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伦敦:展示身体之美的大舞台
作者:李菁( 从“伦敦眼”俯瞰,夜色中伦敦繁华的西区与新兴的东区已经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
“其实每一届奥运会真正被记住的,是竞技本身。就像北京奥运会,我们现在想起来,被记住的是博尔特、菲尔普斯,是中国的51块金牌。反过来讲,也是博尔特、菲尔普斯这些伟大运动员定义了每一届奥运会。”在伦敦主场馆不远的IBC(国际广播中心)的某一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占据了一个庞大的工作空间。已经在此奋战了十几天的张斌感触颇多。在工作间隙,他聊起了伦敦感受。“我到了伦敦很久,都有一种不真实感,这个城市真的在开奥运会吗?也许是因为伦敦人太散淡了。直到比赛开始,各项运动逐次展开,我才觉得,奥运会真的到这个城市了。”
的确,当奥运大幕拉开后,我们也许才更深切意识到,之前无论是眼花缭乱的开幕式、活色生香的各种花絮,都成了这个大舞台的些许点缀。在奥林匹克这方神坛上,那些代表人类不断向身体极限发出挑战的英雄们,才是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他们用这种最具代表性并极度张扬的生命形式,赢得了众人由衷的敬意和喝彩。我们在IBC采访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刚刚送走获得金牌的跳水运动员罗玉通,下一位即将到来的嘉宾是勇夺两枚游泳金牌的16岁小将叶诗文,整个工作间里似乎都弥漫着些许兴奋的味道。
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横空出世”的英雄。叶诗文于伦敦,便有这样的意味。
“小叶这次比得太好了,我们之前都知道她肯定能出成绩,但没想到会这么夸张。”在从伦敦回北京的飞机上,我们巧遇一批结束赛程回国的运动员。国家游泳队的一位队员对这位比自己小几岁的队员发出由衷的赞叹:“她年轻,身体条件好,训练得也好,出成绩并不奇怪。”提起国外媒体对于叶诗文成绩的质疑,这位队员有些激动地说,“其实国家队内部,对兴奋剂检查也是特别严的。我们经常一天验几次尿,还有很多临时尿检,半夜把我们叫起来,叫我们马上就排尿化验。为什么他们不相信我们也能游出好成绩呢?”
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重头戏,游泳是最能演绎“身体之美”的项目之一。“看孙杨身上的8块肌肉,多酷!”单从外形上讲,这位年轻的游泳队员显然也对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充满了自豪感。她半开玩笑说,在奥运会上,想知道哪个运动具有竞技最本质的观赏性,就要看哪个项目的运动员身材最好。
( 每逢重要赛事举办,伦敦的酒吧都会人满为患 )
“我们这次游泳队的成绩太好了。你看孙杨,他的1500米太稳定了,所以在我们内部,早就认定他能拿下这块金牌。孙杨的技术非常好,他比赛时,除了第一个50米和最后一个50米的速度有变化之外,其余几个50米,每一个50米的速度的误差不到0.5秒,这体现了一个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
在我们同一班飞机上,还有上一届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获得者刘子歌,4年后,她只获得200米蝶泳第八名,而上一次被她力压一头的焦刘洋,不但取得金牌同时也打破了世界纪录。“体育就是这么残酷,运动员本身状态有高有低,再加上年龄的增长,不可能时时保持巅峰状态,有的人幸运,还会再找回状态;有的人的运动生涯也就这样结束了。这就是运动,不甘心也没办法。”
(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中处处呈现“流动嘉年华”的狂欢气氛 )
“其实到了最顶级运动员那里,其职业生涯也极其枯燥。”张斌说。本次伦敦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的旗手克里斯·霍伊是英国自行车运动的代表人物,2000年他就获得了悉尼奥运会团体赛的银牌,4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他在1000米计时赛中夺得了个人首枚奥运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克里斯·霍伊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凭借在个人追逐赛、团体追逐赛和男子凯林赛中的优异表现,他一举夺得了3枚金牌。“他在谈及最近的训练时说:每次训练结束后,都要在垫子上翻滚20分钟,因为浑身疼痛。而且训练结束后,都要别人把他扶回去。那一瞬间,他们的生活也是单调和乏味的,他们也是被运动规律加工的产品。在这一点上讲,中国和国外运动员没有什么本质不同。谁能经历住这种磨炼,谁就可能成就一段传奇。”张斌说。
回来的飞机上,有不少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其中包括上一届射击金牌得主、这一届拿了银牌的陈颖。但似乎认出她的人并不多。一位乘客还好奇地凑上前问她从事什么项目。机舱里还有一位显眼的高个子运动员,他是获得铜牌的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的队员之一蒋海琦,原本以为拿了铜牌可以“待遇”好一些,没想到,他和另一位游泳队员坐在普通舱里,顿时显得飞机上的座位又小又窄。后来热心的乘务员给他调到了相对宽敞的第一排。
这位游泳队队员说,体育总局有规定,只有拿金牌的人才能坐在公务舱,除此之外,都和普通乘客一样坐在经济舱里。可能在常人眼里,这种“等级方式”有点太过直接,可是这位队员却不这么想。“没什么不公平的,那些早被锁定夺金牌的人,他们之前承担多少压力啊!相比之下,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也没什么不平衡的。”这位游泳队队员表情淡然地说。
这一次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取得的成绩令人为之一振。而在这位队员看来,如果外界了解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甚至牺牲,就会觉得这一天的到来不会那么突然。据她介绍,中国游泳队早在7月5日便到了英国,在利兹大学的体育馆进行适应性训练。作为尖子,叶诗文等很早就享受体育总局为他们专门配备的体能训练师。这个奥运周期,国家体育总局还与美国身体功能训练公司(AP公司)签订了合同。每支运动队都有专门的外籍体能师来负责身体训练。“现在国家队的训练条件特别好,一点也不亚于国外。有很多国外同行到我们这里看,他们都很惊讶,有的器械特别贵,好几万美元一台,他们一看,我们游泳馆里摆了一排;再一看旁边的举重馆里也有好几台,他们都羡慕我们的训练条件。”
被林丹再一次战胜的李宗伟在接受采访中就说,他非常羡慕林丹,拥有太多的训练资源,出来比赛吃穿住行都是国家出钱,而他和教练什么都要自己来,辗转奔波。
中国运动员独特的成长与培养机制,也一直是国外争议不止的一个话题。“我对中国运动员并没有偏见,但是对一些运动员的成长道路我也不敢赞同。”英国一家媒体的记者伊莎贝拉说,中国跳水队或体操队的孩子们从小就被集中起来训练,不在社会上的学校里接受教育,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和家人相处,她感到不能理解。
“中国人在现有体制下,找到了将现有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与夺取金牌相对应的方法,那就是聚拢资源、穷尽一切可能性,占有所有的生命,达到夺取金牌的目标。”在伦敦直播奥运的张斌,也一直关注着国外媒体报道,“比如英国人一直在抱怨,他们可以打败中国运动员个人,但打不过中国的体制。中国现有体制的特点就是:一是有充分的行政保障;二是肯花大钱投入。”
孙杨的成长道路可以说是这个模式最好的例证。2010年2月孙杨赴澳大利亚训练,帮助他的教练是曾经帮助张琳、朴泰桓提高成绩的澳大利亚名师丹尼斯。当年底在广州亚运会上孙杨就将张琳保持的1500米亚洲纪录提高了10秒还多。去年1月,孙杨再赴澳大利亚,结果在上海游泳世锦赛上,他一人独得800米自由泳和1500米自由泳两枚金牌,打破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去年底和今年5月,孙杨又两次赴澳追随丹尼斯训练,结果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比如在孙杨身上,我们不但舍得花钱送他出去训练,还舍得花钱‘买断’丹尼斯,让他只教孙杨一个人。所以我们在运动员精英层的训练是相当出色的。”张斌说。他话锋一转:“我们这一次还可以拿40多块金牌,还可以在乒乓球、羽毛球或者跳水上拿很多金牌,我们可以说是‘乒乓强国’或‘羽球大国’,但问题是我们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国度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每一次奥运会上,都会产生因为以金牌为最终诉求从而导致的各种小风波。此次伦敦奥运会上的羽球让球风波便是一例。对此,姚明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内心应该问自己,这个东西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体育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如果一块金牌可以超越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
“中国体育应该发展到了追求运动价值超越运动结果的阶段。”张斌说。不过他也承认,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体育是我们这个社会系统构成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单独生长出来,所以也不能单独要求它承载这个任务。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还做不到’,但不能否认它是我们追求的最终价值。” 伦敦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