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S平台的机会:两个被放大的成功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5月24日,游戏制作公司Zynga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僵尸系列游戏。当天公司聘请了大批临时演员,在纽约市中心上演真人版“行尸走肉”
)
吴刚和《二战风云》
2010年末App Store中国区中文改版,对于国内的iOS开发者来说,2011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国内开发者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独立生存,也出现了年收入1000万美元的开发者。
《二战风云》英文版2011年4月末登录海外区App Store后一周,就在全球34个国家的策略类游戏中进入排名前10。当年6月,《二战风云》iPhone中文版登陆中国区App Store之后,连续5个月占据iPad收入总榜第一,到年底成为App Store所有应用中国区iPad总收入年度冠军,iPhone总收入第三名。截止到今年上半年《二战风云》运营满一年时候,有效用户378万,付费用户3.8万人,历史平均ARPU(运营商从每个用户身上获得的收入)263美元,iOS版的总收入1000多万美元,预计今年的全年收入为四五千万美元。
这些数据说明这款游戏在iOS平台上取得的成绩,《二战风云》的开发者吴刚每次提到这些数据都显得没那么在意,按照他的理解,成功与否是由一个公司的基因决定的,只是放到iOS平台上,便把这成功放大了很多倍。
吴刚做移动互联网游戏的时间要向后推几年。他16岁开始写商业程序,在20年复杂起伏的创业历程中先后创立了旅游电子商务公司Byecity、游戏公司尚洋和数位红、做手机应用软件的3GV8和做无线游戏的顽石互动。在把数位红卖给盛大后,吴刚做了一个V8客户端软件,靠做手机阅读、单机游戏等业务获得收入,但实际上一直在为做手机网游做准备。经过两年的研发,在Symbian系统称霸智能手机市场的时候,顽石推出了《契约》,一款murpg游戏,“一上线就在3个月内把投入的钱全赚回来了”,并在上线第二年帮助顽石扭亏为盈。第二款游戏《二战风云》2009年上线,先后推出MTK版和Wap版,被评为年度最佳策略游戏。
( 吴刚 )
《契约》在2010年先尝试移植到iOS市场,当时收入并不好,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吴刚用了一年时间总结,做了很多产品策略调整,2011年4月把《二战风云》放到iOS平台,先推出了iPhone版,迅速成为iOS上最赚钱的游戏之一。吴刚说,相比Wap时代,在移动游戏领域,赚钱变得更难,“不赚钱的厂商占比超过95%,而赚钱的公司只占2%左右,往往只有达到了行业前几名才有钱赚”。
《二战风云》的游戏主题不算新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中,由玩家扮演一位军队统帅,占据一座城市并在战乱世界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管理城市,建立生产、科研、贸易等体系,采用军事或外交手段与其他玩家交互,最终建立稳定而强大的政权。把《二战风云》移植到iOS成功的背景并不是iPhone客户端在国内的突飞猛涨,而是吴刚凭借多年做手机游戏的经验对游戏的改良。“我会研究自己和别人是怎么用手机的,手机本身是时间片型产品,使用的情景模式多样化,无法判断用户在什么场景什么情境下使用手机。而情境则是改变人消费习惯的一个很重要动因,做手机游戏很多年,了解这种情境设计对于游戏的改变,在设计时要求适应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是《二战风云》设计的一个最根本基础。”
现在回想起来,吴刚把《二战风云》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为对市场的定义。“首先关注这个市场有能力给你钱的会是哪些人,研究客户需求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吴刚说,“去分析持有手机的是什么人,就能去了解他后面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确定了能付费的人群,再去想他们需要什么。”
按照这个思路,《二战风云》的用户群体被圈定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成熟男性。“中年男性的时间是可受自己支配的,这些人有能力消费,在消费的时候会形成消费惯性,不会轻易改变,也并不以会玩多少样东西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怎么在一种兴趣上玩到更精。《二战风云》‘大叔’玩家居多,我也是‘大叔’,可能做起来更容易一些。”吴刚说,“在‘大叔’渐入佳境的时候,仔细了解跟自己玩游戏的这些人,发现在财力和生活水平上是一致的,于是在线下大量聚会,游戏帮他们精炼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
吴刚专注于游戏每个细节的设计,游戏里有很多小方法帮助促进圈子更紧密,很多设置和网游公司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游戏里发奖品通常会发到军团长手里由他支配,凡是分配公平的团队稳定性就会很强,把奖励放在游戏最开始,就能在最开始形成圈子。“你不是‘大叔’,可能无法理解以‘大叔’的生活和经商的阅历,这样一个游戏能成为他们的乐趣,吸引了一大批有头脑的中年男性长期玩下去,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在游戏中的价值,这个游戏就这么成功了。”吴刚说,往往玩家在线下聚会的时候,会发现军团成员的游戏角色与现实中各自的职务和社会地位基本吻合。
在吴刚看来,手机是游戏更好的载体,它可以让游戏形式发生非常多的改变,游戏形态是多样化的,而手机跟人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又能跟别人产生联系,所能产生的变化和价值就更多。“当你一天8小时控制这个东西的时候,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你的替代品了,虽然你在手机上的痕迹是碎片化的,无数个碎片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更立体的人。”吴刚多年的经验一直是专注于产品,对渠道不是那么关心,他觉得,之所以能在iOS系统里一下子成功,就因为这个土壤特别适合这种产品设计型公司成长,注重产品理念,外界的因素对于产品的成败影响很小。
“这么多年国内反而是市场化的公司很多,关注产品的公司较少,一个公司有一个公司的基因,苹果这样的公司适合产品型的公司而非市场化的公司发展,你会发现市场化的公司在苹果的平台上有点使不上力的感觉。”吴刚说,iPhone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建立了一个全球统一的运营平台,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都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放上去,就有机会去跟大公司同台竞技,靠产品的实力获得收入,而不是像过去,只能在国内的环境下按照本地规则求生,渠道和市场变成了门槛。iOS完全没有门槛,完全靠实力讲话,这个平台上的传播力很强,一个受欢迎的应用会有更多的人去体验,“而且在最开始,确实是把一批相对来讲更有消费能力的人浓缩在一起”。
吴刚说,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从人性和价值观来设计产品,科技为人所用才是打动每个人的。“既然他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吸引了这么多用户,我们必须做出与之相匹配的产品,这才是我们这些做应用的人能对得起‘教主’的事情。不论科技如何发展,只要抓住人的核心问题,永远有机会往上做得更好。”
四叶新媒体:小团队的胜利
iWeekly的迅速走红让创始人沈一鸣和Sai颇感意外。2010年春节过后,两人用一个月时间做出了这个图文结合的新闻类App,因为是和现代传播的合作,内容基本上来自一些栏目文章。他们之前设想,到年底能有10万用户就已经很好了,结果iWeekly当月的装机量就达到20万,到年底有了200多万用户。那是两个人第一次做iOS产品,从此之后,他们便更坚定地站在iOS平台上。
“当时正是第二代iPhone 3G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开发者。”沈一鸣说,“iweekly在当时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实现个人媒体理想的项目。”沈一鸣的心里一直有做媒体的梦想,大学读了一个不是很擅长的专业——上海财经大学的统计学。因为喜欢写东西,喜欢玩数码产品,经人介绍做了科技行业撰稿人,做的比较开心,便“荒废了学业,只读了一年书”,从2006年开始自己做Leica中文摄影杂志的博客。这时候他认识了Sai,小他5岁的Sai从初中开始做网站,帮Discuss论坛系统做模板,自己还办了个与音乐相关的电子杂志,高中毕业后帮沈一鸣做Leica中文摄影杂志,开始了两个人的合作模式。Sai负责技术,沈一鸣负责产品框架和运营,之后他们的小团队又推出了网络《良品杂志》,口碑和广告收入都不错。
2009年底,沈一鸣想做一个iOS产品。“很早就知道了iOS平台,那时候觉得iOS很美很出色,因为一直有做媒体的理想,便有了iWeekly的合作项目。”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样一种思路,“传统媒体那种大篇幅报道和长文章在iOS平台上很难将其原有的深度呈现出来,而一些有美感的照片却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产品用户群体的定位更容易,“iPhone和iPad本身的用户属性就是我们的定位:年轻,中高收入,读过书,具有充沛的消费能力,我们认为,这个阶层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
iWeekly的成功,有媒体评价说“是中文媒体里少见被成功地移动互联网化的阅读产品,在融合媒体内容后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同时又一并收获了可观的广告收入和用户量,对移动互联网和意图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传统媒体都有借鉴意义”,以至于“基本上现在的新闻客户端都是那个架构”。Sai对本刊说。
2011年9月,因为与投资方发生矛盾,整个团队离开了现代传播集团,拿着10万元开始创业,在一个月后成立了四叶新媒体,开始主要做中文媒体应用。为了避免口水战,沈一鸣他们对外尽量不谈此事,他笑称团队是“被离职”的,但是“对内部打击比较大”,从他对乔布斯的评价仍然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落魄时年少得志,没多久受到巨大打击,被自己付出极大心血的公司赶出来,后来又回去把这个公司救活,内心一定受了非常多的煎熬,这件事情本身听上去是一件神一样的故事。”沈一鸣说,他已经过了崇拜别人的年纪,但自己是个功利主义者,看到别人有优点就想要学习。
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四叶新媒体先后发布了新版《中文摄影杂志》、新版《iMoney.全球汇率转换》、《每日星座运程.NowNow闹闹的女巫店》、新版《倒数日》、《每日壁纸杂志》和《iDaily.每日环球视野》几个App,全部进入中国区免费App排行榜前10名,并且实现了盈利。
iDaily是全球第一个支持Retina的中文iPad应用。“从iPhone 4的Reitina开始,我们就意识到电子媒介超越平面视觉效果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临,并且希望能够走在趋势的前端。iPad 2本身的硬件和软件能力也是超越性的,这提供给我们很多延展想象的空间,iDaily就是诞生在这一系列关于趋势的思考下的。”iDaily继承了团队对图片和设计的偏好,沈一鸣把关,每天从超过3000张全球新闻图片中挑选出最打动人心的一两张照片,超大像素“可以看到模特脸上的每一个小雀斑”,图片还与新闻背景资料及Google地图相连,实现图片新闻的延展阅读。因为是自掏腰包从美联社和法新社购买图片,每一张都价格不菲。“做leica中文摄影杂志的过程中积累下一些东西,对图片和产品设计要求比较高,做iDaily最大的想法就是拓展视野,提供对世界更远处的一个了解。”沈一鸣说,iDaily现在有220万装机用户,良好的固定用户也带来了广告收入。
沈一鸣认为是一个“细节控”,“所有细节控都是比较挑剔的,并且他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样挑剔的,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加挑剔”。小团队的8个年轻人保持着高效和旺盛的生产力,以每个月推出一款App的速度开发产品,一年时间13款主要产品用户过了1200万。显然赚钱能力不是衡量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否对他人产生影响或者提供更多机会才是更可靠的标准。坚持做有附加价值的东西形成了整个团队的整体审美和判断,而四叶新媒体的定位也由做媒体转为提供好玩的东西的技术公司。“我们的价值观一方面和Google一样:Don't be evil(不为恶),去创造一些让大家生活更美好一些的东西,用户因为用了我的产品自己某一方面得到了加强,得到了乐趣,这是我觉得最大的价值所在。”
沈一鸣认为“能帮助别人赚钱比自己赚钱更牛”,这又不能不提到乔布斯的影响。他说,回头来看,不管乔布斯是否有意,他在做iTunes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东西都布好了局,积累了大量和第三方合作帮助别人赚钱的经验,这是一个特殊的基因,有了这个基因才导致推出iPhone之后和别人分账的模式。“苹果最牛的是,第一个创建了在技术和应用层面互利的方式,并且很在意公平,这是在全球范围都很珍贵的商业原则或环境,全世界的开发商都从中获益。”(文 / 陆晴) 机会平台移动互联网放大二战风云iphoneiOS吴刚成功者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