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绿色突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太行山上的绿色突围0( 太行山脉的天脊山虹霓峡,闻名于世的“太行天路”即位于此处 )

过去的50年里,岳晚增没有在村里见过这么多人,因为岳家寨全村只有38户、97口。这个村庄有36户都姓岳,相传为岳飞后人的一支,他们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太行山南端这片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占地6347亩的行政村耕地面积只有140亩,在这个最高海拔1350米的太行山山谷中,岳家寨只得坐落在山体断层的平台之上,面临悬崖绝壁,早晚隐匿在云雾之中。时间在这里也会走得慢一些。岳晚增从1965年就开始经营村里唯一的供销社,幽深的石头房里柜台和货架还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墙上的报纸把时间精确地停留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日子。

在这片“世外桃源”中,岳晚增曾是与外界打交道较多的人。从村子走到石城镇上去进一次货,他要背着背篓、沿着山间踩踏出来的小道从黎明走到入夜。与世隔绝中,岳家寨的先人就地取材,开采太行山特有的石板盖房、铺路,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石墙、石街、石板房、石磨、石碾、石水缸等各色石头建筑,其精致堪与西南羌寨媲美。很多石房子都有200年以上的历史,黄土黏合的石墙依旧坚固,石板层叠而成的斜房顶从不积雨水。一位村民回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曾驻扎在村中,刘伯承还曾在其中一间石房子里居住过。

2007年,平顺县新修了72公里长的旅游公路,路修到了岳家寨。虽然岳晚增沿路步行到镇上还要两个小时,但平整的水泥路终于带来了乘车前来的山外人。住宿每人30元、吃饭7元,农家乐旅游的甜头对于岳家寨的村民来说虽然还不及把特产“大红袍”花椒卖到山外的收入,但是寂静的小山村开始有了人气。岳晚增向游客们展示着自己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十张“先进工作者”奖状,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得来的荣誉是他最引以为傲的财富。

岳家寨是长治市平顺县“八山半水一分田”的缩影。平顺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断裂带上,从南向北海拔落差1496米,属典型的石灰岩干石山区,山地丘陵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7%。这个位于山西东南部的小县在60年代曾因李顺达、申纪兰等劳动模范代表的“西沟精神”而闻名全国。无论是组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还是率先倡导男女同工同酬,都是平顺人在与太行山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制度创新。

“山多是劣势,但也是优势。过去我们因山而穷,未来我们将因山而富。”几十年里,如何使太行山从贫困之源变成发展之源是平顺人思考的问题。2000年以来,发展旅游业被确定为突破太行之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思路。“上党从来天下脊”,长治一带自古被称为上党地区,正是因为有“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之说。打破旅游瓶颈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然而在四壁如削的太行山中修路,其困难不亚于愚公移山。“资金不足精神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劳模精神仍在新世纪平顺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井底村附近有一条被称为“太行天路”的挂壁公路,“挂壁”顾名思义,就是在海拔1100多米的太行山峭壁上穿凿而成。全长1526米的公路从1985年开工,历时15年。耗时之长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工程队愿意接下修路工程,井底村村民自己在毫无立足之地的悬崖上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将人吊到半山腰、打上炮眼,用炸药炸开一个工作面,然后将修路的工具和机器化整为零拆下来,背在身上带回平台,再把零件组装起来施工。”挂壁公路每隔十几米就开出一个透光口。“那都是当年炸药爆破后出施工废料的地方。”平顺县政府的工作人员说,村里的老党员卖掉了自己的棺材,把钱全买了开山的炸药。

挂壁公路通车前,峡谷深处的井底村村民要想走出这口“深井”必须绕道河南,车程要6个小时,否则就要沿着明清时期留下的悬崖古道“哈喽梯”出山。“哈喽”是当地人形容行路者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情态。而道路之艰险,当地村民形容“一根扁担都不容换肩”。“太行天路”通行后,从井底村到县城不足一个小时,井底村依靠神龙湾景区也成为全县少有的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的村庄。近年来,平顺县投资2.3亿元新建了横贯全县南北132.6公里的“后石”旅游专线,全县共新修旅游公路884公里,打通500米以上隧道6个,架设桥梁16座,通车里程达到1249公里,路网密度位居长治市之首。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曾评价,“太行山的精华在山西,山西的精华在平顺”。800里太行山最美的10处峡谷,平顺独占4处,其中还包括被苏轼称为“天下脊”的天脊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平顺赖以实现产业转型的雄美太行山是“人造”的,是平顺人历时60多年荒山造林的成果。几万亩寸草不生的干石山区靠人力被打造成如今平顺赖以转型发展的“绿色银行”。截至2011年,平顺共完成荒山造林26.7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几十年前的0.13%提升到41.6%。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平顺空气质量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5天以上。

除非是垂直的峭壁,但凡有坡度的地方就有绿色植被,这是对平顺的山最直观的感受。平顺县领导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平顺人就认识到要走出大山的条件束缚,走依托山、延伸山、跨越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靠自己改变现实环境。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植树造林,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平顺山区的阴坡上基本种满了树,但是阳坡因为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仍然寸草不生。

“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申纪兰说,为改变西沟的面貌,西沟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在45度以上的阳坡上植树,最好的方法是挖鱼鳞坑,即在干石崖上刨出一个个的石头坑,然后背土上山,把土垫入石头坑内栽好树苗。“一个坑大约需要一方土,一个人得山上山下跑40多趟,峭壁上面的树是林业人员从山顶吊着绳子下去挖的坑、垫的土。”水也要从山下担上来浇灌,树苗要用塑料薄膜把土盖好、压上石头,防止水土流失。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种好的树苗的石坑外垒起一个半圆形的石墙并在石墙上刷好白石灰,以防止水土流失和虫害。每亩修建鱼鳞坑110个,每个鱼鳞坑中种植着两三株树苗,平顺被鱼鳞坑全面覆盖的阳坡有3万多亩。

车驶入平顺境内,最先看到的就是这样栽满青松幼苗的白色鱼鳞坑。据说曾有观摩团来考察平顺的绿化成果,他们亲自上山进行地毯式检查,结果发现成片的鱼鳞坑没有一个空坑和一棵死树。除了“资金不足精神补”,平顺还发扬“任务艰巨机制补”。“争取国家投资、提供贴息贷款、先拍卖后治理,明确规定谁栽谁受益,允许继承,这样就提高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变‘要我栽’为‘我要栽’。”县委书记吴小华说,发展生态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几十年人与山的抗争中,山由阻碍变成了财富,经济林和生态林的分类种植得以保证农民有短期和中长期的经济收入。

绿色生态建设也成为平顺发展旅游产业最具竞争力的所在,而太行山上的挂壁公路和鱼鳞坑则让雄奇的自然风光中多了一抹让人扼腕感动的精神之美。2011年,平顺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了434%,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32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吸引投资者的不仅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山东塔山集团投资5.2亿元打造5A级的通天峡景区,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高新项目的引进也已落户平顺。山东塔山集团董事长曹庆礼说:“我们来平顺投资,看上的不仅仅是这里绝美的山水,更是这里有一个实心为民的领导集体和这里的办事作风。”

(文 / 贾子建) 林业太行山绿色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