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风格香槟

作者:王星

新艺术风格香槟0( “巴黎之花”的葡萄园分布在法国香槟区的Avize、、Mailly等地区 )

无论那段时间在世界其他角落正在发生什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人的记忆中,是被称为“美丽时光”(La Belle époque)的。这一时期的准确起始点是1890年,终结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声炮响。其时法国正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虽然政体不同,第三共和国倒是从第二帝国留下的市容改造工程中受益不少,今天的所谓“花都”巴黎正是在这一时期成形。在欧洲,这是一个空气中飘着德彪西和圣桑的音乐、时尚潮人们吟诵着阿波利奈尔的“夜色降临钟声悠悠/白昼离去而我逗留”的时代。即便海明威到达巴黎时已经是1921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出离“美丽时光”,但向来善于自得其乐的巴黎式生活依然魅惑他日后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论断:“流动的盛宴。”尽管如此,1957年写作《流动的盛宴》这本非正式回忆录时,为重新寻回自己在20年代巴黎生活的记忆,海明威仍求助了香槟。

对于精品香槟来说,一般至少酿造后6年才会出厂。因此,假如海明威足够有品味或结交够广,20年代他在巴黎生活的岁月里至少会在嗅觉与味觉上品味到一些“美丽时光”的余韵,只是此时源自美国的“爵士时代”(Jazz Age)已经渗透至欧洲,听觉环境发生了细微的改变。“爵士时代”一词的创造者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上世纪20年代,因《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一夜成名的菲茨杰拉德频频造访欧洲,尤其是在巴黎夜夜笙歌。据说在菲茨杰拉德夫妇宾朋满座的沙龙宴会中,香槟几乎是唯一的而且贯穿始终的酒,在这一点上,刚硬粗犷的海明威与貌似斯文的菲茨杰拉德倒也趣味相投。当时的情景正所谓:“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酒和星光之中来回晃悠。”

即便是傲慢如香槟地区的酒庄,敢于将自己的产品以“美丽时光”命名还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毕竟那是一段已经被几层嵌套神化过的黄金岁月。没有准确的记载表明菲兹杰拉德与海明威的盛宴上使用了什么香槟,而且以法国酒庄的传统心理而言,他们会更倾向于相信英国人而非美国人的判断。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主要活跃期恰好处于“美丽时光”中。1897年,王尔德在一封爱恨交织的长信中有这样一段描述:“Perrier-Jou?t的特酿香槟始终是为我们留着的……绝妙的精品香槟不断斟入我们的大号钟形酒杯的杯底,其芳香可能只有生活中确实讲究品位的真正的美食家才能品尝出来。”近70年后,Perrier-Jou?t推出了自己的年份香槟,名称恰为“美丽时光”。

Perrier-Jou?t的中文官方译名为“巴黎之花”,充分挖掘了原名称音韵中可能带有的法式味道。实际上,Perrier-Jou?t原本不过是两个家族姓氏的组合。1811年,法国香槟地区艾佩内镇(épernay)的一名橡木塞供应商佩里(Pierre-Nicolas-Marie Perrier)迎娶了来自诺曼底的一个富有酒商家族的茹埃特(Adèle Jou?t)。尽管本人是做橡木塞生意,不过佩里家族在当地拥有多年的葡萄种植经验。这样一个组合造就出一家酒庄是可以料想到,但“巴黎之花”日后的盛名诱使人们相信一切都起始于爱的灵感与奉献。毕竟是在酒庄如云的香槟地区,当时的佩里还很难预测到,以他和新婚妻子娘家姓命名的这个品牌日后会位居世界顶级香槟之列。1815年,佩里尝试性地向当时最重要的买家英国发出了第一船香槟。1837年,2000瓶“巴黎之花”香槟被船运到纽约。在那个年代,后一举动称得上是大胆的尝试,因为美国这个在当时被视为“化外之地”的市场并不被看好。“巴黎之花”成功地将法国的香槟文化传播到美国,也由此奠定了日后它在美国市场的巨大影响力。“爵士时代”美国的盛宴不至于成为鸡尾酒标题党们的一统天下、频频出现香槟的身影,“巴黎之花”功不可没。

借助家族的先天地利优势,“巴黎之花”的葡萄园布局在香槟地区最著名的几处地域:A?、Avize、Cramant和Mailly等。葡萄园中栽种的大多是霞多丽(Chardonay),其中Cramant产区更是在历史上就以出产顶级霞多丽闻名。霞多丽的大比例应用赋予“巴黎之花”香槟一种独有的细腻风格,这一风格据说是创始人佩里本人的喜好,但也成功地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巴黎之花”的标志性风味。真正奠定“巴黎之花”名望的是佩里的儿子查尔斯(Charles Perrier)。在他的努力下,“巴黎之花”在欧洲各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且在1854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干型”(Brut)香槟。19世纪是甜香槟当道的时期,瓶中二次发酵时加糖不仅可以取悦消费者,又可以掩盖葡萄的瑕疵。“巴黎之花”的干型香槟酿造技术堪称香槟乃至起泡酒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品鉴口味。查尔斯在规范香槟酒标、明确产区命名到村级上也做了不懈努力,同时他也是倡导“年份香槟”理念的先驱之一。

新艺术风格香槟1( 佩里的儿子查尔斯 )

大多数香槟是用不同年份的酒汁调配出来的,这样的香槟酒标上会注明NV,即没有年份(Non Vintage)。在瓶中二次发酵之前,调酒师常会混合不同年份以及产区的葡萄酒,以配出需要的口味。其间的关键功夫在于:面对新收成的葡萄,准确判断如何以本年的葡萄搭配现有的其他年份的存酒,呈现出自家品牌始终如一的风味。通常这也是各大香槟酒庄的绝对商业机密。不过,如果调酒师认为某年的气候稳定、葡萄质量特别好,也会决定放弃调配,只用当年的葡萄酿成香槟,这就是所谓的“年份香槟”(millesime)。法国AOC法例规定:无年份香槟至少发酵18个月才能上市,而年份香槟则至少需36个月。通常来说,年份香槟成本更加昂贵、风味更加独特,其产量只占同酒庄所有香槟产量的4%,因而会比同品牌的无年份香槟贵2~3倍。

查尔斯对于年份香槟的梦想到他去世之后历经三代才真正实现。查尔斯身后无嗣,“巴黎之花”由他的外甥加利斯(Henri Gallice)继承,随后又于1918年转入加利斯的内弟布坦(Louis Budin)名下。30年后,布坦的儿子米歇尔(Michel Budin)成为“巴黎之花”最后一任有家族血统的掌门。和香槟地区的许多酒庄一样,20世纪50年代后,“巴黎之花”成为外部资产投资的对象并最终被全部并购。幸运的是,米歇尔倡导并目睹了“巴黎之花”第一款年份香槟的诞生:1969年,“巴黎之花”以1964年的葡萄酿造的第一款干型年份香槟上市,这一年份系列被命名为“美丽时光”(La Belle époque)。

新艺术风格香槟2( “巴黎之花”的葡萄园分布在法国香槟区的Avize、、Mailly等地区 )

“美丽时光”系列在美国又被称为“花香槟”(Fleur de Champagne),名称得自瓶身上装饰的新艺术风格的白色银莲花与金色玫瑰藤蔓盘绕图案。提及以巴黎世博会为标志性事件的18~19世纪转折期,在法国绘画上如今人们往往会想起亨利·卢梭特有的梦幻笔法以及劳特累克为红磨坊以及黑猫咖啡店留下的那些传世招牌画,然而当时法国社会的主流风格却是“新艺术”(Art Nouveau)。后世的美术史论家普遍认为,“新艺术”准确地说是一场运动,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它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1890至1910年达到顶峰,以流畅、女性化的线条和外形著称。这一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以这种风格设计的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巴黎成为真正无处不婀娜的“花都”。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运动开始不久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Nancy)。其中巴黎的设计范围包括建筑、室内装饰、公共设施装饰、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而后者则集中在家具与器皿设计上。

香槟产区位于南斯市西南方向,占据了近水楼台的地势。加雷(Emile Gallé)是南斯派的创始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玻璃器皿设计上,“美丽时光”年份香槟的瓶身便是他的手笔。最早的样品上的签名时间是1902年,据记载是加利斯定制的,原意是为纪念19世纪最后10年的奢华时光。这个瓶子为何一直闲置在酒庄储藏室60多年没有投入量产,这成为没有人知道答案的谜,所幸在它得见天日之时,人们已经更多了对那个年代怀旧的理由。

新艺术风格香槟3( 位于法国的“巴黎之花”美丽时光之家 )

除可以明显直观看出不同的桃红香槟(Rosé Champagne)外,依据葡萄品种香槟还分为“黑中白”(Blanc de noirs)与“白中白”(Blanc de blancs)两种。后者指100%用“白色的”霞多丽酿造的香槟,前者则是霞多丽与“黑色的”黑皮诺(Pinot Noir)及其变种莫尼耶皮诺(Pinot Meunier)混酿的香槟。最早的“美丽时光”年份香槟就是所谓的“黑中白”,比例为50%的霞多丽、45%的黑皮诺与5%的莫尼耶皮诺。1976年后,“美丽时光”推出桃红年份香槟,随后才出现它的“白中白”年份香槟。从“巴黎之花”的葡萄园资源来看,霞多丽显然是它最大的资源优势,故而“美丽时光·白中白”自从诞生便备受尊崇。

真正的香槟爱好者都明白,香槟的魅力并不在于它开瓶时的动静或开瓶的数量,而是人生在世能喝到几款年份香槟。尽管“巴黎之花”至今还拥有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的诞生于1825年的全球最古老香槟,而且2009年开瓶品尝后还得到了专家们诸如“有蘑菇的风味、森林的气息以及些许蜂蜜的甜美”的佳评,但由于不同于普通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一般公认香槟的储存年份不超过20年。有了这个前提,面对年份香槟时心里总会踏实一些,不至于像面对那些勃艮第顶级名庄酒时那么忐忑,担心自己一辈子也等不到它的适饮期到来。过去20年中的最好年份,一般认为有1988、1989、1990、1996、2002五个。距离我们最近的“美丽时光·白中白”是2002年份,它在瓶中孕育了10年才在2012年正式上市。

新艺术风格香槟4( “巴黎之花”的酒窖 )

能跟随“美丽时光·白中白”2002、2000去体验时光的韵味是一种难得的经历。2002年被公认为新千年中第一个好年份,是1990年以来葡萄成熟度最高的一年。尽管瓶身仍沿用着加雷的新艺术风格,但我们毕竟已经身处20世纪,即便不论气候变化对于葡萄本身可能造成的变化,自己的心态也很难再现当年。盛宴确是不假,毕竟已经流动了100多年,多少有了点郝薇香小姐的婚宴的味道,如今试图回想当年的韵味,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拉菲尔前派那些迷蒙而且对于怀旧孜孜以求的画作倒更容易飘进脑海。

按照品酒的术语形容,可以将“馥郁而多重的花香”、“柑橘类果香”等词汇赋予“美丽时光·白中白”2002,不过更形象的形容或许是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晚期的《命运之轮》;一丝隐约的矿物质味道甚至让人联想起英国作家福尔斯(John Fowles)笔下那位守候在海边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巧合的是,小说为女主角设计的三个结局中有一个就是她离开家后被拉菲尔前派的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收留。与2002近乎执拗的力度相比,玉兰花香之余带有一丝类似桂皮的香料气息的2000带有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笔下的《奥菲利亚》那种风雨之后重归本初的平和。充满象征意义的千禧年对于香槟地区的酒庄来说却是不乏挑战的一年:总体而言气候过于干燥、冰雹灾害也较严重。尽管一般来说酿酒师会选择葡萄表现最好的一年来酿造年份香槟,但其中也不乏特例:当大自然呈现其不可预料的一面时,一些酒庄的酿酒师会酿造一款年份香槟来纪念这一年大家的努力。

新艺术风格香槟5( “巴黎之花”的“美丽时光”极致年份纯美香槟(2002年份) )

1996年被称为香槟的世纪之年,虽然不是“白中白”,但在品尝过“美丽时光·白中白”2002和2000之后,确实也只有一瓶3升装的“美丽时光”1996能满足已经变得挑剔的舌头。“美丽时光”1996是“巴黎之花”所拥有的六个历史悠久的葡萄园共同孕育的结晶,由55%的霞多丽和45%的黑皮诺混酿而成。初闻有些平淡,但不久就绽放出柠檬、李子、柑橘乃至菠萝的香气,带有薄雾中的阳光味道的自然花草气息令人遐想起伊甸园,但口中香草、干果与咖啡的悠长余味最终还是将罗塞蒂那幅《白日梦》定格在脑海中。罗塞蒂本人也是诗人,他曾经为自己这幅画题写过一首这样的诗:“在梦幻之树四面伸展的荫影中,梦直到深秋还会萌生,但没一个梦能像女性的白日梦那样从心灵升华。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上,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巴黎之花”的“美丽时光”以瓶身上的白色银莲花为标志,据说银莲花的寓意是:“期待和被抛弃。”(文 / 王星) 佩里香槟巴黎葡萄巴黎之花艺术风格美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