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信号

作者:邢海洋

8月宏观数字进一步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回落到9%之下,对应的GDP增长率已难上“七”。进出口继年初之后再度出现罕见的下降,尤其有了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前提,进口反而缩减,更显示了消费和制造业的疲弱迹象。但积极的信号已经在个别行业出现,给人以经济走势行将企稳的信心。

汽车销量在上升,据中汽协发布的销量数据,8月全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50.14万辆和149.52万辆,环比增长4.5%和8.4%,同比增长7.8%和8.3%。乘用车更是率先回暖,销量同比增速已连续5个月超过10%。其中,8月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22.85万辆和121.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0%和11.3%。销虽未大于产,但销售的增势却超过了生产,一年来困扰汽车业的高库存现象悄然扭转,汽车库存逐月增长势头得到遏制——8月份汽车库存周期为57天,较7月份减少了1天。乘用车的转暖显示由汽车和房产两样大件商品构成的超级消费潜力还远未完全挖掘出来。自1970年以来,全球汽车保有量每15年翻一番,每千人汽车保有量120辆,我们刚达到一半,如果和美国的人均一辆相比潜力就更大了。经过了一轮税收减免刺激的“透支式购车”,又经历了一线城市的限购打击,汽车消费再度恢复了常态,而这个常态远比已经饱和的发达国家市场更富活力。乘用车的产销数据还显示了两个趋势:第一个是SUV依然畅销,前8个月产销增速均超过30%;第二个趋势是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在下滑,但下滑的幅度在收窄。汽车拥有者的升级换代推动市场向高端转型,而这个转型带动的是更大的产值、更高附加值和服务。

汽车的生产消耗最多的大宗商品无疑是钢铁,但相对于房地产,汽车业采购的钢铁毕竟有限,不妨看看汽车销售回暖对另一个大宗商品橡胶的影响。自2011年2月橡胶从约4.1万元/吨跌至8月中旬的2.1万元/吨,即使到了“金九银十”的前夕,制造商也似乎不急于备货。天然橡胶一路下跌,贸易商深套其中,不得不用手上的橡胶作抵押,贷款买入更便宜的橡胶以摊低成本。在青岛保税区,橡胶库存总量逼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25万吨的库存量,而在正常年份,这里的库存量只有15万吨左右。8月中旬,世界三大橡胶生产国泰国、印尼及马来西亚宣布将共同减少30万吨橡胶出口,以支撑橡胶价格,结果也无济于事。而进入9月,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下,天然胶才走出跌势,截至9月12日已经上涨了8%。

房地产夏天以来的持续火热自不待言。8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7039亿元,超出市场预期。企业债券净融资2584亿元,规模创今年来新高。新增贷款规模超预期回升,一方面由于中央政府近期加大项目审批进度,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升温,令贷款需求上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住房成交量对信贷的拉动作用。当月住房中长期贷款增加1657亿元,是2011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各地都实行了限购,房地产依然火爆,可见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普遍存在,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国民向大中城市的聚集趋势还远未结束。

如果说经济的活力还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房产这两样,沿袭着旧有的增长模式,并且两部门的增长也未能抵消更多部门的减速,8月的数据还是缺乏亮点。但8月信贷超预期之外,另一项金融数字却暗示着增长模式的转型正在渐进式推进。央行数据显示,前8个月社会融资规模高达1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915亿元;8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24万亿元,分别较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885亿元和1666亿元。今年以来,尽管有地方政府频繁放“卫星”、上规划,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始终稳定,远未达到两年前的水平,给人以银行系统严控信贷风险的印象。也因此,“发改委”万亿项目的审批似乎也难为无米之炊。但与信贷活动持续“低迷”的表现相比,今年银行表外金融活动却愈发高涨,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银行表外融资规模甚至超过了银行贷款额,一个金融脱媒时代似乎到来了,比如今年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债市都在扩容,前8个月企业债券融资额已经高达1.33万亿元。

金融脱媒,居民有了更多的理财渠道;利率渐趋市场化,借贷双方开始了收益和风险共担的金融体验;银行的中介地位下降,金融活动花在中介的费用降低了,经济运作将变得更有效率。(文 / 邢海洋) 金融信号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