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背后的中、美博弈逻辑

作者:宋晓军

钓鱼岛背后的中、美博弈逻辑0( 9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抵达青岛参访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 )

9月20日,在美国国防部网站上贴出的美军记者帕里什(Karen Parrish)关于美国国防部长访华的新闻稿中,用了常见的“实质性的、富有成效的”字眼。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战”逐步升级之际,这些字眼背后的意义是:美国对“日美安保条约”是否适用钓鱼岛仍保持“模糊性”。那么,这个“模糊性”对很可能成为“持久战”的中日钓鱼岛之争又意味着什么呢?

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算苏联),而美国尼克松政府则陷入“越战”和美元的“双危机”。1969年11月,日本首相佐藤与尼克松发表了“归还冲绳”和“台湾、韩国安全对日本至关重要”等联合声明。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署了包括放弃对美军请求权和收购美国资产的“返还协定”。同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中提出“乘机侵吞我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的内容;7月15日,尼克松宣布访问中国;8月15日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本位”。1972年5月15日,冲绳正式“归还”日本;9月29日中日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的要求。1978年4月12日,中国渔船进入钓鱼岛海域,宣布岛屿附近为中国领海;5月26日中日就钓鱼岛问题达成共识;随后是中美建交、苏联入侵阿富汗……简单地说,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是:美国因“越战”和美元危机而收缩,苏联(军力南下)和日本(过剩产能向中国释放)借机“扩张”;1969年中苏冲突后中国与美国接近。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有中日就钓鱼岛的“共识”。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陷入低潮。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制造了“台海危机”;11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防长与外长的“2+2”)成立关于冲绳设施及区域的特别行动委员会(SACO)。1996年3月中国向台海试射导弹;9月30日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CRS)出台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群岛争端:美国的法律关系与义务》的报告,首次就钓鱼岛与“日美安保条约”提出“模糊性”的说法;1996年12月冲绳特别委员会发表最终报告。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1998年在“通吃”参众两院共和党的操纵下扭转了自1985年开始逐年下降的国防开支;8月朝鲜穿越日本上空发射“大浦洞”导弹;9月美日同意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简单说,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是,美国挟“冷战”胜利之势、借“台独”势力猖獗之机,依托日本准备在军事上遏制朝鲜和中国。而日本则在“自主”控制冲绳和明确“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喊价”过高,美国进行了保留和“模糊性”处理。

2001年“9·11”发生后,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中东、中亚,在东亚“主攻”方向暂定朝鲜。2002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首次被提出;日本一边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反导),一边加速对话贸易和对话投资(贸易量至今增长了3倍)。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04年台湾民进党领导人在美国中东战略“顺风顺水”的情况下成功“连任”。2005年1月日美“2+2”会议涉台(新防卫指针中表示“台海有事”日本将开放港口和机场);3月中国“人大”出台《反分裂法》。2006年美国陷入中东僵局;中期选举共和党失利。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态势显现;1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出台题为《日美同盟的变化对美国利益的意义》报告,暗示让日本在亚洲安全上承担更多的责任;12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出台题为《中日关系与美国的政策选择》报告,29页的报告中有16处提及钓鱼岛。随后就是日本政坛变动、美国重返亚太、日本地震、石原“买岛”、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等一系列事变。

通过以上梳理会发现:2005年是一个中美关系的标志性节点。即美日围绕着美国《与台湾关系法》进行的新军事战略安排后,中国“人大”出台《反分裂法》明确了动武的具体前提后,实际上就形成了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VS中国的《反分裂法》的“狭路相逢”局面(美方随后提出“利益相关方”概念)。同理,从2012年开始,中日双方就钓鱼岛主权公开“各执一词”后,“日美安保条约”是否适应于钓鱼岛的疑问就成了关键。2012年9月,中国军方领导人已当着美国国防部长的面对此进行了否定。接下来,美国会怎么说呢?(文 / 宋晓军) 中日背后中日钓鱼岛争端逻辑钓鱼岛博弈日本中国中国钓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