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

作者:李晶晶

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0(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一组三件 )

1784年8月底,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抵达广州黄埔港。这是美国与中国第一次发展直接贸易。

这单生意的老板是费城商人罗伯特·莫里斯,他精明能干,20岁时与人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营商贸、海运等事业。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莫里斯一度独揽了华盛顿军队中的所有军火事宜,官至美国大陆会议财政部总监,他组建北美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北美银行,负责筹集款项。1784年,莫里斯联合纽约商界人士,投资12万美元,共同购置了“中国皇后号”商船及货物。接着,莫里斯聘任格林(1736~1796)为“中国皇后号”船长。格林28岁就当过船长,在独立战争期间曾任海军上尉。莫里斯还邀请山茂召(1754~1794)作为他的商务代理人,此人善于经营管理,很有文化修养,受过会计训练,擅长与外国人打交道。多年后,《山茂召日记》成为后人研究美国早期对外贸易历史的重要史料。

1784年2月22日是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的生日。格林特意选择这天作为远航中国的出航日。“中国皇后号”全船43人,载着人参473担、毛皮2600张、羽纱1270匹、胡椒26担、铅476担、棉花300多担,这些都是中国市场走俏的商品。半年后,商船到达广州黄埔港。1785年5月15日,“中国皇后号”又满载中国货物(其中包括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瓷器962担和大量丝织品、象牙扇、梳妆盒、手工艺品)返航纽约。

“中国皇后号”一回到纽约,立刻登出销售中国商品的广告,随即销售一空,利润高达3万多美元。乔治·华盛顿也派人购买了302件瓷器及绘有图案的茶壶、精美象牙扇等。这些物品仍有部分保留在美国宾州博物馆和华盛顿故居内。“中国皇后号”成功的中国之行对于困境中的美国来说,算是一件惊天大事。当时,各大报纸竞相报道,并发表大篇幅的评论,称此行是“一次远见卓识的、杰出和成果丰硕的航行”。那些急于海外贸易的商人都仿佛听到了福音,波士顿商人竟发行每股300美元的大额对华贸易股票;纽约、费城等多个东海岸主要商埠的商人纷纷出动,开展对中国的贸易活动。

早在1520年左右,中国瓷器经西班牙商人传入美洲。随着北美殖民地饮茶习惯的普及,中国瓷器(尤其是茶具)的需求大增。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开始,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中国热”,纽约一跃成为早期贸易和投资的贸易中心。据统计,从1786到1833年的48年间,美国来华的船只已达1104艘,是英国来华总船数的44%,超过其他欧洲国家来华船只总数。以此为开端,18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华贸易已赶上荷兰、丹麦、法国等国而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对华贸易有百年历史的英国。

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1(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盖罐 )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内有一座孔雀屋,可以说是两国贸易的最好见证。这里金碧辉煌,来自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器陈设其中,这是17、18世纪盛行中国风的延续,这股风尚由欧洲延伸到了美洲。孔雀屋原本是英国船商弗雷德里克·雷兰(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在伦敦住所里的餐厅,1876~1877年,美国著名画家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将这儿设计成为艺术的殿堂,使陈列架上方形成浑然一体的孔雀背景。1904年,美国铁路富豪查尔斯·兰·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从英国买下孔雀屋,将其搬回到底特律的家中。1919年弗利尔去世后,孔雀屋又被移置到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内。

现在所见到的孔雀屋内的瓷器,并不是弗雷德里克·雷兰所收藏的,而是美国收藏家小迈伦·福尔克(Myron S.Johnny Falk,1907~1992)和他的两个姐妹将自己和父亲收藏的一部分瓷器于1982年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的,用来装饰新恢复的孔雀屋,以重现它最初的繁华景象。

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2( 清康熙  青花喜上梅梢纹撇口碗 )

小迈伦·福尔克的父亲迈伦·福尔克(Myron S.Falk,1878~1945)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在纽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1903年,老迈伦与纽约出版社拥有者亨利·爱因斯坦(Henry Einstein)的女儿米莉·爱因斯坦(Milly Judith Einstein)结婚。并于1904至1914年的10年时间里,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编写了土木工程、桥梁设计等几个重要学科的教科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老迈伦在陆军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军队的工程顾问。后来他来中国开展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时,爱上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开始了他的收藏。在弗利尔美术馆的孔雀屋中,可以看到景德镇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人物纹将军罐、花觚、缠枝花卉的胆瓶等,都是当时景德镇瓷器中的精品。

迈伦·福尔克有三个孩子。儿子小迈伦·福尔克是投资银行家、慈善家和亚洲艺术收藏家。上世纪30年代,他和新婚妻子宝莲(Pauline Baerwald Falk)到英国度蜜月,在乡间的古董店里闲逛时,看到两只明代的青花瓷盘,这对富有的新婚夫妇爱不释手,他们买下这两件艺术品装点新家。小迈伦对中国艺术的认知来自他的父亲迈克的收藏,那些装饰在纽约家中的青花瓷器。此后,小迈伦夫妇痴迷于中国艺术品的收集。日后,福尔克家族成为西方收藏中国艺术品最大的私人收藏者之一,他们拥有700多件中国瓷器。

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3(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一组三件 )

1937年,小迈伦夫妇乘坐首班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至中国的快船航班来到中国。小迈伦的业余爱好是摄影,在中国,他拍摄的家庭影像记录下了当时的中国。在上海和平饭店,他们会见了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北京参观了长城和故宫。他们认识了著名的艺术品经纪人——马赛厄斯·科莫(Mathias Komor),他是中国艺术品及日本绘画的权威,亚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很多博物馆的顾问。科莫出生于匈牙利,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在那里他还获得了博士学位。科莫1941年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和第71街拥有一家画廊。小迈伦夫妇的中国之行,看到了宋代陶瓷和古老的商代青铜器、玉器,以及更华丽的、越来越流行的明代瓷器。这次旅行,激发了他们对所有中国艺术品的热爱。但由于1950年中国对西方关闭,他们直到1979年才再次来到中国。小迈伦的长女帕特里夏(Patricia Falk)回忆说,我父亲80多岁时,为了考察瓷器窑址,还掉到了稻田里。

1945年,迈伦·福尔克去世,他的收藏交由三个孩子继承。作为收藏家,小迈伦有良好的团队。他们与克利夫兰博物馆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董事、东亚艺术学者谢尔曼·李(Sherman Lee,1918~2008)成为挚友,他是美国学者、作家、艺术史学家和亚洲艺术的专家。

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4( 清康熙  青花仕女博古图瓶一对 )

福尔克家族所收藏的瓷器,几乎都为17世纪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这也是那个时期美国收藏家所钟爱的瓷器品种。这份收藏中,除官窑之外,还有大量的外销瓷和民窑精品。在1982年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一批后,不知是何原因,还留存了一批外销瓷,今年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上。这些瓷器是中国造型、西方纹饰,在中国人看来,洋味十足,而在西方人眼里,则是非常东方。

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5( 清康熙  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一对 )

(文 / 李晶晶) 纽约屋里中国瓷器瓷器孔雀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