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旱灾

作者:邢海洋

8月下旬,钢铁和煤炭等大宗工业原材料仍在寻底,农产品突然热络起来:豆粕突破了7月来的盘整,创出了新高;稻米则延续着缓慢爬升的走势,改写了纪录;连一直甘为“压舱石”的小麦也跃跃欲试。美国大旱引燃的粮食危机忧虑终于蔓延过来。不过,美国大旱影响最严重的玉米却欲振乏力,显示农产品的未来仍旧由中国内部因素主导。

美国玉米种植带遭逢半世纪以来最严重干旱,且因为干旱持续到玉米授粉时节,已经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两个月来,美国农业部两次调低玉米产量预期,8月的预测是今年的玉米产量为108亿蒲式耳,较上一次预测下修17%,较2011年减少13%,且为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产量。美国农业部还预计,平均每英亩的玉米产量为123.4蒲式耳,较2011年下降23.8蒲式耳,若实际符合预期,这将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低平均产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2011年,美国玉米的产量占全球玉米产量的36%,出口量占全球交易量的39%,也正是这个原因,当美国玉米自6月份以来上涨了近一半的时候,全球玉米价格都随之大涨,仅7月份就上涨了23%,创出历史纪录。不过,从6月到8月,中国玉米最多时只上涨了5%,且在8月15日后仅用7个交易日跌去了2%。

远方的旱灾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左右中国粮食市场的行情?玉米这样的大宗商品,运输成本构成到岸价格相当部分,近百美元/吨的运价足以抹平两地的差价,尤其在美国玉米价格大涨的时候,中国进口需求会急剧萎缩,形成与海外市场自动“断路”的价格机制。中国玉米价格相当程度还要看国内的供求:今年秋粮生长的时段,国内虽局部涝灾,总体上可谓风调雨顺,黏虫等虫害虽肆虐一时,但并不妨碍整体的玉米长势。连年玉米价格上涨,农民大幅度增加了播种面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预计中国今年玉米产量为1.975亿吨,较2011年增加2.45%。美国谷物协会在对中国多个玉米主产区调查后也表示,如果天气条件持续良好,今年中国的玉米产量可能增长600万~1000万吨。另一个令人宽慰的消息在于,8月是国内玉米主产区的授粉季节,8月中旬后,关键时期平稳度过,玉米价格于是出现了回落。

中国国内因素同样主导着小麦和水稻等主粮的价格。近年小麦连续增产,库存充足,价格相对稳定,有些地方玉米与小麦价格还出现了倒挂,以至于小麦替代玉米做饲料成了支持麦价的主要理由。今年夏粮又丰收,部分产区新麦市场收购价格持续低于小麦托市收购最低价,多地不得不启动了最低价收购预案,小麦价格也因此下有保底,但上行乏力。也正因为有了小麦这个“压舱石”,玉米和稻米的价格也才能相对稳定,不会如海外那样疯涨。

稻米则有所不同。今年,全球水稻产区的天气状况均有利于生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形容国际稻米价格时用到了“令人惊讶的稳定”的字眼。粮农组织预计,东南亚及中国的水稻今年将获丰收,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水稻产量相对去年将分别增长3%和32%,世界水稻产量将在去年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达到7.245亿吨。今年中国早稻也增产了4.5%,可丰产并不能平抑高价,7月,早稻创出了280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从2009年4月上市,价格已经上升了40%。稻米之高价,只因为近年来产量的波动不定造成的“紧平衡”,去年减产6.1%,前年又增产5.6%,库存没有小麦充盈。

全国65%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而稻米又是百粮之基。稻米供求的细小变化就会导致粮食价格乃至整个物价波动。近十几年来我国粮食市场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波动,每次都是首先由大米紧缺引起的。因为稻谷所处位置特殊,自2008年政府已经连续5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年均增幅达14.3%。今年的提价幅度更远超往年,早、晚稻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17.6%和16.8%,升幅远高于去年9.7%和10.3%的水平。高涨的收购价加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以大米为主粮,抬升了稻米的价格。过去,中国进口大米量极少,且以泰国香米等高端米为主。今年,随着中国米价超过海外,越南等地低端米也呈增长态势。只是,面对13亿人口的庞大胃口,大米的定价权似乎并不在东南亚。

玉米的定价权也不在美国,而是中国日渐局促的土地和刚性上涨的耕种成本。(文 / 邢海洋) 旱灾玉米行情预测玉米种植业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