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岛背后有“惊爆十三天”吗?
作者:宋晓军( 6月10日,日本6名国会议员乘渔船前往钓鱼岛周边海域参加所谓的海上垂钓大会 )
9月7日,日本野田政府要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消息,冲淡了国内媒体对几个小时前奥巴马讲演比原讲稿中少提了一次“中国”的关注。而一些一直关注着奥巴马核裁军政策的军事迷们经过分析,却得出了一个日本很可能打算未来将钓鱼岛变成“东亚的古巴”、弄出一个“惊爆十三天”的推论。为此他们开始讨论一旦这个“推论”成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与很多媒体只“充分”描述现象然后直接奔对策的模式不一样的是,军事迷们在讨论钓鱼岛问题时,在“现象”与“对策”两者之间的“问题”和“根源”两个环节上,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讨论。简单地说,日本老牌政治家石原在美国突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一事,既给了民主党保守派首相野田掩盖其增加消费税的机会,也有借美国重返东亚之力攫取自身政治利益有关。从野田的角度看,在9月21日民主党总裁大选前完成钓鱼岛“国有化”合同的签署,既可以向背后操控日本政局的财经官僚和财阀有个交代,也可以向中国做个“好控制”的解释。但从中国的角度看,一旦本来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在野田政府任内被日本“国有化”,又怎能保证这个握在日本手里的“政治筹码”不被两个月后的新首相(很可能是更加保守的自民党来担任的下任首相)再次拿来“敲诈”中国,同时又用来制造美国与中国“对决”的导火索呢?事实上,第二个假设才是军事迷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从这次美国大选民主党公布的竞选纲领第66至67页看,却有此前媒体所说的削减核武器的暗示。此前,为对手的共和党大佬和相关的利益集团就对此大加“讨伐”。不仅制作过《辛德勒的名单》、《侏罗纪公园》的制片人莫伦(Gerald R. Molen)在他的第一部纪录片《2016:奥巴马的美国》中就此点批评了奥巴马,而且还有通过媒体称奥巴马在2009年提出“无核世界”的主张前,要国防部和能源部制定一个“三步走”计划的爆料人(将核弹头数分别裁减到1700枚、1000枚和300~400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都提到了中国。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奥巴马为了刷人品不顾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无核世界”自裁核武器呢?显然不是这样。比如最近在由美国三个著名非赢利机构(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The Program for Public Consultation,The Stimson Center)进行的一次有关公众对削减国防开支的调查中显示,不仅80%左右的民众(民主党占89%,共和党占72%左右,无党派人士占78%)要求立即削减国防开支,而且在要求削减的排序上,核武器占到了第一位,为27%;其次是陆军23%,空军17%,导弹防御14%,海军13%,特种部队10%。
据此军事迷们认为,自从2004年小布什政府制定了包括对中、俄保持海空军绝对常规优势的军事战略后,由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把钱耗尽,又遇上了“财政悬崖”,因此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来接美国的财政盘子,都一定会进行战略调整。从目前美国武装力量的结构和军工产业与就业的关联度上看,战略调整的方向,最有可能就是削减目前每年占几百亿美元的核武器系统。当然,若奥巴马连任,这种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无论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按照目前的发展惯性,在未来10年无疑是处在增量上升的阶段。假设美国决策层认定中国是未来最大的潜在威胁,而俄罗斯和伊朗次之,那么从美苏“冷战”的经验上看,美国自然希望有一个契机将中国的军力发展,特别是核武器的发展纳入“可控”的范围。就如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惊爆十三天”10年后将苏联拉入SALT-Ⅰ(《第1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一样,将中国也拉入一个有相互通报机制的双边SALT呢?当然,前提是所谓奥巴马的“三步走”计划要得到落实。从俄罗斯以及英国、法国这三国的经济状况看,它们也未必不愿意加入。那么对美、欧经济困境远比中国更了解的日本,是不是看到了这一步呢?因此才会一面利用钓鱼岛摆脱自身的财政困境,另一面利用钓鱼岛作为随时点燃中美战略“正面对决”的导火索呢?
讨论到这儿时,一位军事迷突然说道:连续10年国防费用下降的日本,在中国崛起和美军撤往第二岛链的趋势下,为什么非要用钓鱼岛玩“苦肉计”拉美国来制衡中国军力的发展呢?在战略上“嗜赌”的日本为什么不能利用钓鱼岛作为导火索,突破“无核三原则”自己玩出一个“拥核国家”的“惊爆十三天”呢?(文 / 宋晓军) 背后惊爆十三天钓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