符合“住健康、可回收、低污染、省资源”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居室装修设计要使房间拥有充分的空间,来容纳大自然的光线与色彩;使用尽可能多的自然材料和高科技人工饰材,如使用铁、竹、藤、石等无污染材质,抛弃有毒害、含污染物的化学材料;创造质朴、自然情趣的生活空间。这样的房子,整体设计不以夸富、攀比为基调,不搞名贵材料的堆砌、装修,而巧用自然光源,减少电耗。

退休的事

当52年前,第一个55岁以上退休居民社区“阳光之城”开放的时候,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69.7岁。阳光之城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在那里安享人生的最后10年或15年。那里提供按年龄区分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没有拥堵的交通,没有孩子的困扰,没有胡说八道。有的是热气腾腾的澡堂、各种锻炼身体和心理健康辅导的课程,以及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每一个桥牌的夜晚。

今年金马奖获奖电影《桃姐》中,黄秋生扮演的养老院老板有一段台词,描述香港养老院“真的很好赚,早晚要多过便利店”。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人总要退休,退休意味着老去。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出确切谋划的时间点通常是在孩子开始工作后,专业的养老住宅当然要被纳入到投资未来的房子的视野里。

日本的养老住宅之发达,可算是全球典范。在日本社会中,为退休人士提供的养老住宅是“终生住宅”。同时,政策鼓励和满足两代人同居互助。为此优先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新型住宅,如可供多代同居的“两代居”住宅系列,和便于两代分户邻居的网络式家庭社区结构。

在居住环境体系方面,日本的养老住宅提出了“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要求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应为多种家庭居住模式提供相适应的新住宅,以确保人们终生居住的安定、安心和安全。

在养老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老年住宅设计手册》是一本在日本得到广泛遵循的设计通则。其针对居室内、公共空间和户外共40多个细部区域内200多个设施,制定了设计或使用标准。对于老龄社会的居住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比如手册要求从空间上消除室内高差,设备上要求有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生活援助顾问应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日益降低的特点,确保业主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以立刻采取措施。社区内提供散步道、公园等各种室外健身场所,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各种邻里交往、人际交流的环境。社区应设置坡道联系室内外空间,方便使用轮椅。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社区要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处理好相邻住宅之间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又方便生活。

美国WDG建筑设计事务所养老建筑设计专家大卫,曾研究中国退休住宅市场超过10年。与日本不同,在他看来,子女和老人同住的“老少居”,和毗邻居住的“隔代居”是中国退休好房子的产品类型。

大卫认为,在硬件设计方面,除了借鉴日本的《老年住宅设计手册》之外,虽然同属亚洲,但也需要考虑到中国特色。他曾讲到一个故事:在无锡设计的一个养老项目为了方便老人开门,就在每一户靠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个横隔板方便老人暂时放下手中的东西。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入住后不长的时间里,人们通常会在隔板上放上照片或一盆植物。

“中国退休人士选择居所会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大卫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退休之后在居住环境上更重视家庭和来自亲情间的关爱,除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外,老人还需要朋友、同事、邻里甚至素不相识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适宜的交往空间是“养老住宅”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邻居间的交往大多是从日常、偶发性的交流开始,这样,公共交往空间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南北地域的不同,公共空间地点安放的最佳选择通常是日照最好或风速流动最频繁的区域。

“在中国,针对退休人士的住宅设计,精神需求的满足远大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退休好房子的精神属性,大卫的研究报告这样写道。由于老人对安定感的需求和怀旧心理,使其对久居的环境产生依恋。熟悉的人群、房屋、街道和树木对老人格外重要。因此在中国大多数子女和老人愿意选择毗邻式居住模式,建设单纯性老年住宅和老年社区在中国可能行不通。而多元社区中满足不同年龄实际需求的住宅及其环境设计,应更多考虑老人的需求。

同好社区

将退休者集中在一个社区,给予生活、护理、医疗等各种帮助,这个模式的持续性开始被怀疑。问题出在观念——将退休生活范围与其他世界分开。

在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看来,退休是人生最后一个转折点,人们在劳动时间、收入来源与水平、休闲时间与方式、生活与交际网络、精神状态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旦与世界和社会切割开来,退休生活就是一场悲剧。唯一应对的方法是,按照喜好选择居所,且不会因此切断与社会和世界的联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好社区应运而生。选择入住这类社区的人或因相似的文化背景,或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因为相近的生活方式。帮助和志同道合的人结邻而居,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

目前美国颇受欢迎的同好社区,针对退休者兴趣爱好而划分。一家针对爱狗人士的养老社区的广告牌上写着:“我们和狗狗一起健康快乐地老去。”

加州养老社区“庇佑花园”,是庇佑居所公司建设的第一个针对美国华裔人群的养老社区,主打中国的同根文化。公司聘有风水师顾问,提供太极拳课程。在项目开盘的前一天,公司管理层下达紧急指令:全体服务人员的蓝色制服换成绿色;将庭院基座上的五角星装饰刨去五个角。公司CEO克拉克解释说:前者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蓝色有“悼念”之意,而绿色代表健康活力;后者是因为“风水不好,会冒犯很多居民”。

去年秋天,养老社区“清泉树林小屋”在加州开建。它是美国第一个针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服务的社区。同好社区并不是针对退休和养老人士的社区,绝大多数同好社区希望40岁左右人群入住其中。在他们看来,社区居民年龄的多样化是必需的,在长辈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聚居一起,必然会促进居民跨越年龄代沟交流,儿童的天性得到保护,少年的个性得以发展,年轻人更从中得到锻炼启发而富有责任感,中年人在帮助他人中树立权威,老年人的精神得以提升。

同好社区中发展最快的类型,是所谓“大学基地社区”。它们建在大学校园内部或附近,社区居民可修读大学提供的课程或大学组织的活动。乡村音乐协会计划在田纳西州建设一个针对音乐产业退休人员的养老社区——“西黑文渐强音”,提供标准公寓或养老中心等各种居住选择,特别配有完善的录音棚和表演场地。纽约的建筑师马赛亚斯·霍尔维西,希望他设计的“繁荣”养老社区能在2015年底之前开放入住。该社区位于加州棕榈泉,主要目标住户是同性恋人群。

无论摇滚乐爱好者、爱狗人士、考古狂、同性恋、园艺爱好者或素食主义者,都不难找到两三百个同好者组成一个社区。美国目前共有100多个同好社区。“这类社区是已退休和正在谋划退休的人们的最佳选择。这同样也是住宅产业的未来,在中国更是如此,未来10年到15年内将会爆炸式发展。”正在中国考察的乔治·梅森大学老年住房管理项目主任卡尔说。

“婴儿潮”一代的庞大人口规模是同好退休社区市场兴起的基础。卡尔说:“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和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婴儿潮,时间上几乎一致。过去30年,人们退休后的选择要么是住在高尔夫球场附近,要么住到乡野山顶上去。但婴儿潮是经历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一代人,他们现在即将退休,他们不会满足于一个全是老人的养老社区,或是只有两三个类型的社区可以选择。”(文 / 李伟) 居所考虑未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