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喜相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克雷格·布朗 )
克雷格大概是因为长期从事名人八卦资料的收集、整理,写成书来特别胸有成竹,他以一种非常极致的方式运用这些资料,除了字数游戏,他还把名人的会面写成了一个圆圈:1931年,在慕尼黑,希特勒遇到了一个年轻的英国人约翰·司各特-艾利斯,之后是艾利斯遇到吉卜林,然后是吉卜林遇到马克·吐温,等等,直到T.S.艾略特遇到伊丽莎白王太后、伊丽莎白王太后遇到温莎公爵夫人,最后,温莎公爵夫人又遇到了希特勒。
虽然明显是在传播八卦,但克雷格郑重声明:“书中的一切都是如实记录,没有一丝杜撰。当对同一场会面的记述不同时,我站在可能性最高一种那边。”每一篇的标题以一个动词概括会面时发生的时间,并详细交代了会面的地点和时间。如“伯特兰·罗素给萨拉·米勒的面包涂黄油,伦敦哈斯克街43号,1964年10月”。
写到的名人中大多是更有性格、生活更戏剧化的作家、演员和歌手,包括托尔斯泰、王尔德、卡波特、塞林格等等。因为每篇只有千字左右,且重点在八卦,所以有时名人显得太像普通人了,如罗素和萧伯纳的相逢,写的是二人骑自行车时,萧伯纳撞上了罗素一事。在《论教育》中,罗素说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中,一个人战胜恐惧,最后掌握了一门技巧,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经历;在《哲学大纲》中,他比较了语言学习与学骑自行车;在《心的分析》中,他用自行车强调本能与习惯的不同,动物都会本能地进食,却没有人有骑自行车的本能,虽然在学习之后,骑车会变得像本能一样自动化。萧伯纳不善于骑车,拐弯时经常摔倒,有一次他撞上了停在路中间在看路牌的罗素,把罗素的自行车给撞坏了,萧伯纳本人却安然无恙,60年后罗素说:“我怀疑萧伯纳认为整起事故证明了他们素食主义者的美德。”
书中写到达利跟马勒分别见弗洛伊德的经过。达利跟弗洛伊德的会面,大概是因为二人语言不通、弗洛伊德对西班牙人和另类的画家有些偏见,结果会面场面比较尴尬,也没什么成效。马勒却在见到弗洛伊德之后变得更幸福了。文中写的是马勒和弗洛伊德,出彩的好像却是另外一个人。50岁的马勒比他妻子阿尔玛大近20岁,很多人认为马勒夫妇不般配,阿尔玛是一个著名的美女,以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而马勒不通人情世故,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阿尔玛要求马勒找弗洛伊德做一次心理分析。弗洛伊德中断度假,乘坐电车找到了马勒,二人在镇上一起散步,谈了4个小时。弗洛伊德听说马勒的婚姻不顺遂时说,马勒所担心的夫妇二人的年龄差距正是阿尔玛吸引他的地方。“你爱你的母亲,你在每个女人身上寻找她。她忧虑憔悴,你希望你的妻子也这样。”马勒向阿尔玛汇报后,她认为弗洛伊德一语中的:“两方面他说得都对。他的第一个冲动是把我的名字改成她母亲的名字。更了解我之后,他希望我的面容更加愁苦。他对我母亲说,很遗憾我的生活不够悲惨,她回答说,别担心,悲惨会来的。”阿尔玛还同意弗洛伊德对于她恋父的诊断,她说“我一直在寻找矮小、瘦弱的男人,他们有智慧、精神上更丰富,这也是我爱我父亲的地方”。马勒也给弗洛伊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还没遇到过这么快就能掌握心理分析的人。马勒跟弗洛伊德分手后,感到欢欣鼓舞,将他的第八交响曲题献给了阿尔玛。9个月后,1911年5月18日,马勒病逝。几个月后,弗洛伊德忽然想到他还没有给他的病人寄账单,于是他开了一张账单,注上“维也纳,1911年10月24日”,贴上两张邮票给阿尔玛寄了过去。
遇人不淑的事情是难免的。摄影师托尼·阿姆斯特朗-琼斯问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对玛格丽特公主的看法,艾米斯说她是一个没有脑子的女人。阿姆斯特朗-琼斯说:“我敢说你完全错了。她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很有学问的女性。”然后阿姆斯特朗-琼斯提议开车捎上艾米斯一段,结果把他给撂在了半路上。一个多月后传出了玛格丽特公主嫁给了托尼·阿姆斯特朗-琼斯的消息。艾米斯的一位朋友说,可以推断,托尼把艾米斯丢在了半路上,是因为艾米斯侮辱了他的女朋友,虽然艾米斯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当别人都在为玛格丽特公主订婚而欢呼时,艾米斯却做了非常尖酸的点评,说这件事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的象征,这位公主是“众所周知的无趣、无脑,当别人敢于反驳她时,她就提醒别人她的身份,她的着装品味非常骇人,嫁给了一个穿紧身牛仔裤、假装爱好艺术的摄影师”。
(文 / 小贝) 喜相逢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