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辱教电影:积怨的爆发点
作者:俞力莎( 9月14日,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抗议美国电影侮辱伊斯兰教先知
)
实习记者 邹珊
9月8日,埃及某伊斯兰电视台播放了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的剪辑片段。影片将伊斯兰教定位为暴力与憎恨充斥的邪教,其先知穆罕默德则被描述成了沉迷于女色的杀手兼抢劫犯。这种对穆罕默德的亵渎在全世界激起了巨大的反美浪潮。
9月11日,示威者袭击了美国驻埃及大使馆和驻利比亚大使馆;伊拉克、巴勒斯坦与突尼斯等国在9月14日爆发反美示威,其中美国驻苏丹大使馆和驻突尼斯大使馆险些被围攻。9月18日,上百名示威者聚集在了印尼棉兰市的美国外交机构周围;泰国和平示威者冒雨在美国使馆前静坐约90分钟;巴基斯坦上万人上街投掷石头并点燃建筑物;伊朗大学生自发上街游行,高声呐喊“美国去死!以色列去死!”正值“9·11”事件11周年之际,“基地”组织发表声明,称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等人的遇难事件是为6月被美军战机击中的“基地”成员报了仇,并将近期的不平静局势形容为“伟大的事件”,催促示威者联合起来,将“美国大使馆从穆斯林的土地上全部赶走”。阿富汗“伊斯兰党”也在喀布尔组织了报复性的自杀式袭击,造成12人丧生。
该电影导演与YouTube视频上传者所使用的是化名,导演的真实身份目前基本被确定为一名科普特人(埃及基督教徒)。此外,这部时长不足一小时的低成本电影为独立制作,目前没发现有任何美国公司或组织参与策划和宣传。影片6月份曾在好莱坞一家租来的影院公映,但观看者还不足10人。“这部电影仅仅是‘美国制造’而不是‘白宫制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丁隆告诉本刊。
但是,辱教电影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许多地区对美国政府积攒已久的怨恨。伦敦政经学院约翰·查尔克拉夫特(John Chalcraft)告诉本刊:“穆斯林首先会想:‘为什么一个被超过10亿人口所信仰的宗教也有人敢侮辱?’随后,这种受辱感就被当地的组织力量表达了出来。他们的愤怒首先产生于宗教被辱,然后延伸至政治层面。所以,致使愤怒骤然爆发的不仅是美国人的宗教观,还有它的中东政策。”以致“萨拉菲及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基地’组织力量成为这起事件中最大的赢家”。美国科尔盖特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布鲁斯·卢瑟福(Bruce Rutherford)由此说:“每一个种族、宗教和国家都有可能出现持有敌对意识形态的极端主义者,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常常错误地将责任归咎于所有与这些少数极端分子拥有相同种族身份和宗教信仰的人,因而引发了数百万爱好和平的平民也与之对立。”
“他们是被一种对美国深刻的愤怒情绪所驱动起来的,这种愤怒不是在今天,而是在过去40多年里积累起来的。”卢瑟福说。丁隆同样认为:“长期以来,美国在阿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侵略占领伊拉克、阿富汗等阿拉伯国家,严重伤害了阿拉伯国家的核心利益,使阿拉伯民众感到强烈的被压迫感与被剥削感,认为美国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苦难之源。中东伊斯兰民众对美国不信任甚至仇恨,辱教事件为积压已久的反美情绪提供了‘出气口’。”长期积累的愤怒,包括没有遵照诺言而关闭的关塔那摩监狱,反对在世贸中心附近修建清真寺的纽约市长、烧毁《古兰经》的美国牧师等等。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非洲与中东研究中心埃斯泽·韦布曼(Esther Webman)告诉本刊:“虽然奥巴马在上任之初为改善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做了不少努力,但阿富汗反恐战争和对伊拉克的干预还是引起了阿拉伯与穆斯林社会的强烈不满。并且,美国固有的文化优越感、对他类意识形态的排斥,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态度。”
9月20日,美国国务院花费7万美元在巴基斯坦7个电视台播放乌尔都语广告,希望撇清美国与辱教电影的关系,平复仍在四处蔓延的反美浪潮。但正如丁隆指出的:“美国若不从根本上改变其中东政策,在伊斯兰主义泛起的中东,类似的反美浪潮还将不时爆发。美国如能帮助巴勒斯坦建国,彻底解决阿以冲突,或许能够根除反美主义的根源。然而,解决这个世纪难题,又谈何容易。”
(文 / 俞力莎) 爆发中东局势积怨电影辱教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