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化工帝国”的幻影

作者:李伟

(文 / 李伟 魏一平)

徐明“化工帝国”的幻影0

第一次转型

徐明进入化学建材行业的起点,是位于大连湾的实德工业园。由于两年前长兴岛启动了新的实德工业园工程,老园区内的繁忙景象已经消失,通往厂区的道路泥泞不堪,大门前面是正在修建的高架桥。

厂区大门上的实德招牌被摘下了,隐约可见“实业报国,德以兴家”的印记,里面的厂房也被拆得七零八落。附近工人介绍说,现在整个厂区的拆迁工程由来自河南的一位老板承包,土地则早已收归政府。据说大连市政府为此支付给实德集团的动迁费和补偿费高达23亿元。一位在桥下等活的黑车司机告诉我们,他曾在实德厂做过12年工人,由于新厂区在偏远的长兴岛,很多当地工人选择辞职,但是实德公司并没有按照政府的安置费标准支付给他们补偿。

1995年,徐明24岁,本命年也是他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的8月,他动用实德全部的资金并贷款1.2亿元,从国外引进了12条塑钢型材的生产线,用来生产塑钢门窗。此前,他的大连实德机械工程公司做了3年的挖土工程。

徐明压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跳到了一个和挖土工程完全没关系的领域——化学建材。回头看,如果没有这次转型,恐怕就不会有那个挑战足协的徐明,也便没有那个资本涉及三家上市公司、三家商业银行、两家保险公司、一家基金,跨越塑钢、家电、足球、金融并随时准备举全部筹码进军石化帝国的徐明。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包工头徐明。

徐明“化工帝国”的幻影1( 大孤山已经成为大连石化产业最集中的地方 )

很多年后,徐明谈到了这次转型的风险:“而这些决策,在当时看来无一不是超前的,不可思议的,以致当时很多人觉得我有些莽撞,快得没有道理,门窗当时是铝合金。”但徐明认为自己是经过综合考虑后才做出这个决定的,他解释说:“要实行一次真正的门窗史上的革命,那只有塑钢门窗。塑钢门窗的节能、防噪音、生产节能问题,都是铝合金不具备的。”

徐明转型的想法,据说是源自时任大连市长薄熙来的影响。薄熙来曾对这种完全不同于铝合金的新材料产生了兴趣,并要求召开一个塑钢建材的推广会。善于做政府生意的徐明也参加了这次推广会。随后便前往欧洲考察,决定引进12条最先进的高速塑料异型材挤出生产线和门窗组装生产线,并注册成立了大连实德塑钢门窗厂,成为当时大连唯一一家专门生产塑钢门窗的企业。

徐明“化工帝国”的幻影2( 徐明从星海湾的土石方工程中赚得了第一桶金 )

当时,大连有一家名为海德利塑胶工业有限公司的村办公司,最早从事塑钢型材生产与门窗加工。但其只有3条生产线,还是从安徽铜陵引进的,规模小品质低,无法与徐明抗衡。

曾有媒体报道,1996年,大连市要求35条主干线两侧建筑以及175个新老住宅小区,全部使用或改用塑钢门窗。这让实德获得大量订单。1998年福利分房政策结束,中国进入房地产时代,商品房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建材行业的升级换代,塑钢材料因此大受欢迎。

徐明“化工帝国”的幻影3( 国企背景的石化企业构成了大连经济的支柱。图为大连石化港工人为油轮装载燃料后关闭阀门 )

于是,在这个陌生的领域里,徐明迅速崛起。1995年,实德型材产量为12万吨,而在前几年,全国异型材的总产量才10万吨左右。2002年实德型材的产量达到48万吨,2003年又增长到了60万吨。2004年,实德占据国内30%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PVC型材制造商。全国各地随即都掀起生产塑钢门窗的热潮。在一些媒体上,徐明被冠上了“塑钢之王”的称号。

1999年,年仅28岁的他就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中国最年轻的富豪,此后便是福布斯榜上的常客。2006年,他以个人资产48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华人富豪500强”第109位。2010年,入选“胡润百富榜”,以 100亿元财富位列第85位。

生产线开工两年后,徐明将化学建材作为实德集团的主导发展产业,并在大连湾宋家村的一片果园上兴建了实德产业园。塑钢建材的生意越做越大,产业园也不断扩张,先后经过二期、三期、四期扩建工程。到1999年,也就是徐明买下大连万达足球队那一年,大连实德化学建材工业园全部建成,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学建材生产基地。除了大连,实德还在天津、成都、嘉兴、江西等地建了生产基地。

对实德而言,高峰与转折同期到来。

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实德对自己快速发展的塑钢生意仍充满信心。这一年实德发布的一份市场分析报告,认为自身的优势在于价格。因为当时塑料异形材在欧美市场的价格是2500美元/吨,东南亚和俄罗斯是1800美元/吨,而国内只有1421美元/吨。“虽然国内型材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但主要的几大型材厂家价格始终保持不变。”加入WTO后,虽然会受到国际大品牌厂商的冲击,但是“随着关税的下调,原材料的进口成本将降低,国内塑料异型材的成本降低,同时塑料异型材的价格优势相对国外优势较大,相信经过国际市场的大潮冲击,将会使中国的型材企业更加规范,更具有生命力”。

然而,事与愿违。生产塑钢的主要材料PVC(聚氯乙烯)的价格非但没有因入世而下降,反倒因强劲的需求而一路走高。2003年,由于受商务部对进口聚氯乙烯(PVC)树脂反倾销初裁胜诉影响,国内PVC树脂价格从2003年初的5800元/吨左右升至9000元/吨左右,涨幅约55%。以1吨塑料型材为例,PVC占去总成本的75%~80%。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塑钢建材行业尤其是塑钢门窗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行业的开工率降到了50%~60%,行业效益大幅下滑。

而实德的经营模式,还停留在规模制胜的层面。但需求的增加赶不上产能,产品附加值急剧萎缩。各家建材企业又必须不断扩大规模,靠规模优势来降低产品的价格才能有销路,价格战此起彼伏。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企业利润便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实德销售集团总裁张杰在一次采访中谈道:“PVC原材料进来,一度涨到每吨8000多元,而型材的价格也降到了每吨不到一万块钱。……有时候真正形成了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2004 年的时候,原材料每吨将近9000块钱,最低价格的型材卖过每吨8600元。”

这时候,徐明决定自己来解决产业链供应问题。

直接投资PVC产业便成为实德最为现实的选择。于是,实德与台塑集团在辽宁鞍山开始了PVC生产合作,但项目投资仅2000万美元,产能仅3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实德的需求。要生产更多的PVC,就需要更多的乙烯。乙烯是一种基础的化工产品,其产量是衡量化工产业强弱的基本标尺。而乙烯再向上就是原油。

徐明要想彻底解决产业链的问题,不再受制于人,就必须有生产乙烯和炼化原油的能力。

石化棋局

喜欢冒险的徐明,决定继续转型。这次不是跳到完全陌生的领域,而是走向产业上游——自己做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化工三大巨型国企,是我国石化领域的三驾马车,占据垄断地位。私营企业想立足其中要克服很多困难。

对于这种选择,徐明此前也曾对媒体坦言:“这是一种艰难而且具有很强政策风险的转型。” 但他认为只有实现了一体化的产业链,实德才能真正主导自己的产业和命运。

2002年,实德曾在时任辽宁省长薄熙来的推动下尝试进入乙烯与PVC装置的工程。合作方是地处盘锦的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地处葫芦岛的辽宁锦西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

实德当初的计划是:将华锦集团旗下的盘锦乙烯工业公司的18万吨乙烯产能扩产到40万吨,生产链下游则由锦西化工以乙烯作为原料加工40万吨PVC,与此同时,锦西集团本身是一家氯碱企业,可以提供项目所需的氯气。按照规划,新的PVC生产厂就设在锦西集团内。但这两个项目并没有推进下去,原因在于中外双方对于资产评估的数据有较大分歧。

事实上,早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前,实德就已经和沙特方面研究过联合生产PVC的可能性,即进口乙烯加工成聚氯乙烯,项目送交国家计委审批时,却未被通过。实德也曾提出在大连开发区建设一家PVC生产厂,地点选择在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边上,也因为牵涉到辽宁省整体石化布局而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许可。

经历过几次尝试后,徐明觉得小打小闹没有用,要做索性就做大石化,成为地区的重点工程。这便是“双岛湾石化项目”。在一次省长办公会上,化工行业出身的辽宁省政协主席郭廷标劝徐明,实德集团应该放弃盘锦和葫芦岛项目,一心一意从事双岛湾石化项目。事后,大连市一位官员拍拍徐明的肩膀说:“你可以顺着这个梯子下来了。”

所谓“双岛湾石化项目”,位于大连西部旅顺的双岛湾镇,包括1000万吨的原油炼造装置、100万吨乙烯装置和30万吨的石油专用码头,预计投资达到50亿美元,约合416亿元人民币。

徐明的合作方依旧是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成立于1976 年,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是中东最大的石化公司。其70%的股份属于沙特阿拉伯政府,剩余30 %的股份由沙特阿拉伯及其他海湾合作理事会国家的私人投资者持有。主要经营化工品、化肥、钢铁、铝等产品,同时为世界第三大聚乙烯制造商和第四大聚丙烯生产商。与实德接触的2003年,该公司公布的销售额约为471亿沙特里亚尔(125.6亿美元),净利润约为67.1亿沙特里亚尔(17.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6%。

2004年,在国内的一次化工展览会上,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总裁阿尔·本延和聚烯烃战略业务副总裁阿尔·乌贝德博士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阿尔·本延表示:“我们也正在和不同的伙伴在商谈具体事宜,这其中包括大连实德,还有中国石化等多家企业。”

尽管欧洲和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化市场。但随着工业重心的东移,沙特公司已经将目标转向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在当年,SABIC产品出口量的40%进入亚洲市场。阿尔·本延认为:“在今后许多年中,亚太地区的业务对SABIC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沙特公司有很强的愿望,但并没有实质的进展。

在争取双岛湾项目的过程中,实德公司是始终不遗余力的推动者。2004年2月,在辽宁省政协九届二次全会上,致公党辽宁省委向辽宁省相关部门提出《大连双岛湾大型石化项目应尽早得到国家的批准立项》建议。徐明本人就是中国致公党党员、辽宁省政协委员。提案表示:大连实德集团向大连市政府提出建设双岛湾大型石化项目,既是振兴辽宁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大手笔,应得到辽宁省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提案中说:“如果(立项)拖延过久,势必失去有利时机,影响项目投产后的竞争力,甚至动摇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同年9月,商务部发布公告,实德集团获得成品油国际贸易经营权牌照。这意味着公司可以进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买卖,并可在国内组织销售。同时,实德集团委托北京毕派克环境工程公司对双岛湾地区进行环境评估。这家公司隶属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后重组为“北京实华油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徐明德石化棋局到底有多大?在双岛湾项目提出的2002年,中国石油旗下大连石化公司的炼油能力为1050万吨,2003年加工原油927万吨,辽宁全省的乙烯生产能力尚不足50万吨/年。大连石化在是中石油旗下炼油能力最强的公司。而徐明的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规划,相当于再造一座2002年的大连石化,并且乙烯的生产能力超过辽宁全省的一倍。徐明也将借此成为令人瞩目的石油新贵。

“大大连”的需求

双岛湾项目是支撑徐明底气的重要筹码,其源头则来源于大连市的产业规划。

2003年,国务院宣布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大连市提出了建设“大大连”的发展规划。在其中明确提出,“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做大两个石化产业,坚定不移地引进大乙烯项目,推进石化向下游产品延伸,打造石化产业‘航母’,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和石化产业深加工基地”。化工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大炼油、大乙烯”。在编制规划的时候,一口气列出了10个产业园区,正式把双岛湾石化工业区列入其中。

大连是我国的石化重镇,共有化工企业400多家。其中大连石化和西太平洋石化是两家最大的支柱型企业。前者隶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是其旗下最大的炼油公司;后者为中国化工集团与法国道达尔的合资公司。

在徐明酝酿进入石化产业的2003年,两家大企业的总炼油能力为1850万吨,到2006年达到了3000万吨。按照一般规律,炼制3000万吨石油,就可以生产30万~60万吨乙烯,并形成10万吨苯乙烯、4万吨聚苯乙烯、30万吨聚丙烯等化工原料。而乙烯的加工能力是国际上通用衡量石化工业的规模标准。

但问题是大连当时并没有乙烯项目。中国石油在东北的乙烯项目规划在抚顺和大庆。大连虽然有强大的炼油能力,但出产石脑油(又称“轻油”,为乙烯的制造原料)不得不北上抚顺、大庆,加工成乙烯,再南下大连,在大连销售和外运。这便是大连行业内所常说的问题——“油头大,化尾小”,产业链上的头尾不平衡。

于是大连政府发展石化工业思路的核心,便归结为争取一个百万吨的乙烯项目——原地炼油,原地生产乙烯,原地搞精致化工。仅实德拟建的100万吨PVC厂,每年就可以消化掉50万吨乙烯。

从收益上看,按国际均匀效益推算,原油炼制、乙烯出产和精致化工三个环节的经济效益比是1∶5∶10。在原有的产业结构中,大连的两大企业只能通过炼油赚取附加值最低的利润,而高利润的乙烯与精细化工则被其他地区吃掉了。

于是,大连市乃至辽宁省都开始积极争取大乙烯建设项目。2005年,《化工文摘》上的一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告提到,辽宁省准备上马四个大乙烯项目,其中三个为新建,一个为产能扩建,包括抚顺石化计划建设的一座80万吨/年的裂化厂,盘锦乙烯公司计划建设的30万吨乙烯项目,辽阳石化将乙烯装置由12万吨扩建为20万吨。最大规模的,当属徐明计划在大连双岛湾建造的一座产能为100万吨/年的裂化厂。

如果辽宁计划中的裂化项目全部投产,那么辽宁的乙烯产能将可能超过国内产能最大的上海。上海当时的乙烯产能为310万吨/年。

双岛湾石化项目被写进了大连各种版本的发展规划中,并作为市政府引进大乙烯项目的载体而被寄予厚望。在这个意义上,实德双岛湾项目正代表了大连当地政府的利益,即尽可能将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收益都留在大连。

在企业的角度上,徐明要向上游发展,完成产业链的闭合,使实德转型为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炼油、化工、建材、运输一条龙。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大连希望引入乙烯项目,发展石化深加工,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甚至可以摆脱对中石油下大连石化的依赖。

地方政府与商人利益焦点在双岛湾重合了。

双岛湾的博弈

双岛湾位于旅顺口西北方向,距离大连市区50公里,因为湾内有蛇岛和鸟岛两座海岛而得名。

双岛湾水深湾阔,不淤不冻,宽约5公里,纵深4公里,水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湾口朝向西南,湾口北侧离岸200米外水深可达30米,就可以建设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码头、锚地和航道自然水深足够,不需疏浚,是渤海湾沿线难得的深水良港。按照当时大连市编制的规划,双岛湾周边近岸区有10平方公里盐田,开挖回填后即可形成近17平方公里的陆域,适合建设罐区和大型炼油和化工装置。因为盐田多属于国有企业旅顺盐业公司,通过收购方式改变权属即可开始使用,40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内地势平坦,动迁量较小。

从地理位置来看,旅顺双岛湾位于大连市的南端,与山东半岛距离最近,可以和渤海湾内任何港口方便连接,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可以建成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等运输便捷的深水良港。从陆上交通条件来看,双岛湾距大连市区42公里,距大连市国际机场32公里,距即将建设的烟台—大连跨海铁路线仅3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不足1公里,不仅可直达东北,亦可通过轮渡直达山东半岛,交通极为方便。

双岛湾镇大甸子村就是当年规划中的拆迁村,该村一位前任负责人告诉向本刊记者回忆,2004年左右,要在这里建石化产业园的说法开始热闹起来,国务院领导和省里的领导都来考察过,徐明本人也来过好几次,实德公司还聘请了一家公司在海上监测潮汐采集数据,为将来建港做准备。“当时村里人都很兴奋,实德经常带着大胡子的沙特人来,觉得要搬离这个犄角旮旯了,可是后来热闹了一年多,政府只是在盐场附近圈了一些地,但村里的拆迁刚开始就没了下文。”

这位负责人介绍,当时来双岛湾考察的并不止实德一家,早在规划成石化产业区之前,首钢就曾多次派人前来考察,“中石油老总和部队的人都来过好多次,还有人说将来可能要建成航母基地”。大甸子村距军事要塞旅顺港只有20多公里。

双岛湾的规划,早在2001年就被大连市政府提上日程。目的很明确,就是建设一个东北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按照大连市政府最初的规划,双岛湾本意是留给中石油旗下的大连石化。因为大连石化当时尚在城区周边,对大连的旅游与环境都有影响,正好可以借此搬离城市。但中石油在考察后觉得距离其已有的炼油厂和原油码头太远,势必会提高生产成本,因此提出即便是上马百万吨级的乙烯项目,也会选在现在厂区所在的大孤山石化工业园。

于是双岛湾的规划由市政府另行安排。徐明是如何得到这个项目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最早在2002年初,徐明正式向大连市政府提出申请建设双岛湾大型石化项目。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明甚至表示“这个项目比三峡工程还要大”。为此在2004年出访欧洲九大俱乐部期间,徐明拜访了包括壳牌、英国石油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在内的欧洲数大石油巨头,徐坚信“未来他们会成为实德在石化行业的重要股东”。

在大连市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上交国家发改委审查,2003年,双岛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2004年,环境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按照大连实德的规划,园区占地5.477平方公里,分厂内工程和厂外工程两部分。厂区内设有炼油装置、化工装置、配套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厂外工程包括为项目服务的码头设施、铁路专用线和进出管线等。项目全面实施后,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2004年9月到2005年2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34岁的徐明就不断地陪着一批批沙特客人来到这个离大连42公里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其中包括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董事长沙特·本·绥纳延·沙特亲王和执行副总裁阿卜杜拉·诺杰迪。

在30万吨石油专用码头的建设上,实德也曾遇到问题。作为大连本地最大的物流配送商,大连港务集团希望能参与到码头的建设当中。实德当然不愿将运转中枢的控制权交予他人之手,经过各方协调,最终实德还是拿到了码头的建设权。

项目上报后,中央级的领导开始频繁光顾双岛湾考察,听取实德的项目汇报。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徐明必须积极运作,耐心等待。这个超过400亿元项目的上马,不仅要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还要经国务院批准。

政策风险与路径选择

徐明漫长的等待并不出乎意料,大型化工产业的上马都经历了马拉松般的审批过程。双岛湾项目也同样面临着各级政府的多层面的审批,决策程序复杂繁琐。项目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政府手里,如徐明所言,他面临着政策风险,甚至道德风险。

一位辽宁省的领导在听取了实德的汇报后,问了三个问题:“油从哪来?资本从哪来?产品怎么销?”

中石油旗下的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两家企业的石化项目扩建后,大连总的炼油能力将达到了3500万~4000万吨。这两家企业,一家要依托俄罗斯的原油管线,另一家要“出口”成品油。实德很难从本地获取原材料。东北地区,就乙烯生产所需的原料石脑油而言,拥有大庆油田的中石油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如果得不到中石油的支持,那么实德必须要依靠同样尚在纸上的自家炼化厂解决。实德选择了沙特基础建设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双方各占50%的股份,这也使实德更加依赖于外方的资源输入原油。

即使原材料解决了,运输依旧存在障碍。实德要炼制1000万吨石油,总物流量就接近2000万吨。原有的港口资源本已紧张,只能依赖自己的港口配套。所以实德的基础设施工作必须要提前完成。

就资本而言,实德也不容乐观。双岛湾项目总投资超过了400亿元,而当时实德总资产不过100多亿元。中外双方各承担50%,且以现金支付,那么实德依旧要拿出超过200亿元的资金。目前实德本身并不是上市公司,没有直接融资渠道,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这样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作为私营企业,能否借到足够的钱也未可知。

除此之外,徐明还要面对一个自然对手——环境保护。距离大甸子村只有7海里的蛇岛,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这个保护区是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环保系统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的蛇岛上生存着几万条珍稀的黑眉蝮蛇。另外,位于蛇岛以南3海里处的鸟岛,是诸多候鸟迁徙中必停的休息站。

进行环评的毕派克环境工程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谈到了双岛湾项目的环境敏感性:“从我公司多年来从事的环评实践看,大连双岛湾石化项目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工作其监测周期之长、监测范围之广、监测项目之多,国内同类建设项目的环评均不能及……”

即使徐明完成了一切条件的准备——解决了资金、原材料、运输以及环境问题——他还必须使双岛湾项目成为国家产业布局的一颗棋子。2003年后,国家对于重化工业、钢铁、能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日趋收紧。对于重大项目,政府更加严格地从整体权衡布局,并考虑各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成与不成,并不是由徐明和大连政府说了算。就像他始终清楚的,政策是他缔造石化帝国的最大风险。

徐明在双岛湾的野心,并不仅在于他为自己的塑钢产业解决原材料闭合产业链。在北方市场上,一旦项目完成,实德炼油与乙烯生产能力甚至可以和中石油分庭抗礼。

尽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中,辽宁上报了4个乙烯工程,其中实德的双岛湾与中石油的抚顺项目是最大的两项,但行业内并不相信4个项目都能通过。一位资深分析员告诉我们,“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省拥有两个世界级的乙烯生产装置”。如果国家不加选择地支持地方快速扩张,将承担产能过剩的巨大风险。

徐明一心要做大生意,以破局者的身份闯入大资本、高风险的石化领域,自然要面对更多无法掌控的因素。

徐明在为双岛湾项目煎熬的时候,中石油那边已经有了结果。2006年3月28日,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收到扩建年80万吨乙烯工程获得批复的正式文件。抚顺石化将把原有年产近20万吨的乙烯产能改扩建为年产100万吨。这意味着,辽宁第一个百万吨乙烯出产项目,落在了抚顺。

徐明的希望越来越小了,可资对照的是另一位老板的命运。2003年,就在徐明加紧步伐为他的双岛湾计划奔走的时候,徐明的老乡、同样来自大连庄河的福佳集团老板王义政也开始进入石化行业。要不是去年的一场暴风雨把福佳大化推到了风口浪尖,并引发了大连市民的“散步”,王义政此时还在闷头做着他的“PX”生意。

徐明和王义政都算是庄河走出来的最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与二人都熟识的前福佳中层对我们说:“他们是同一类人,认准了的事情,就放开胆子干,目空一切。”徐明和王义政还有个相同的爱好——扑克打得好。尤其受当地人喜爱的“三打一”,他们在牌桌上小有名气。

王义政选择石化行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了徐明的影响,“虽然王义政表面看不上徐明,但在做生意的时候,倒不得不佩服徐明的嗅觉,因此基本上是徐明做什么,福佳就跟着做什么”。一位这段时期曾经在福佳担任中层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当时石化行业很热,好多老板都想进入,徐明吹牛说自己拿了大石化项目,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但与徐明的高举高打不同,王义政选择了另一条路。2004年底,福佳集团和大连石化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合资建设“年产45万吨对二甲苯(PX)芳烃联合工程项目”的申请,一年后,福佳大化项目正式启动,而徐明的双岛湾项目却迟迟没有结果。王义政的成功,在于选择了一条巧妙的进入途径——依托大型国企,为政府排忧解难。

大连石化始建于1933年,是中国最大、最早的基本化工原料、化学肥料生产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期,其厂区已经成为大连政府的一块烫手山芋——污染严重,设备陈旧,机构臃肿。据当地政府人士透露,2003年大连石化搬迁提上日程后,测算出来的搬迁费用需要15亿元左右。“当初还是政府主动找到福佳帮忙的。”就这样,搭着大连石化搬迁的顺风车,福佳集团也顺利进入石化行业。从地理位置上看,福佳大化选择了已经成熟的大孤山化工园区,而徐明则期望在双岛湾另起炉灶。

在经历了短暂的喧嚣后,双岛湾大甸子村又再度沉寂。在抚顺石化的乙烯工程获批后,徐明本人也很少再提及他的“大石化帝国”了。

2009年左右,在大连政府的规划中,“双岛湾石化产业园区”的名字不见了,而是改为了“双岛湾绿色地毯产业园区”。作为西部临港新城的补充规划,以双岛湾港为核心的《旅顺口区双岛湾临港新区发展建设规划》也已经完成。双岛湾临港新区被重新定位,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旅顺绿色经济区”唯一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现在双岛湾正积极引进一些绿色低碳项目,已有大连机车车辆研究所等十几个项目开工。其命运结果,与原先的重化工业的规划大相径庭。

海风吹过,徐明的大石化帝国,已经没有可能性了。 徐明乙烯帝国pvc树脂政府工程产业规划幻影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