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书生剑客

作者:王玄

雷声:书生剑客0

脱下厚重的击剑服,雷声就是个普通“大三”学生。在学校,他经常跟室友穿一件同款的黑色文化衫去上课。他身高1.93米,体重仅78公斤,穿上黑色衣服,人显得更瘦。不管是广告、心理学还是哲学课,他坐在教室里,总是静静地听着,不爱说话,下课时也一样。

雷声不是那种天生身体素质超群、气场强大的运动员。他从小身体瘦弱,6岁时举家迁往广州,父亲雷献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物色一所好小学,然后送他去练游泳,强身健体。由于性格内向、长相文静,雷声小时候去医院,医生总是不问一声就在性别栏填上“女”。

被击剑教练刘玉玲选中前,雷声练了5年游泳,身体素质大有长进,个子也长起来,不再被人误认为女孩儿。但他除了身高臂长,心肺功能、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都不突出,在游泳上没什么天赋。1995年,11岁的雷声向父亲提出放弃游泳、改练击剑,原因有点儿好笑,他自己说:“练击剑是累了些,但我很怕冷,冬天游泳训练更是非常冷。”

刘玉玲到雷声的小学选材时,特别想挑选一个善用左手的好苗子。“谁会用左手写字?”“谁会用左手吃饭?”连问了两个问题,没人响应。她不甘心:“谁会用左手拿剪刀?”雷声终于举起了手。根据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右半脑主要有空间形象记忆、身体协调、视知觉等功能,左手的动作受右脑支配。刘玉玲说,在击剑运动中,右脑可以更快、更协调地指挥身体做动作,而反应速度是决定击剑比赛输赢的关键。雷声至今仍自认没什么运动天赋,但他刚练习击剑不久,刘玉玲就感到自己选对了人,雷声的思维厚度和反应速度都超出常人。

现代击剑从16世纪末法国贵族之间的击剑决斗演变而来,吸收了许多宫廷舞蹈的动作,观赏性超过实用性,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对剑手的意识和思维能力要求之高堪比棋类运动。用主教练王海滨的话说,雷声是“对剑的感觉和意识”,他剑法细腻、进攻灵活的特点最符合轻灵的花剑项目。

雷声:书生剑客1

备战北京奥运会时,雷声23岁。他的技术很完善,但教练组有两个担心,一怕他身体太瘦弱,力量不够,“跟欧洲选手在激烈对抗上不占便宜”;二怕他性格内向,状态慢热,进入不了击剑比赛的快节奏。结果,北京奥运会上,雷声正是状态慢热脆败于德国选手克莱布林克。赛后他说:“我并不是紧张,也很想积极调动自己,但打的战术并不成功。”

作为主教练的王海滨并不泄气,5年前的他就认为,到了伦敦奥运会,雷声的身体和心理才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2010和2011年两届世锦赛男花团体赛,最后出场的雷声都发挥稳定,以决胜一剑挑落意大利的巴尔蒂尼、法国的勒佩肖等顶尖选手。

伦敦奥运会在即,教练组的两个担心依然存在。无效灯太多——抵达伦敦之前,中国击剑队在利兹训练,雷声的技术统计里有这样一条信息。无效灯多,不是雷声技术不好刺不准,而是有了进攻机会,却因为力量不够而不能得分。击剑队特别请来体能专家为他强化训练,领队赵春生说:“雷声很自觉,王海滨给他安排的冲刺跑、力量训练,他都能很好地完成,没有怨言。”奥运会决赛对阵埃及人阿波尔卡塞姆,雷声仅有两次无效进攻,而对手的白灯则在盲目的进攻中不断亮起。

练劲儿之外还要练嗓门。“一定要喊出来!”这是王海滨常对雷声强调的。但雷声说:“我们只要赢了就可以了,光喊也没有用啊!”国家体育总局自剑中心主任蔡家东曾在训练时让雷声对着女队的姑娘喊几声,提提神。他站在一边儿,犹犹豫豫,即使是跨起击剑时的弓步,还是喊不出来。“在场上,运动员呐喊,有几个意思,一是给自己打气,同时也是提示裁判我赢了。”王海滨于是下了令,要求雷声每次训练后都要在全队面前唱歌,嗓子都唱哑了。他和队友打牌时也大声欢呼,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感觉。

7月31日的奥运会男花个人决赛,距离常规结束时间还有1分51秒时,18米的剑台两侧红灯和绿灯同时亮起——互中。主动进攻的雷声还没等主裁确认这分的归属,就一把掀起头上的金属面罩,怒吼不止。当值主裁用了7秒钟确认他赢了时,他扔掉头盔躺倒在地,然后又立即起身,两步冲下了剑台,一把抱住主教练王海滨。回到剑台上,仍然难掩激动,连着五声呐喊持续了十余秒。这样的雷声不常见。母亲梁彬说:“儿子这样情绪宣泄的情况,确实少之又少,内向、文静、沉着,才是更加适合他的形容词。” 击剑剑客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