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2012:英国制造
作者:张斌( 用金色夏天的最后一块金牌激励一代人 )
澳大利亚有一位专注于奥运会研究的学者名叫凯什曼,其得意之作有两本,一本是在悉尼奥运会前出版《承办奥运会》,记述悉尼是如何申办成功并践行其诺言的,另外一本《苦乐参半的激励——悉尼奥运会的遗产》,是在2005年与世人见面的,我想读者一定寥寥,至今也没有纸质出版物,想看只有付费下载。这是一本好书,至少教会我,一座奥运城市送别奥运会理应是在残奥会主火炬台熄灭的一瞬间,而并非夏季奥运会的闭幕式。道理简单,而我们往往等不到残奥会闭幕,在内心就早已做结了。
中国人送给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一个昵称“伦敦碗”,围绕着这个大碗,还有至少8个场馆,两年后这片占地规模并不太大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会改名为“伊丽莎白奥运公园”,为此将耗资2亿英镑。公园所在的地域名叫斯特拉福德,地铁站上鲜明标识着,英国人自豪地表达,“过去7个星期,斯特拉福德就是体育的迪斯尼乐园”。这话并不夸张,虽然奥运会开赛之初,像斑秃一样的看台空座很刺眼,但是英国人的解释是,除了足球比赛,其他场馆最终还是让懂体育且酷爱制造声浪的英国人坐满了。在场地自行车馆、体操馆和跳水馆里,英国人制造出来的声浪或者说是噪音,似乎可以将顶棚掀掉,试图将东道主之外的运动员完全震慑住,你可以去问问那些从器械上掉下来的日本男子体操名将们,他们的噩梦中一定还有英国人毫无节制的呐喊。这都不是英国人在意的,他们无不喜欢科勋爵在致辞中的那句赞美——“是你们创建了舞台和剧场。”浪漫的人们甚至夸赞,走在斯特拉福德,你仿佛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又回来了,对此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总之英国人心满意足,他们暂且放下愤世嫉俗的心态,安静地期待运动场上的奇迹诞生,即便是看起来有些纠结的残奥会比赛,他们也赋予了一个漂亮的口号——“约会超人。”
英国人甚至认为,奥运会在重塑这个国家的国民性格,人们愈加宽宏大量,也更习惯于喋喋不休,在苏格兰预计2014年公投决定是否独立的大背景之下,奥运成为凝聚人心的最佳形式。英国人如愿在奥运会中找到了国民的认同感,至少一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是这样的。有一个组织名叫“英国未来”,在他们的官网上开宗明义:“我们需要奥运遗产传承下去。”“英国未来”发布的调查报告是《英国队:2012年是如何弘扬不列颠的》,其中显示英国人依次因为以下运动明星的卓越表现,而因为自己是英国人而感到自豪——恩尼斯、法拉赫、维金斯、霍伊和穆雷等等。这些夏季奥运会的明星们完成了“激励一代人”,残奥会的明星们何尝不也是如此,男子轮椅马拉松是最后一个项目,当冠军维尔坐在轮椅上,将金牌挂在怀中儿子的胸前,并展开一面米字旗时,这个口号无疑找到了最恰切的一幅图景。当然,报告不仅于此,被调查的公众同时希望BBC未来能够多多转播女子项目和田径比赛,以此可以保有英国人对于体育的激情,有71%的人们则期待,BBC应该多转播“能够将国家团结一致的体育比赛”。
曾经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在英国人的DNA中你已经很难再找到澎湃的竞技体育内涵其中了。如果这一论调还算不太离谱的话,伦敦奥运会的作用之一至少让英国人重新在竞技体育中找到了充分的享受,更准确地讲,是从非职业体育中找到内心的满足。英国人此前不太在意,他们的奥运和残奥运选手可以获得多少投资,这一次UK SPORT一并向国民报告了,过往4年分别是3.12亿和4920万英镑。梅杰当首相时决策用体育博彩基金资助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由此让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大英代表团的1块金牌演变为如今的繁盛景象,不见英国人去质疑这一投资,大家都认为值得,这个国家需要用金牌体现些什么,普天之下莫不如此。
残奥会刚刚开幕不几日,BBC头牌体育主持人莱因克尔就发出感慨,当初真不该在残奥会报道权的争夺中输给Channel 4,据说Channel 4的报价不过是900万英镑,而BBC轻易就放弃了。之所以莱因克尔扼腕叹息,首先因为残奥会的收视率好得惊人,观众甚至有兴趣观看残奥会某一级别的男子100米决赛,并从中体会博尔特也曾带给大家的震撼与感动。北京奥运会之后,CCTV也曾略显惊愕地发现,残奥会原来可以是一个高收视的赛事,奥运会的热情可以一直后延至残奥会之中的。再者,伦敦残奥会是奥林匹克历史上门票销售最佳的一届,270万观众入场,英国人对此有90%的贡献。无论是否说,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但至少英国人向全世界证明了,他们真的爱体育,而并非仅仅是热闹,残疾人体育运动在英国也渐成主流。
当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铜盒子体育馆”进行一场与英国人毫无关联的盲人门球瑞典与日本比赛时,你也会发现现场可以被坐满。在英国,若想组织观众入场,那成本太高了,公众也不一定买账,因此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不约而同地暂且可以忘记过往一年间关于伦敦和奥运会所有不愉快的记忆,并且认定,伦敦真的成功了。(文 / 张斌) 伦敦2012英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