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债阴影下的巴黎车展
作者:李三(
全新一代高尔夫亮相2012巴黎车展 )
与两年前的车展相比,2012年的巴黎还是有了很多变化。记得2010年巴黎车展期间,市内交通拥挤不堪,很多参展商和媒体同行都因为塞车而错过了上午9点开始的几场发布会。2012年9月底的巴黎车展,我们甚至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展会现场。这得益于巴黎市内交通状况的明显改观,与两年内相比,在巴黎街头能看到很多电动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可以免费使用半小时,据说这项措施对缓解巴黎市内交通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巴黎在一些小型停车场也设立了电动车,这些可以随时租用的电动车是由法国几个厂商联合开发的。巴黎车展有5个主要场馆,组织者为记者们提供场馆之间电动车免费接送服务,这使得往返于场馆之间变得非常迅捷,无形中提高了展会的效率。
今年车展的主题是“未来,从现在开始”。不过,汽车工业的现状并不乐观。欧债危机阴云笼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欧洲市场不断萎缩。有人说,欧洲汽车业正在经历减产、减员、减价的痛苦的“减法时代”。在本届车展上,节能环保、经济型的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成了当然的主角。不知是对萎缩的欧洲汽车市场重视程度下降,还是如企业所说的是因为新车技术调适和时间安排上的原因,一些车企仅仅带来了经过小改款的升级车型,巴黎车展上亮相的全新车型并不多。
4号大厅是本届车展大众集团和丰田公司的主场,汽车业的这两个大哥大面对面进行竞争。大众品牌重磅展出的主角是大众最引以自豪的第七代高尔夫,展台三维立体主架构融合了高尔夫的飓风线、油箱盖以及A柱和C柱等经典设计。丰田虽然在展台上展示了多款轿车,但是主打产品还是在欧洲乃至全球都非常受热捧的锐志混合动力车型。但异曲同工的是,大众和丰田都表现出对紧凑型轿车的高度重视。
巴黎车展理应是法国人展示自己产品的主场,雪铁龙标致和雷诺公司选择了位置最佳的2号大厅,这是场馆里最大最好的中间位置。雷诺搭建了类似赛道大斜坡的展台来展示旗下众多的车型,其中最主要的展示车型也是紧凑型轿车Clio,多款橙色的Clio组成了一个阵形向来往的参观者诉说着什么。正对面的雪铁龙标致针锋相对,也同样以强大阵容面对着来自同门兄弟雷诺的挑战,其中雪铁龙标致旗下产品DS在展台中央搭建了一个专属庭院来展示DS这款曾经在汽车工业史上创造过传奇的产品。
同样位于2号展厅的还有奔驰和宝马,这两个德国豪华品牌相对比较低调地出战巴黎车展,在不回避自身产品豪华、运动、高贵的同时,德国豪华车制造商更多地在表达自己产品环保性能方面下工夫。奔驰比较多地宣传全新A级产品,宝马则主推自己燃油性能以及发动机效率最高的3系轿车。不约而同,另外一个德国豪华品牌奥迪的主打产品也是小型轿车A3。位于5号馆的美国福特、通用公司同样选择了通用雪佛兰以及福特福克斯这样级别的小型紧凑型轿车作为主打产品来参加巴黎车展。
( 2012巴黎车展上展出的斯柯达Rapid
)
在其他展厅也能看到一些法国本地品牌的特异车型,这些车都非常小,几乎都与Smart一个级别,这些只能乘坐一两个人的小型迷你车原来都是微型电动车。据厂家代表介绍:驾驶这样的微型电动车甚至不需要驾驶证件。当然,这些小家伙只允许在市内以及最低级别的乡间公路上行驶。可惜这些微型车每年只有几千辆的销售数字,虽然成不了大气候,但是解决最基本的出行还是足够的。
走在巴黎繁忙的街头,车水马龙中的多数依然是比较小的紧凑型轿车。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几大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销售数据下滑幅度都非常大,法国厂商的降幅甚至超过20%,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悲观预计,2012年或将成为欧洲车市17年以来最为低迷的一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量产车厂商还是豪华车厂商都不约而同地推出经济实惠的小车型,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用汽车大佬的话来说,叫作“遵循市场规律”。
( 2012巴黎车展媒体日展示的新一代大众高尔夫GTI
)
大众中国进入“海兹曼时代”
在2012年的巴黎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第一次正式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海兹曼对中国并不陌生,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去中国是1991年,从1993年起,中国就成为他商务飞行经常的目的地,过去的20年里,海兹曼先后接触到很多中国业务,不仅包括整车厂,还有零部件厂的规划建设。
( 海兹曼 )
海兹曼位高权重,显然他比以往的前任拥有更多的优势,远的不说,在巴黎车展期间,作为大众管理董事会成员,他需要跟集团董事长一起巡展,这个场合也成为海兹曼的一个游说机会:“我可以利用集团董事会的机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他们谈论中国市场发生的重要事情,我要加强这种交流。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继续把大众汽车在中国做成最成功的,以及最有创新力的企业。”
高位接盘的海兹曼迅速进入角色,前不久,他在上海大众开发部看到了一系列的员工培训计划和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令他欣慰。海兹曼还前往一汽-大众的成都工厂,新速腾项目从生产启动到下线,速度快,效率高,出现的问题非常少。当他看到有很多中国员工在整车制造时加入了自己的分析,他由衷地感慨道:“当中国员工发现了一点误差,大家会充满激情通宵地去研究分析,尽快把问题解决,这是值得德国同事学习的。”
( 施泰德 )
三联生活周刊:面对中国经济和市场增速放缓给汽车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前任相比,你对中国市场有如何判断?
海兹曼:过去5年里中国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长达到20%左右,我判断今后3至5年,平均增长将会在7%到8%。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仍是大众汽车集团最重要的单一市场,而且这个重要性在今后会越来越大。我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保证集团未来在中国的业务按照既定目标和方向继续发展,使之在中国仍然是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商。
( 范安德 )
三联生活周刊:鉴于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你是否促成加快技术转让以及新车型引进?
海兹曼:中国市场对大众汽车集团非常重要,这一点从大众汽车在董事会层面专门设立集团董事负责中国业务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此举对大众汽车集团“2018战略”将是一个新的推动。在未来3年,我们要大量投资工厂建设,比如一汽-大众成都工厂正在扩建,同样还有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明年一汽-大众在佛山的整车厂就将投产,两年后,上海大众的宁波工厂将建成。除了整车生产厂,还要建设零部件厂以及动力总成厂。动力总成厂包括发动机厂、变速箱厂,其中就有我们刚刚在天津奠基的变速箱厂。除了工厂建设,还有新车型,比如新桑塔纳、新捷达、新朗逸以及全新一代高尔夫等。奥迪A3将来也会国产。此外,还有很多新技术也会引进中国,比如蓝驱技术,特别是节油环保车型的驱动技术、动力总成以及最新的驾驶辅助系统等,都将逐步带到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在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方面,你的思路是什么?
海兹曼:大众汽车目前正在积极做电动车方面的准备工作。从明年开始,大众汽车集团将陆续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一系列产品,其中包括纯电动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大众汽车下一步一定会把这些新技术带到中国,而且不仅在进口车型上,也会在国产车型上,目前已经有样车在路试阶段。
大众汽车会持续推动传统汽油机的发展,在中国市场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三缸机;通过新技术,油耗会进一步降低,大众车系里也会逐步装配启动-停车系统。我们还会引进轻量化技术,降低整车质量。关于轻量化,包括大家熟知的整车生产时更多地使用铝质车身,还有一种全球领先的热成型技术,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将车身钢板做得更薄,但强度更高,这样车身的重量就会下降。关于热成型技术使用最多的是全新一代高尔夫,这项技术也将引进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这两种技术哪一种更适合中国市场?
海兹曼: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更适合未来发展。以中国为例,一般来讲,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大概在150公里,它不仅是各个企业既定的开发目标,同时也符合中国政府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但是大家想想,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持续使用空调,肯定会消耗电能,续航里程肯定就会受到影响;同样道理,在隆冬季节,如果是在长春,零下25摄氏度或者是零下30摄氏度,把空调暖风开到最大,这对续航里程的损耗比夏天开空调的影响甚至还要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常态化的道路拥堵,对续航里程也是有损失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中国来说,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无论什么样的气候条件,纯电动车都能开30到50公里,同时作为驾驶员来讲不用担心电能耗尽,因为还有内燃机提供另一层保障。
三联生活周刊:有传闻说,现在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正筹备建立自己的品牌,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上任后会不会继续加强合资企业的研发能力?
海兹曼:说到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大众汽车集团支持他们这方面的研发,上海大众的自主品牌是天越,是一款电动车,一汽-大众也有一款纯电动车,叫开利。
三联生活周刊:MQB战略给大众集团公司带来了丰厚利润,但如何解决各品牌的异化问题以及产品相似性的问题?
海兹曼:所谓MQB就是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通过“横置模块”,各款不同车型在一条生产线上共线生产,可能使用相同的部件,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产量可以上去,而生产成本可以下降。目前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大众全新一代高尔夫(第七代高尔夫)、奥迪A3、斯柯达全新一代Octavia,以及西雅特全新一代Leon共享MQB平台生产。
虽然同属一个模块,但各个车型保持着各自的结构设计和造车理念,因为轴距不同,整车长度也是不一样的,一些所谓可以共享的部分,大都在车身下面及底盘部位,车身造型和内饰配置等特性要素的开发,则完全由各品牌自己完成。比如奥迪由奥迪的团队做,高尔夫由大众汽车的团队做,Leon由西雅特团队来做,斯柯达车型由斯柯达来做,因为各个品牌的风格和诉求不同,他们会保持各自品牌的特性。例如奥迪A3和全新一代高尔夫,两个车型虽然出自同一平台,但这是两款完全不同的车,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整车的制造理念,一款偏向运动,另一款偏向舒适,是完全不同的两款车。
大众汽车集团并不是要做所谓的“世界车”,即一款通吃世界各个市场的汽车。我们做的是通过模块化技术,发挥各个品牌的协同效应,将生产资源共赢做到最大化。
施泰德旗帜鲜明反对价格战
奥迪掌门施泰德和董事会全体亮相巴黎车展,这是一个关乎奥迪未来10年的决策团队,在介绍自己的“梦之队”时,施泰德特别提到了负责技术开发的董事杜翰墨:“他的血管里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汽油。对我来说,他是最理想的人选。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因为奥迪公司要把现有的产品组合继续扩充至50多种产品。”施泰德表示,奥迪2015年完成150万辆的目标,肯定可以提前。
针对前一段时间中国豪华车市场价格战,施泰德态度鲜明:“价格战是非常愚蠢的,这种行为会破坏品牌形象,我们不看好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目前在驱动领域最好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是什么?
施泰德:我们坚信,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是目前驱动领域内最好的东西。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在城市里可以在低于50公里/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以纯电动行驶,同时它又兼有600公里左右的续驶里程,现有的纯电动技术还不允许我们实现比较长的续驶里程。眼下大多数客户的要求是汽车必须要具有长途行驶能力,出于这个原因,目前纯电动车的发展会比较受限。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将来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方面的推广计划是什么?
施泰德:我们要继续优化汽油发动机,进一步降低燃油消耗,接下来是发展混合动力技术。我们在巴黎车展发布的这款概念车,它用一台1.5升的TFSI发动机,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电驱动技术。对我们来说,目前这一代的混合动力车只是通往电动化的过渡。
我们正在研究奥迪A3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型,到2013年,我们将研制出一个可以实际行驶的车型。接下来我们要推出奥迪Q7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型,这样,我们就能把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带到Q家族。另外,还要推出奥迪A4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型和奥迪A8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型。
现在我们也在跟合作伙伴——一汽-大众共同研究能否在全新一代奥迪A6上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技术,并把它提供到市场上。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一些热销的豪华车实际售价与厂家公布的官方指导价差距很大,作为市场领导者,奥迪有没有措施重塑豪华车的价格体系?
施泰德:以前出现过的加价情况意味着汽车的供应很紧张。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在一段时间内,汽车的供应比较短缺,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现在,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汽车的价格受到压力,眼下市场的增速受到遏制,增速暂时低于两位数,这导致有的制造商出现供应过剩,但我认为这个局面可能是临时的,将来还会有新的增长,事实上很多厂家都预测中国市场会出现两位数的增长。
作为一线高档品牌,我们认为供需情况转变之后,应该做一些调整。我认为个别经销商年初做的一些事情是非常不明智的,这种行为只会破坏品牌形象,我们很不看好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从目前增长趋势来看,奥迪有没有可能超过宝马?
施泰德:一个汽车制造商创造的销量是通过艰苦的工作取得的,我们不喜欢出现为了销量排名而争先恐后的局面,我们认为这种竞争是非常不合理的。
奥迪公司制订过长期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们的销售目标是150万辆汽车。我们相信可以做到而且会提前做到。因为有长期的战略目标,所以我们不在乎与竞争对手相比的销量排位。只要争取实现最优秀的品质,获取最满意的客户,我们的工作就算是做好了。
10年前,奔驰的销量在全球高档品牌中是最高的,当时,奥迪在全球的年销量比奔驰要低30万辆。几年之后,宝马的年销量超越了奔驰,与此同时,我们和宝马之间的销量差距在不断缩小,现在这个差距大概还有10万辆。我们与第一名的距离正在不断缩小——这点就可以证明,奥迪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将来我们会继续做出正确的决策,奥迪肯定不会靠价格战促进销量,因为那样做是不明智的,客户也不会满意,还会损害品牌的价值。
范安德的中国长跑
欧洲市场年景不乐观,斯柯达却已然收获颇丰。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8月,斯柯达汽车的全球交付量提升了8.5%,创下了63.33万辆的新纪录。现在,斯柯达销量六成在欧洲。斯柯达汽车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博士在巴黎车展现场描述了6年之后的目标:“40%在欧洲,其他地区销售将提升到60%。”范安德再次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厚望:“我个人将更加关注中国市场,它对我非常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在斯柯达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的砝码有多重?
范安德:从斯柯达全球范围内的增长趋势看,今年斯柯达在俄罗斯第一次达到10万辆,在印度估计能售出4万辆,在中国的销量会超过去年。中国市场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我们来讲可谓至关重要。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8年实现年销量至少150万辆,届时中国市场有望销售突破50万辆,销量占比差不多达到全球销量的33%。目前,斯柯达的全部产品60%在欧洲销售,另外40%在其他地区。将来这个比例要倒转过来。
三联生活周刊:相对于桑塔纳、捷达这两款兄弟车型,斯柯达推出全球战略车型Rapid在中国如何定位?
范安德:桑塔纳和捷达对于中国市场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可以说它们在中国也起到了为汽车销售来定型的一个角色。全新紧凑型轿车斯柯达Rapid是一款非常典型的斯柯达产品,里面的空间非常宽敞,这历来是斯柯达汽车产品的特征,行李厢的容积也非常大。斯柯达Rapid装备了最先进的技术,它将在未来几年提升斯柯达全球销量中发挥重要作用。斯柯达汽车在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有明锐、晶锐和昊锐三款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现在我们需要引入新车型,明年引入Yeti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汽车的价格弹性?
范安德:我认为对一个品牌来讲,价格稳定关乎用户的车辆保值。我记得5年前给明锐确定价格12.3万元,今天仍然是这个价格,这也是明锐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近几个月中国市场发生了变化,所以对我们来讲也增加了难度。也许鉴于这一点,有些销售商没能做出理智的决定。在价格问题上,我坚持认为透明的价格和稳定的价格是正确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斯柯达眼下的问题是什么?
范安德:我们将缩减库存,以便削减经销商的销售压力。这一点对于维持经销商的资金是重要的。对于Rapid来讲,我们一开始的定价要有竞争力,以便价格在今后的数年里能够维持。
三联生活周刊:在提升品牌吸引力方面,斯柯达汽车在中国有哪些打算?
范安德:我们是大众汽车集团家族的一员,大众在中国拥有非常强大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技术精良,意味着可靠性。现在到了赋予这个品牌一定形态的时候了。斯柯达汽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品牌之一,我们将在今后的3年里同上海大众一起,致力于推进品牌影响力,这不是百米冲刺,这是长跑。斯柯达汽车在欧洲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以在奥地利、瑞士为例,我们在那里是第二大品牌,而瑞士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斯柯达汽车在那里得到了消费者认可。我们在德国又是最大的进口商,排在法国雷诺、标志和所有韩国车甚至丰田的前面。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了解到,在斯柯达决策层里有好几位“中国通”?
范安德:我们董事会成员里有4位成员曾经在中国工作。韦尔施博士曾经是上海大众负责研发的,比如桑塔纳,现在他开始在斯柯达汽车负责研发工作。我们将加强与上海大众的合作,他是这方面的恰当人选。我们负责生产的董事也在上海大众从事技术生产工作长达5年的时间,上海大众整个建立过程也由他来参与设计。从9月1日起负责市场营销的安世豪先生曾经在中国奥迪工作,现在他负责斯柯达汽车市场营销。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董事会里,处理中国事务的人,经验和能力很高。
三联生活周刊:斯柯达汽车的两款车型Citigo和Rapid已经应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这些设计是否也会应用到其他车型上?
韦尔施(斯柯达研发董事):斯柯达的Citigo和Rapid两款车型已经体现了全新设计理念,新的设计语言具有的清晰性、简约性,典雅,还有线条的精确等等,这些特征会贯穿在我们今后的所有产品里。尽管如此,这个新型的设计语言并不会妨碍其他的后继产品拥有自己的特征,正相反,这种新的设计语言反倒适合于强化每一个产品自己的特征。我们的产品是一个家族,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期待它能够唤起人们的热情,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文 / 李三) 阴影斯柯达范安德奥迪巴黎车展奥迪公司车展巴黎海兹曼德国汽车新能源汽车大众汽车电动汽车三联生活周刊汽车产业欧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