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里塔·海德曼:美貌与智慧同在
作者:陆晴在伦敦奥运会女子重剑半决赛的最后一秒,德国女将布里塔·海德曼刺中了韩国运动员申雅岚,韩国人坐在剑道上哭了一小时,韩国代表团也提出充满怒气的申诉。在这段时间里,布里塔·海德曼一直静静地等候着,当申雅岚知道结果无法挽回,前来拥抱并道歉时,海德曼也向她说了一声对不起。
这场风波也影响了胜者的情绪,从半决赛结束到决赛开始,海德曼本来就只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随后在同一条剑道上,海德曼输给了乌克兰运动员舍米亚卡纳获得银牌,这是伦敦奥运会上德国获得的首枚奖牌。德国许多媒体把她失利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韩国人的干扰,但她自己未予置评,在她个人网站上更新了一张拿着银牌的照片,表情喜悦,文字是:难以置信,但这是真的!
4年前,25岁的海德曼在北京奥运会上摘下女子重剑金牌时,《明镜》杂志网站报道的标题是“小月,大心脏”,德国《图片报》形容是“一轮小月升上了北京的夜空”。“小月”是海德曼15岁来中国做交换生时,她的中国爸爸给她起的中文名字。来自德国科隆的海德曼从小就开始接受体育训练,她父亲是体育老师,母亲是体育医生,也曾练过击剑。10岁的时候海德曼已经是科隆市小学生运动会的跳高和800米冠军,12岁又成了全联邦德国小学生游泳冠军。1995年她13岁改练弗里森五项全能运动(德国特有的一种类似现代五项的运动),到1999年又拿了5个全国冠军。2000年开始专攻重剑时,已经18岁了,结果4年后,她在雅典奥运会上拿到了一块团体银牌。然后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登顶以及伦敦奥运会刺到申雅岚的那一剑。
在奥运会的所有项目里,击剑不算是对体力要求最高的,但可能是要求反应最快的。与花剑和佩剑不同,在重剑比赛中,几乎身体的所有部位都是得分点。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重剑冠军阿恩德·施密特说,重剑运动员最讲究攻守平衡,无论是在直刺还是后撤防守反击中,都蕴含着得分机会。进攻方一旦刺出,就等于把全身暴露在对方的火力范围里,所以一击得手的重要性更高了。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反应决定了是否能够得分,海德曼身高1.80米,大量的游泳和田径训练使得她全身肌肉的质量要优于很多对手,进攻时整个人如流水般溅出,在直线距离和速度上都具有压迫性。
虽然有很好的身体条件和肌肉力量,但海德曼也清楚这不是制胜的唯一条件。按照她自己的说法,重剑比赛是“决斗的艺术化”。“最终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和自己的神经争斗。一个好的剑手要知道如何擦去脑子里的另一个声音,它总在告诉你:你做不到,你没机会了,这太难了。”而一场击剑比赛最多持续9分钟,专注是击剑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之一,海德曼在比赛中有时候会故意示弱诱使对方进攻,然后在躲闪中以最小的动作击中对方扑过来的任何部位得分。如果没有超强的专注力,这种倏忽之间发生的攻防转换是不可想象的。在海德曼的理解里,一场击剑比赛就像是国际象棋比赛,技术和心理是最重要的。佯攻、示弱都是她常用的手段。“不能控制情感的运动员不是仓促冒进,就是在发怒中浪费了宝贵的进攻时机。”海德曼说,“我在比赛时就像穿过一个隧道,周围什么都看不见。”
而她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明镜》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坐在食堂的饭桌旁,她说:“我就是喜欢学习。”在那包裹住全身甚至一头金发的击剑服内,没人看见她付出了多少汗水。
海德曼曾在采访中说:“我觉得运动给人带来的不光是力量和肌肉,运动会让人看上去更有活力,更漂亮。作为女运动员,一方面要面对残酷的比赛,另一方面也有场合展示自己的魅力。如果有人谈论到我,我希望他们会说我是有活力的成功年轻女士,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很坚强,做过很多事情,生活很充实。”考虑到她今年已经30岁,人们可能不会在下一届奥运会上再见到她秀美的面孔,但她已经给世界留下了太多关于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