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陆何迟迟
作者:邢海洋7月,重要经济数据出台,普遍期盼的“软着陆”又成泡影:进出口增速显著放缓,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为6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6月份的增幅还为11.3%。工业增加值数据同样疲软,9.2%的数字为3年来的最低点。5、6月份的数据虽差,但贸易反弹了,工业增加值也未深度下滑,还给市场以着陆预期。现在,着陆又变得遥远无期了。
遥遥无期的触底是否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经济将处于长期的寻底状态,至少从刺激措施迟迟不能见效看是如此。今年初,海关提出了“保十”目标,出口退税规模空前,4月份的出口退税同比增长了近40%,5月份出口退税972亿元,同比多退295亿元,增长43.5%。可大力度的刺激只在5、6月份刺激出昙花一现的出口反弹,甚至透支了企业的出口能力。7月本是西方国家圣诞节的采购季节,中国商品出口的传统旺季,出口引擎在此刻熄火,可见外需的状况不乐观,也意味着靠传统的刺激政策效用递减到了几近于零的程度。7月出口退税666亿元,同比只增长1.9%,政府刺激出的潜力已经彻底耗尽了。关于出口退税,财政部有一个说法,增值税税率为17%,但实际征收下来仅为12%~13%,因此当前的出口退税率已达上限。当然,出口退税牵扯到部门间的利益矛盾,今年税收增速下降,财政部不愿多退税,地方政府更不愿意在自身承担的部分退税给出口企业。这就凸显了如今的经济减速已经触及政企之间以及政府之间“深水区”的问题,政策刺激难以继续施展。
西方主要经济体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出口前景不容乐观,其实即使外贸行业顺利“保十”,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真正能带动GDP增长的不单纯是出口,而是贸易顺差,去年出口增速超过20%的情况下,外贸对GDP的拉动还为负数,-5.8%。随着20年的出口导向政策的成功,出口额累积出庞大的基数,而进口也开始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单靠出口拉动增长变得异常艰难了。
消费的增长被寄予厚望。去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1.6%,与最终资本形成一道担起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始于去年下半年的“预调微调”,降准降息作用于实体经济已经有将近一年时间,尤其6月后的两次降息,消费显示出一些增长的迹象,经通胀调整后的7月零售额同比增长12.2%,略高于6月份的12.1%,但仍只是正常水平。消费者信心今年并不提升,年后甚至处于下降通道。降准与降息刺激得更多的是房地产市场,而房价迅速回归到调控前的高水平反而挤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其实,即使消费额稳定增长,靠消费大幅度推高经济增长率也不现实。成熟的经济体70%的GDP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率都很难与靠资本形成推动的新兴市场相比。当增长模式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速度放缓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个意义上不到转型彻底完成,经济很难实现所谓“软着陆”。人们对“保八”念念不忘,显示出的仍旧是投资时代的思维模式。的确,最近几年居民收入特别是低端劳动力薪资水平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已经达到和投资拉动平分天下的地步,可3年的改善难抵消20年来“国富民穷”的累积效应。20年来,尤其近10年来企业利润突飞猛进,国家税收每年均以超过GDP一倍的速度增长,居民收入却远低于GDP,这就造成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本来就低。投资回报预期下降,富人非但不会消费,反而开始资金转移:今年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自1998年来首次呈现赤字,也就是资本流出中国的金额超过了流入金额,这种外流资产高达1100亿美元。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跨国公司和富人的资本转移已经开始,到了7月份这种预期变得更为强烈了。
至此,降准降息最为立竿见影的刺激出现在房地产市场,全国大中城市房价迅速反弹,一线城市一夜之间恢复到调控前。地方政府也适时推出规模庞大的刺激计划,一轮以房地产和“铁公基”为主导的复苏似乎又会重演,却恰恰预示着经济向错误的方向着陆。面对着康巴什“鬼城”、负债累累的光电企业和“一套房掏空三代人”的悲情一幕,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恐怕无论是银行还是主政者都不愿为这样一个饮鸩止渴的旧模式买单。于是,面对7月继续下滑的数字,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耐心等待继续降准降息,直到货币政策见效的日子。(文 / 邢海洋) 经济宏观经济国内宏观着陆国外宏观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