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盲犬的希望和困境

作者:李翊

中国导盲犬的希望和困境0( 高燕红和寄养在她家的拉布拉多幼犬乔尼(黑色)和九零(黄色) )

久违的游戏

早上10点多钟从犬舍被牵出来的时候,“三好”有些懵懂:往常这个时间,他应该继续趴在笼子里发呆,或者隔着笼子和其他兄弟姐妹们打闹。在办公楼走廊里,“三好”遇到了大连导盲犬基地办公室主任王燕,面对王燕亲热的招呼,懒洋洋趴在地上的“三好”只是抬了抬头,回应得简单而潦草。王燕又叫了声“蔡长贵”,“三好”蹭地一声就坐了起来,伸着脖子四处张望。

这时,坐在休息室的蔡长贵也很激动,他轻声唤了下“三好”,“三好”寻声从走廊飞奔进入休息室。如果不是蔡长贵的安抚和制止,兴奋的“三好”早已经将他扑倒在沙发上好几回了。

“三好”是一条3岁的黑色拉布拉多犬,2011年11月,经过配对选择,“三好”成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冠军、盲人门球运动员蔡长贵的导盲犬。2012年6月,到北京备战伦敦残奥会的蔡长贵担心留守杭州家中的“三好”在母亲的宠溺下发胖,将“三好”暂时送回导盲犬基地寄养。2012年9月15日,蔡长贵回国后,从杭州赶到大连,去接“三好”回家。“三四个月没见了,经常梦见他。”蔡长贵抚摸着“三好”的脑门说。渐渐平静下来的“三好”乖乖地站在蔡长贵两腿之间,屁股冲着记者,脑袋放在蔡长贵的膝盖上,短粗的尾巴来回摇晃着,嘴巴里不时发出“哼唧”声。将头冲着盲人,把后背留给其他人,是所有导盲犬在静止等待时的习惯——为了尽可能避免吓到“怕狗”的人。

蔡长贵今年29岁,江苏盐城人,10岁那年因为发烧输液失误导致双目失明。2003年初中毕业后,他去了河南洛阳学习推拿按摩——这几乎是所有盲人就业前必须练就的一门技能。不过,身体素质好,定向感强的蔡长贵找到了另外的出路——残疾人运动员。

中国导盲犬的希望和困境1( 文世鹏工作的时候,导盲犬沙沙安静地陪伴着 )

“以前我打过盲人乒乓球,也玩过盲人门球。2002年,正式接触盲人门球一周后,我代表江苏队打‘五运会’,拿了第十名。2003年,江苏盲人门球队在‘六运会’上拿了第四,我入选国家队。”在“三打三”的盲人门球项目中,两人主攻,一人主防,属于灵魂核心人物。门有9米宽,带铃铛,进攻防守主要靠听力。蔡长贵的位置是“主防”,“其他人都听我指挥”。不过,由于一到伦敦蔡长贵的眼睛就开始发炎,男子盲人门球最终只拿到第六名,蔡长贵多少有些遗憾。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比赛结束得早,他和伙伴有机会在向导的陪伴下去比斯特小镇购物。“我买了两件衬衣,还给老婆买了一个包。”蔡长贵的妻子也是盲人门球运动员,她是北京残奥会亚军,在伦敦残奥会上同样拿了块银牌。

蔡长贵对导盲犬的了解始于2007年,他说:“我在云南参加‘七运会’,正好遇到代表大连导盲犬基地第一次出现在‘七运会’赛场的两条导盲犬,当时基地要把其中一条叫‘沙沙’的金毛导盲犬分配给我用,我说不行,我老婆也叫‘沙沙’,能不能换一只?”

中国导盲犬的希望和困境2( 主人蔡长贵和导盲犬“三好”玩游戏 )

2009年,蔡长贵正式向大连导盲犬基地提出申请,两年后,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结束,蔡长贵来到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配对合练。基地为他选择了三条拉布拉多犬,“三好”是其中走得比较快的一条,蔡长贵最终要了他——三条犬中唯一的黑色拉布拉多。

蔡长贵有超出普通盲人的定向能力,所以导盲犬对他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避开障碍物。“盲杖有其局限性,它是两边甩,有可能甩到这边是正常的,但甩到另一边就有障碍物,这中间的时间差很容易会让你掉坑里或者撞墙。导盲犬会引领盲人避开障碍物。”

中国导盲犬的希望和困境3( 张平的导盲犬鲁尼带领她去上班 )

蔡长贵集训时住的宿舍离家有3.5公里远,步行需要至少1小时。带着“三好”走过两次后,只要他发出“回家”的指令,“三好”就能引导着他找到回家的路。

蔡长贵还特意找了个空旷的地方,向我们展示了“三好”的一项绝技。正是秋日午后,阳光明媚,刚一摘下印有导盲犬标志的鞍子,前一秒钟还心无旁骛带路的“三好”立马恢复了本性,活蹦乱跳四处撒欢。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空矿泉水瓶太轻,“三好”每次捡到瓶子扔回来的时候,瓶子落地的位置离蔡长贵总有些距离。蔡长贵想了个办法,给瓶子里装点小石子。果然,再玩了几次,“三好”已经找回了熟悉的感觉,渐入佳境,每次都能准确地将瓶子扔在蔡长贵脚边5厘米的位置,并识破蔡长贵的各种假动作,在瓶子被踢出后第一时间捡到。“如果玩累了,他就不会把瓶子扔到我脚边,而是会扔得离我远远的。”蔡长贵说,“对我来说,导盲犬不仅增加了我社会活动范围的半径,而且是我生活的伴侣!”

中国导盲犬的希望和困境4( 每天下午16点,训练员会把导盲犬放出来大小便,顺便进行集体活动 )

爱和承诺

与蔡长贵擦肩而过的导盲犬“沙沙”是一只有故事的金毛犬。

“沙沙”今年7岁,是导盲犬基地培训出来的第一批导盲犬,她现在的主人叫文世鹏,在大连开了三家盲人按摩连锁店。

“沙沙”原来的名字叫“金子”,为了纪念捐赠她的主人——湖南长沙的一对恋人——夏军和刘珊,基地给她取了“沙沙”这个名字。

因为刘珊喜欢狗,在两人谈恋爱第二年的时候,夏军从北京买回了出生不到三个月的“沙沙”。那时,刘珊是某公司的办公室职员,夏军做销售,虽然他们都很爱“沙沙”,但是因为工作忙碌,只有在晚上下班后,他们才能陪“沙沙”玩一会儿,白天大多数时间里,“沙沙”独自待在家中,和笼子里的一堆玩具为伴。

“每次看着‘沙沙’忧郁的眼神,我就很难过。”夏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正好这时候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关于大连导盲犬基地的专题片,我很激动,仿佛看到了“沙沙”的未来。我觉得应当让她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大连基地的档案里,“沙沙”到大连的时间是2006年5月25日。2007年,在错过蔡长贵后,“沙沙”遇到了现在的主人文世鹏。文世鹏3岁时被查出青光眼,父母带着他辗转求医多年,2004年他的视力开始急剧下降,2008年他彻底失明。拥有“沙沙”的那一年,文世鹏在离大连软件园不远的一个中高档小区开了家盲人按摩店,这是他事业的起步。

刚开始跟着“沙沙”单独外出,文世鹏对“沙沙”的能力有些将信将疑。“后来有一次,她领着我走着走着,突然停住了。我用脚往前探了探,是平地,就往前又走了两步。‘沙沙’再次停了下来,转过身挡住了我。我确定,应该是有特殊情况。这时,来了个路人,对我说:‘这是导盲犬吗?太厉害了!前面是残道,有一个1米深的大台阶,栏杆还没弄好呢。’那个人领着我绕了过去,经过台阶时还让我摸了摸,确实有1米多高。”文世鹏说,从那以后,他对“沙沙”百分之百信任了。

“盲人的世界很孤单。如果没有‘沙沙’,没事的时候我可能就待在屋子里不会出门,但现在,我特别喜欢和她一起散步,一起锻炼身体。我们每年都参加大连的马拉松跑步。每年8月13日‘沙沙’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去海边玩。”文世鹏说,因为有了“沙沙”,他的内心世界不再封闭,他像视力正常的人一样工作、交朋友,跟朋友出去看电影,休息时外出游玩,他甚至还憧憬将来买个车,这样去远一点的地方就不用担心被出租车拒载。“我不能开车,可以让我女朋友开。”文世鹏说。

在知道“沙沙”的来历后,文世鹏就下了决心,要找个机会带“沙沙”回长沙,感谢刘珊和夏军。2008年3月30日是刘珊和夏军结婚的日子。3月29日,“沙沙”和文世鹏坐飞机回到了长沙。“我还记得是晚上19点40分的飞机,我们18点就到机场了。20点多接到了‘沙沙’和文世鹏。我老婆叫了一声‘沙沙’,她愣了两三秒的时间,激动地扑了过来,差点把刘珊扑倒在地。然后就跟在我们身边,不愿意离开了。”夏军说,分开了两年,“沙沙”还能记得主人,这让他们既意外又感动。

按照婚庆公司的设计,“沙沙”将在交换戒指环节作为“伴娘”出现。“原来是打算让她拖着婴儿车出现,将公仔玩具和戒指放在车里。因为没有彩排,怕‘沙沙’临时发挥不好,就改成让她背着一个背包,背包两侧各放一个公仔,中间是钻戒。”夏军说,当司仪卖完关子宣布特殊嘉宾出现时,所有来宾都在寻找打扮特殊的小孩,没想到红地毯上走来一只“金毛”,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有起哄的,有哈哈大笑的。“‘沙沙’一点都没匡瓢(出意外),很淡定地直接从红地毯上走过来。我们交换戒指的时候,她安静地蹲在旁边,直到仪式结束。”

夏军和刘珊第二次见到“沙沙”是在2009年,应湖南卫视的邀请,“沙沙”和文世鹏回长沙做节目。这个时候,夏军和刘珊有了自己的孩子,七八个月大的男孩米米。“米米趴在沙发上,‘沙沙’蹲坐在沙发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米米会突然打一下‘沙沙’的头,然后迅速收回小手,‘沙沙’每被打一下,就皱一下眉头。”夏军说,米米现在3岁了,每次看到小区里的金毛狗,就会说,这个大狗狗我家也有。

导盲犬正常的工作年限在8到10年,按照基地的规定,退役后的导盲犬可以回到原来的寄养家庭生活。夏军原本打算等“沙沙”退役的时候,将她接回长沙。不过,现在他改变了主意:“她跟着文世鹏这么多年,一人一狗已经融为一体了,文世鹏也不愿意让‘沙沙’离开他,所以,‘沙沙’会留在文世鹏身边。”

“爱心捐赠、基地种犬繁殖和有偿购买是导盲犬的三个主要来源。”王燕说,目前主要以基地种犬繁殖为主,犬种偏好黄金猎犬和拉布拉多犬。

这些幼犬在两个月大的时候,要送到寄养家庭进行一年左右的社会化、家庭化培育,在此过程中,基地不提供资金支持,费用由寄养家庭承担。正如同一个人的童年教育对他的人生有决定性影响一样,一只幼犬的早期教育也非常重要。它要求以截然不同于一般宠物犬的方式进行早期教育,如:不能以人类的食物喂养,每天有足够的散步或运动时间,不得让幼犬爬到家具上睡觉……

当幼犬在寄养家庭生活了一年之后,在它12个月或者14个月大的时候,回到导盲犬基地接受正规的专业化训练;到它2岁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不可克服的毛病,就能够上岗。但是,没有毛病的狗很少,所以很多狗在训练过程中会被淘汰。

王燕说,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适合做寄养家庭,基地要对申请做寄养家庭的人家进行严格审核,合格后,还要给予适当培训。在幼犬寄养过程中,基地人员每个月都要回访,以保证狗狗健康有序地成长。而因为要定期回访,目前寄养家庭主要在大连市民中选择。

“2006年基地刚成立的时候,申请当寄养家庭的人很多。新鲜感过去后,出现很多问题。”王燕说,有中途弃养的,也有养了一年舍不得送回基地的。“中途弃养的,我们只能重新找寄养家庭。那些舍不得的,最后还是兑现了承诺。不过,他们会经常来基地看狗狗,当狗狗完成培训准备上岗前,他们会来参加狗狗的毕业典礼。”

在那么多寄养家庭中,早期乳腺癌患者高燕红给王燕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很多寄养家庭因为难以忍受那种离别,不会选择再养第二只,唯有高燕红,从2008年至今,先后养了3只导盲犬,其中‘乔乔’已经‘毕业’,成功走上工作岗位,种犬‘阿甘’在她家生下11只小狗,而‘乔尼’是另外一只寄养在她家的导盲犬,即将返回基地受训。”

困境

大连医科大学校园的东部,两栋环形相连的灰楼里,偶尔会传来犬吠声。一群穿红色T恤、运动鞋,戴着棒球帽的年轻人,不时牵出一条拉布拉多犬或金毛犬,并发出“坐下、卧倒”等指令。这里就是大连导盲犬基地。

今年48岁的王靖宇是大连导盲犬基地的主任。他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看见一批导盲犬带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便决定要培养自己的导盲犬,以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展示风姿。王靖宇自掏腰包,到鞍山、沈阳等地挑选购买了近百只拉布拉多犬和金毛犬,带回大连。在互联网上,他自学导盲犬训练知识,摸索着进行培训。

2006年初,王靖宇征得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申请挂靠其名下,成立大连导盲犬基地。他说,他要“为中国盲人寻一双眼睛”。

2007年9月,经历十多轮的淘汰式训练后,第一只导盲犬顺利培训上岗。2008年,残奥会火炬手平亚丽牵着大连导盲犬基地训练出来的Lucky入场。从2007年至今,基地已成功培训上岗32只导盲犬,目前在驯的导盲犬有70多只。

但Lucky在2008年残奥会的亮相,并没改变基地的生存困境。基地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经费问题。王燕说,每只导盲犬的培养成本在12万到15万元,这包括基地21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狗粮、药品,加上办公、差旅费用等。每年基地的支出均在130万元以上。

然而,由于是公益组织,基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每年几十万到百万元不等的捐款,以及政府补贴。去年大连市首次对基地进行财政一次性补贴,共96万元,并承诺“训练成功一只导盲犬,补贴6万元”,除此之外,基地仅有的收入来源是网店销售钥匙扣、T恤衫等基地纪念品,一年收益仅数千元。

查阅基地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的收支报告发现,基地捐赠收入为35万元,其他收入仅为1.2万元,亏损40万元;2009年底,尽管有捐款近130万元,仍亏损近10万元;2010、2011年基地都亏损了几十万元。“他已经卖了一套房,并花光了存款。”王燕说,王靖宇还在四处募捐,北京一家公益组织刚捐了疫苗,解决了今年犬只的防疫问题。

“‘毛毛’,今天妈妈给你去买毛绒玩具。”在发出“直行”的指令后,驯导员王林一边引导金毛犬“毛毛”行走,一边跟“毛毛”说话。这是周六的上午——大连医科大学例行的跳蚤市场日。在跳蚤市场,王林看中了一只黄色的绒布熊,对方开价10元,被王林还到8元成交。另外一只棕色小猴子和彩色的海绵海星被王林以10元的价钱拿下。记者问王林:“你说买玩具不是开玩笑的?”王林说:“不是啊!不能骗导盲犬的。”回到基地时,正遇到另一个训导员在炫耀刚低价买来的战利品——一堆毛绒玩具。

“我们不会给它们买球,因为如果养成了习惯,工作的时候遇到孩子们玩球,会让它们分心。有了毛绒玩具,当盲人工作的时候,它们可以自己玩玩具,不至于太无聊。”

“向前!”“左转!”“停!”相同指令,王林每天要重复数百遍;不论刮风下雨,王林每天要带导盲犬在闹市区行走。导盲犬每天至少要走一小时,以适应车流、红绿灯、鸣笛声,并学会躲避车辆、上下台阶、绕过障碍物。

在导盲犬上岗前,这样的训练要持续一年,而成功概率不足30%。因为有些狗性格过于活泼,或过于胆小,或有咬人的行为,它们都会被淘汰。

王林从辽宁医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工作,现在是导盲犬基地的驯导员。她一人管5条狗,每条狗都单独训练。一天下来,她要带着狗走5小时,步行超过40公里。而与此相对应,大连导盲犬基地属民间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薪水低,驯导员的基本工资为1900元,只有大连市人均工资的一半。

3年来,王林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但王林说,每当看到自己训练出的导盲犬上岗,“就如同我帮盲人找到一双眼睛,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按照规定,导盲犬申领者完成共同训练并通过考试后,可拿到盖有大连市残联、市公安局、大连导盲犬基地公章的导盲犬上岗工作证、导盲犬使用证和导盲犬培训毕业证。

大连市公安局的这枚公章来之不易。2007年底,导盲犬Lucky在大连闹市区训练时,被辖区公安局“养犬办”作为无养犬证大犬查处带走,关了一夜,准备罚没。大连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王荔,为此邀请市公安局和“养犬办”到基地观摩导盲犬表演,最后不仅要回了Lucky,市公安局还承诺在基地的犬证上盖章认可。这保证了导盲犬不被公安罚没,但它们依然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2008年4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通过,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这是中国法律首次提及“导盲犬”。王靖宇将这一内容印成小卡片,配着“三证”一起发放。

但“三证一法”的作用并不大。“不管你有啥证,公共设施就不让你进门,公交出租车也不让你上。”文世鹏说。大连自2007年开始建设无障碍通行城市,可他带着“沙沙”出行还是四处碰壁。

平亚丽带Lucky在北京坐公交车时,司机不认外省的证。还有一次,Lucky刚把前爪搭上公交车前门的台阶,司机为阻止它上车,强行关车门,夹伤了Lucky的前爪。

“建议中央有关部门早日出台导盲犬的行业准则、认定标准,归哪个部门管,由哪个部门认证。不然,即使基地认定为合格的导盲犬,别人不认也没办法。”王荔说。

2008年,平亚丽得知将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时,多次向北京奥组委提出,希望能牵着Lucky从天安门广场跑过,好让更多人了解导盲犬。但她的要求被拒绝:“这么大一只狗,到处乱跑成何体统,咬了人咋办?”

一个月后,平亚丽又被确定担任残奥会火炬手,她再次提出申请,要求带着Lucky跑完60米传递火炬之路。这一次,奥组委考察了Lucky的导盲技能后,同意平亚丽的要求。

2008年9月6日,平亚丽在Lucky的引导下传递火炬的画面被直播,那一刻,体育场里的平亚丽和电视机前的王靖宇都热泪盈眶,他们觉得导盲犬的“春天来了”。

然而,“春天”并未到来。奥运会结束,Lucky的特殊临时养犬证到期,作为大型犬,Lucky再也不允许出现在北京各个公共场所。

大连导盲犬基地已经吸引近10万视力障碍者的申请。以国际导盲犬普及率的1%计算,需要量为1000只导盲犬。王燕说,以现在的年均出产速度,想领到一只导盲犬排队已到了10年后。王燕说,截至7月底,基地自成立以来已经向全国无偿捐献31只导盲犬,其中北京7只、大连10只、浙江3只等。“我们争取在每个省、每个特大城市都有我们的导盲犬上岗,这也有利于推广和宣传导盲犬事业。”

目前,其他地方也陆续成立导盲犬训练基地。上海市残联与公安部南京警犬训练基地合作培训导盲犬,并安排18只导盲犬上岗;山东东营一家民营机构也到大连基地来“拜师取经”学习培训导盲犬;广州导盲犬基地正在筹划中。今年8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可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但王荔认为,条例的规定过于宽泛,要真正保证导盲犬出行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权利,还有赖于各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细则的出台。

(文 / 李翊) 大连生活刘珊希望导盲犬困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