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故乡行记

作者:丘濂

韬奋故乡行记0( 1937年12月,邹韬奋从香港、广西、湖南转赴汉口,途经长沙时留影 )

三联书店创建80周年的店庆系列活动正在接近尾声。“店庆以清明节在上海龙华公墓对邹韬奋的祭奠拉开了序幕。我的想法是将这次对韬奋故乡的走访发展成一次出版界的‘走转改’活动,以它来做店庆活动的收尾,同时又是书店进入下个发展时期的起点。我们不能总躺在昨天的功劳簿上。”谈及韬奋故乡之行的设想,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樊希安这样说。

2010年下半年的一天,樊希安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内部的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大意是位于邹韬奋家乡江西省余江县的韬奋研究所号召各出版社能够捐献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来充实那些学校里的“韬奋书屋”。“来到三联书店后,我一直在专心研究三联历史,希望能为书店今天的发展从历史中寻找到精神资源。得知在韬奋家乡有家专门的研究所,于是非常感兴趣来建立联系。”樊希安说。

韬奋研究所的创建者和所长是位叫邹华义的老人,今年已经77岁的高龄。作为红色出版家的邹韬奋,他在上海、香港等地经营出版事业的情况更加为人所知,也留下了供后辈瞻仰的诸多印迹。在邹华义系统考证和论述之前,邹韬奋的籍贯是山东邹县、福建永安或是江西余江,都还有着争论。邹华义介绍说,1893年邹韬奋的祖父邹舒宇任福建省永安县知县,第二年他的父亲邹国珍在永安盐务部门任职,全家寄寓在永安燕江畔的下渡村,邹韬奋1895年就出生在那里。邹舒宇65岁告老还乡,就在余江老县城锦江镇东侧冲虚山下兴建了三进三出的庭院。单独一幢四并的瓦屋,位于大院二进和三进的偏南处。邹舒宇73岁去世时,13岁的邹韬奋和父亲由福建来余江奔丧,连带也将一年前去世的母亲的灵柩护送回祖籍。他就住在那间瓦屋内,由叔父邹国玖执教,在住地读书学习。闲暇时间,邹韬奋便去不远处由曾祖父邹士满创建的沙塘村栽种枣树。邹韬奋在家乡度过了4个月的时光。如今,那批枣树结出的“恩润(邹韬奋原名)红枣”以及裹满黄豆面、芝麻和白糖的糯米糍粑,都是沙塘村村民用来招待贵客的美味。

让樊希安感动的不仅是邹华义执著于邹韬奋生平事迹研究的精神,除了在余江县走访邹韬奋的族人外,邹华义还多次前往上海和北京。“研究全部是业余和自费,平常则要主持余江县广播站的工作。5次去上海采访,3次硬卧,2次人多找不到座位。到站之后,腿肿脚麻,要乘警搀扶才能下车。住宿也是选择靠近邹韬奋纪念馆的最便宜的小旅馆落脚。我有失眠的毛病,那里的大通铺却彻夜明灯如昼。”邹华义回忆说,叫人感慨的还有当地民众在邹韬奋精神鼓舞下呈现的面貌。邹华义记得,自己还在县里的小学堂读书时,国文老师便经常讲邹韬奋勤奋求学、立志要做“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的故事,那激励着他也投身新闻出版事业,1958年考入江西大学新闻系,成为省委、省政府建国以来培养的首批记者。如今在余江县的学校里,邹韬奋依然是经常被提及的地方翘楚。邹华义所撰写的《以笔代剑的英雄邹韬奋》、《韬奋故乡行》和《少年邹韬奋》等书都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必读书籍。凭借韬奋研究所自己的力量,当地在两所学校里建成了“韬奋书屋”,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丰富了学校的书籍储备。虽然余江县并不富裕,但是这里的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与真理的探寻却从来没有中断过。

“走转改”是去年开始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活动,三联书店则是第一家进行“走转改”实践的出版单位。樊希安认为大多数编辑生活工作都在城市,对基层群众的阅读状况比较隔膜,因此同新闻工作者一样,都需要多和群众接触。“在三联书店成立8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刘云山同志指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站稳大众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丰富题材种类,降低消费门槛,多提供基层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出版物。’因此,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多出精品力作,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选择余江来作为这次‘走转改’活动的目的地,也是因为和这里的人民有着一种深厚的血缘关系。”

韬奋故乡行记1( 8月22日至23日,三联书店“走转改”小分队一行33人来到邹韬奋家乡江西省余江县开展“寻根、感恩、谋发展”之旅活动 )

三联书店从未停止过对大众需求的探索。“在邹韬奋的时代我们还出版过如何谈恋爱以及将《生活》杂志‘读者信箱’文章集结成册之类面向大众的图书。从1954年开始,书店陆续出版社会科学及其他古典著作的译本,走向了学术,逐渐减弱了大众出版物。这种‘小而特’的定位好处是标准高,宁缺勿滥,造成的结果是高端读物多,中低端读物少,读者小众化。因为小,我们的影响力就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强大。现在书店要走的道路则是扩大规模,做强做开,让图书能向再往下的读者群延伸。我上任后,通过将过去‘生活’、‘读书’、‘新知’三个编辑部调整成为学术、文化、大众三个出版中心的举措,强化了对大众出版物的出版。大众出版中心考虑优先发展的大众读物类型有:健康生活主题的图书,漫画和绘本,以及一些社会热点话题。除此之外,其他中心也会分出一定的精力来出版适合大众的读物。但三联面向的大众也是有限定的,是文化大众,也就是知识分子。”樊希安说。

通过和余江县群众交流,樊希安感到他们的阅读更偏重两块内容:一是实用类图书,二是那些关注人们心灵的文化类图书。“我发现在基层群众中,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很旺盛的。像在余江县图书馆,经常来翻阅期刊、借阅图书的也是老年读者居多。年轻人白天要忙工作,没有整块的阅读时间,也会选择像网络和手机这样新的阅读媒介。更加重视老年人群体的阅读趣味,比如对于孤独感的剖析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引导,是我考虑的内容。根据这次调查的收获,我们未来的选题结构也会相应做调整。”

无论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还是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书籍产品,都可以概括凝结成邹韬奋当年创办书店时留下的店训:竭诚为读者服务。在三联书店与余江县建立联系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书店陆续帮助当地建立起7个“韬奋书屋”。这次的“走转改”活动中,三联书店又带来了来自书店和职工的总共30万码洋的图书和15.8万元的捐款。捐款将被用于韬奋祖屋的恢复建造,它就坐落在沙塘村中一片背靠信江水、面对池塘、四周又有樟树环绕的开阔之地。未来它是一所纪念馆,同时也发挥“韬奋书屋”的功能,进行图书收藏。“在7月16日,北京的韬奋图书馆举行了挂牌仪式。我们的规划是,先期建成研究近现代出版史和出版人物的专题图书馆,然后逐渐向综合性图书馆过渡;先以三联书店建店80年来出版的本版图书为主体,然后向各出版单位所出版的图书扩展;先建立实体图书馆,再开通‘网上图书馆’;先以立足北京、服务本地为主,同时以多种形式向外延伸发展。这些在余江县由三联书店员工捐建的‘韬奋书屋’,就是我们延伸服务的具体体现。”樊希安介绍说。配合三联书店在各省、市与新华书店建立的发行渠道,优质图书便能更好地向三线、四线城市之下的县市流通,成为民众的精神食粮。

(文 /  丘濂) 读书故乡邹韬奋行记韬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