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生的担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孙君飞)
近来,笔者接触了一些师范生,当一个师范生说“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毕业后一定先闯荡闯荡,实在不行再当老师”时,我感到难以理解。我随后又跟一些师范生做了交谈,初步了解到,为未来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这些孩子自知不是“铁人”,担心过不了“应试教育”的道道苦关、险关和“荣辱关”。没有谁比他们更在意“应试教育”的残酷,学生的生活也是教师的生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学校拿学生评价老师,老师拿学生赢得生存空间,学生流泪,老师流汗。但学生受了多年寒窗苦,早晚会毕业,而一旦成了教师,要一辈子朝着“铁人”的目标修炼。择优聘任,“末位淘汰”,政治荣誉、职称晋级、奖金福利、生活补贴,统统都要跟教师的教学成绩挂钩。名目繁多的竞争排名让教师们看上去个个都像个体户,单兵作战,所有问题都要自己解决。老师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又无处宣泄。若老师去找心理医生,马上就有家长要求转班,谁敢把孩子交给一个心理有病的人?
教师待遇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许多地方响应《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会低于当地的公务员,然而这只是个名分。教师的工资可以不断靠近公务员,但其他待遇无法跟公务员相提并论——教师的工资是铁板一块,没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和奖金。笔者教了10年书,也是中教一级,七扣八扣,拿到手的工资也不足2000元。另外,因为教师基数大,教师工资即便涨一点,对当地财政也是不小的压力,所以在一些地方,能不涨就不涨,不得不涨就慢一些涨,甚至还要克扣和挪用。另外还有城乡差别、大都市和小城市的差别,还有经济发达地方和国家级贫困县的差别,还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差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个人生活和养老负担不能跟上几代的人相比,要他们当老师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确实是很困难的事情。
年轻人不愿当老师还因为社会上仍然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既不富也不贵。人们过去是不愿上技校,现在是不肯读师范,一些家庭贫困的、没关系出路窄的才愿意进师范,最想进的还是免费的师范大学。笔者了解到,不止一个家长认为“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当老师”,一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在谈论职业理想时,也是看不上当老师的,不是想进外企、考公务员,就是想自主创业、搞科研开发。人们不以教师为荣,教师又何来自豪? 师范生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