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以关系的“冷和平”困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8月6日,以色列凯里姆沙洛姆,以色列士兵查看被武装分子劫持的埃及军方车辆残骸。武装分子驾驶该车驶入以色列境内后被击毁 )
去年8月,因以色列空袭误杀埃及士兵一事,埃及驻以大使被召回国内。今年8月5日,西奈半岛埃及边检站遭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袭击,16名边防官兵身亡。埃及军方8日起动用战机对武装分子展开清剿,还在与加沙相邻的拉法地区埃以交界处附近部署了坦克。根据埃及与以色列在1979年签订的《埃以和平条约》:西奈半岛须保持非军事化。此次埃及向西奈出重兵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条约规定。新大使正出现在这个埃以关系又起波澜的时刻。
西奈事件使以色列非常矛盾:他们既抗议埃方置《和平条约》于不顾,又将袭击发生的原因归罪于埃及兵力部署薄弱,以至于西奈半岛实际被圣战组织和贝都因武装所控制。“这起事件让以色列左右为难。”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中东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约哈姆·梅戴尔对本刊记者说,“他们不知该要求埃及坚守条约,还是通过让步让双方达成新的协定。”
这已不是埃及首次破例。为了遏制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走私武器,以色列最近几年同意埃及在西奈部署更多安全部队。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局势动荡,以方再次同意埃及增兵西奈。“但不要忘记,埃以1967年战争的爆发就是由埃及违反1956年合约向西奈大量派遣军队和坦克引发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东与非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梅尔·立特瓦克对本刊记者说,“为了打击圣战组织,以色列的确早已接受了埃及向西奈派驻军队。但这次埃及带来了坦克,以色列人怕它们将来会被用在自己身上。西奈是埃以之间的缓冲地带,如果坦克不被撤走,《和平条约》又在某个时刻忽然失效,那自己就暴露在了被突袭的危险之中。此外,这还需要以色列也向南部边境长期大量驻军,人力和财力的花费都不少。”
《戴维营协议》虽然将两国引向了和平之路,但由于巴勒斯坦自治、塔巴所属权及宗教等重大分歧的存在,他们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互相戒备,被形容为“冷和平。”“埃及的知识分子、大部分的社会中坚力量和伊斯兰主义者连以色列的存在都反对,更别提什么《和平条约》了。但从利益的角度出发,避免正面军事冲突又对双方都有好处。”特拉维夫大学中东与非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布鲁斯·麦迪-威特兹曼告诉本刊。
埃及现任总统穆尔西来自“穆斯林兄弟会”。这位坚定的伊斯兰主义者在上任时就宣称将尊重《和平条约》。“埃及别无选择。”梅尔·立特瓦克说,“他们害怕因废除《和平条约》而失去宝贵的美国财政支持,也怕因国际形象受损而吓跑外国投资商。换句话说,对于埃及人来说,与以色列维持和平只是他们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及增加经济利益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已。”“他们像两个勉强相处的邻居。”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埃弗拉姆·印巴尔对本刊记者说,“穆尔西在意识形态上坚信以色列的存在是一种宗教亵渎。这虽然并不意味着他会将此观念付诸行动,但埃以关系也绝不会有什么改善或高层往来。而以色列人则害怕埃及伊斯兰主义者会与伊朗及哈马斯等该地区其他伊斯兰主义者结成同盟,并且在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站在伊朗一边。”
这次西奈半岛的安全危机却提供了一个凸现两国共同利益的机会。巴伊兰大学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莫得凯·科达告诉本刊:“此次袭击给埃以双方带来了同等威胁,它并没有使埃以关系恶化,反而使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西奈安全局势对于两国的重要性。这时他们需要联手消灭西奈半岛的圣战势力。”梅尔·立特瓦克告诉本刊:“袭击让埃及政府将来自圣战组织的挑战看得更加清楚,它甚至让埃及人对维持与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和平关系都更感兴趣了。”
阿赫尔的到任是否意味着埃及有意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以色列驻埃及前大使伊莱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埃及驻以大使馆向媒体称:前任大使亚西尔·里达四年任期将满,这次更换只是例行公事。且阿赫尔只是最近更换的30多名大使中的一位而已。布鲁斯·麦迪-威特兹曼认为这已实属不易:“埃以之间的例行公事往来都太少了,这至少说明埃及愿意两国维持常态。”(文 / 邹珊) 关系和平中东局势困境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