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波希米亚特质遇上中国需求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斯柯达SUV车型Yeti )
作为至今仍在运营的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斯柯达汽车的奋斗史就是以自行车制造开篇的。斯柯达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捷克布拉格以北大约60公里的姆拉达·博雷斯拉夫小镇,中文直译为“年轻的城市”,带着波希米亚气质。斯柯达汽车全球销售和市场董事斯塔克曼(Jürgen Stackmann)先生告诉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老城区建筑,基本上建成于1890~1915年。1910~1915年是西方油画立体派开始出现的时期,当时这里的手工业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
斯柯达学院所在地曾经是一座修道院,至今保留着哥特风格的拱顶和礼拜堂,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那里也是斯柯达汽车的发源地。顺着斯塔克曼手指的方向朝窗外望去,竖起大烟囱的建筑就是设计中心,它的旁边是先期研发中心,再旁边一座现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就是斯柯达技术研发中心,斯柯达汽车的一些外观设计和汽车表面部件也都是在此研发。如今,这里是斯柯达灵魂的栖息地,是斯柯达品牌建设的核心所在。
斯塔克曼先生说:“比斯柯达汽车历史长的有两家制造商,一个是奔驰,另一个是标致。”(奔驰-戴姆勒于1886年制造了第一辆汽车,法国制成第一辆汽车的时间是1890年)1895年,机械师劳林(Vaclav Laurin,1865~1930)和书商克莱门特(Vaclav Klement,1868~1938)开始经营一家自行车厂,他们从德国购买自行车零部件,运到捷克境内加工,当时公司只有7人,后来,他们就建起了自己的生产车间。1899年,公司从生产自行车转而生产摩托车,成为世界上生产机动车最早的工厂之一。1925年,劳林和克莱门特与一家叫斯柯达·佩尔森(Skoda Pilsen)的综合性工业公司合作,这个合作者相当于当时的美国GE公司,新的斯柯达汽车公司从此诞生了。
斯塔克曼为我们所做的“历史讲座”时间跨度很大:“大概有几十年,有特别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不好的时期,包括从‘二战’结束到1989年的这段历史。1989年,捷克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捷克开始国营企业私有化,很多国企在市场上寻找自己的投资伙伴,斯柯达汽车也不例外。它找到了一个投资者,这个投资者就是德国大众。1991年,大众参股斯柯达,随后股权不断增加,并最终完全收购了斯柯达汽车。”
大众参股时,斯柯达只生产弗雷西亚(Felicia)一个车型,产品只在欧洲市场销售。现在,斯柯达汽车产品线逐渐丰富起来,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球,销量已经接近100万辆,海外销售占到32%。按照斯柯达制定的发展规划,预计2018年销售总量要实现翻番,亚洲及海外销售比重将增加到60%。目前,斯柯达在103个市场上有经销商网络,但除了南美个别市场以外,斯柯达的经销商网络基本没有涉足美洲,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并且在亚洲市场发展势头非常好。
( 格里特·马克思 )
在斯柯达的故乡,斯塔克曼的讲述传递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力量。目前,斯柯达最大的两个生产基地,一个在捷克,另一个就是中国。“虽然欧洲现在还处于经济危机的阴影下,但我们非常有信心。中国市场会对斯柯达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斯柯达汽车最大的市场份额在亚洲。我们也知道,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就汽车市场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进行内部讨论,但有一点非常肯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这一项上,中国和美国会在未来形成竞争趋势。”
斯柯达董事会的构成很有讲究,现任董事中很多人具有多年在中国的工作和交流经验,这其中包括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博士,他把中国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董事会层面,负责市场、销售以及研发的董事,如果把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经验加起来,起码超过20年。”斯塔克曼说。前不久,斯柯达在上海举行中国国产化5周年庆典,董事会成员悉数前往。“因为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董事会里的所有成员,都在从各个角度研究中国市场,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照搬欧洲的成功经验。”
( 斯柯达新款紧凑型轿车Rapid )
斯柯达每四个座位就有一位中国人
——专访斯柯达中国总裁格里特·马克思博士
三联生活周刊: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一直不够丰富,这个格局是否有所改变?
格里特(Dr.Gerrit A.Marx):2005年,斯柯达汽车与上海大众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在中国本土化生产。从签署协议到开始生产历经两年时间。从2007到2011年,明锐生产总量是12.3万辆,占全球明锐总销量的31.6%。到2011年,晶锐在全世界范围内占销售总量的18.3%,昊锐占世界销量的41%。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除了上面三款产品,我们没有增加新的车款。这个格局今后会有改变。明年开始,我们的产品线会逐渐丰富,会推出新款紧凑型轿车Rapid,这款产品的定位介于晶锐和明锐之间。明年底,我们还会推出一款SUV车型Yeti。第六、第七款车型恐怕会推出更大的SUV。另外,还会有一个掀背的车型。
三联生活周刊:据你判断,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多大潜力?
格里特: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每千人60辆,德国是540辆,美国是700多辆。我们假设将中国每千人60辆这个数字翻番,就能看出中国市场还有增长和提升的潜力。
从国土面积讲,捷克相当于中国的1/120,捷克的总人口仅相当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人口总数。2008年每千人汽车的保有量为37辆,现在已经升到了每千人60辆。虽然有人会忧虑,中国GDP的增长已经不再是9%,甚至低于8%,但我觉得不应该为此感到忧虑,因为总量仍然是在增长的。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中国市场在斯柯达总量中占多大的比重?
格里特:2007年,明锐的销量是2.7万辆;2008年随着晶锐上市,销售总量翻了一番;2009年又增加了昊锐,总量增加到12万辆,所以基本上是每年翻一番。再后来又增加了两个车型,因此我们的销量现在突破了22万辆。总之,我们每卖出去4辆斯柯达汽车,其中1辆一定是在中国销售出去的,去年我们的总销售量是88万辆,其中25%是在中国市场完成的。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全球销量的1/4。我打个比方,每一辆车有4个座位,那么,最起码1个座位坐的是一个中国人。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中国消费者有哪些变化?
格里特:我感觉目前中国客户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变得更加开放、更加个性化。他们喜欢上网,或者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购买需求。
今后无论是发布的新车型,还是对现有车型进行一些小改款,在投放前,我们或许会请一些经销商到捷克总部来,讨论初步的产品规划,听取他们的意见,看有哪些地方不太合乎中国市场的需要。
每销售4辆斯柯达汽车就有1辆在中国,这么大的比率决定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对我们的设计肯定会有影响,因此,我们与同济大学、上海大众以及中国的一些市场研究机构合作,加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研究。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品味对汽车产品有哪些影响?
格里特:“中国需求”不仅会影响我们在中国市场销售车型的设计,甚至还能影响到我们在欧洲市场的汽车生产。按照通常的逻辑,涉及驾驶的研讨会很可能会安排汽车工程师参加,但工程师大多满脑子死板的公式、数据,我们更愿意邀请一些年轻人,如果现场外国人的发言长篇大论,我们就会让他“闭嘴”,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中国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斯柯达已经收集到多项提议,比如你正在驾驶汽车,一只手握着方向盘,怎么能让另一只手独立打开瓶盖喝水?比如停车场里车特别多,你忘记自己的停车位了,如何利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搜索?比如当你准备下车的时候,经常有自行车、行人从车旁经过,车上能否有个显示?这些驾驶问题,大都是捷克人或者德国人从来不会想到的。如今,这些“稀奇古怪”的驾驶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瓶子的下方用支架固定,通过底座的设计将瓶子卡住,这样,用一只手就轻而易举地把瓶盖打开了。如何安全打开车门也有了解决方案,可以设计电子报警器,不仅让车内人了解到外面是否有骑车人和行人经过,车外人也能知道里面的人将要打开车门。
三联生活周刊:为了争取市场,你是否考虑加快产品投放的节奏?
格里特:10年前,新款式在欧洲投放,过了三四年后才投放到中国市场,近年来这个时间缩短到了6个月。将来的趋势恐怕会进一步改变,要么同时投放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要么可能是先投放中国市场,然后才在欧洲市场面市。比如说,我们将先在中国市场投放全新的Yeti,然后再投放欧洲市场,这是斯柯达汽车公司历史上第一次把新的车型先投放于中国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斯柯达目前有哪些事情是最要紧的?
格里特:斯柯达品牌进入中国国产化才5年,从绝对数字看,相对来说算不错了,但斯柯达并不满足。接下来有两项重要的工作:第一是提供高质量服务,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第二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关于知名度有几个调研报告,显示的结果数字有所不同,但总体说知名度还比较低。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其他厂家都在做混合动力车?斯柯达是否有这样的计划?
格里特:混合动力及电动车的技术集团内部已经有了,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技术是何时具备的,而是什么时候生产成本能够适当降低,生产总量可以提升,有了这些数据,才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进入某一个市场。大家对于电动车进入市场的期望过高,这里还存在一些障碍,比如说电池的成本和费用较高,还有电池的续航能力及售后服务方面的问题。混合动力目前技术也是很成熟的,但我们得看一下成本,如果成本总价能在8万到20万元人民币上下,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引进。虽然我们可能不是第一个使用混合动力的品牌,但我们也可能会排到第二或者第三。
电动技术是迷人的技术。我认为目前电动车技术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电到底从哪里来?是不是纯净的能源?第二是车主是否愿意在里程、空间及舒适性方面进行妥协?从传统的驱动方式转换到电动驱动,并不仅是换了一种燃料,而是车的整个系统焕然一新。经验告诉我们,开车的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人们习惯于目前的状态,习惯很难改变。新能源的讨论和使用大都是从技术的角度切入,很少有从客户、驾驶员的角度来考虑。所以,我认为在传统驱动与电力驱动之间,应该加入插入式混合动力。
设计灵感来自生活
——专访斯柯达设计师欧拉
三联生活周刊:每个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你如何理解斯柯达?
欧拉(Olah):斯柯达汽车的品牌价值体系,可以用两个集合来表示,这就是“Simply Clever”(专于智,慧于行)。这个品牌价值体系的一层含义是聪明巧妙的工程学设计,另一层含义是人文关怀。斯柯达汽车总是在寻找聪明巧妙的解决方法,空间宽裕,操控精准,表现出人文关怀,性价比高。
三联生活周刊:巧妙的工程设计和人文关怀在具体设计上如何体现?
欧拉:斯柯达汽车一直致力于提供尽可能大的车内空间。如果把典型的A级车和斯柯达明锐相比,你会发现,明锐从轴距上已经可以算是B级车了。第二个区别,不单是轴距长,后排座位的头部空间也比其他汽车高。第三个区别是行李厢的空间也很大,大容量的行李厢增强了实用性。总的来说,斯柯达汽车与标准三厢车的外部设计相比,区别很明显,既然空间十分充足,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在行李空间方面,昊锐创新地采用了双段开启设计,这一设计使得昊锐能够轻松地在传统三厢轿车和五门掀背式轿车之间切换。
三联生活周刊:设计师喜欢用线条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你是如何运用线条来完成设计语言的?
欧拉:我们追求汽车外部线条的清晰,所以它的表面基本上只是分成少数几个板块,板块之间通过非常清晰的线条区分。我们还通过光面和阴影的运用,使得车身显得更轻,之后还要加上一些细节设计。
三联生活周刊:前脸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汽车设计元素的一个重要部位,斯柯达的前脸设计有什么特点?
欧拉:汽车的前脸就如同人的面部一样,我们既延续了传统的设计语言,同时也加了一些创新设计,包括散热格栅。前面横着水平线有一条线,然后中间有凹进去的地方,那里留出空间来放我们的标志。在机盖上,有像V型的两条线,是为了突出机盖下面高效强大的发动机,同时也是为了突出斯柯达汽车的Logo。
三联生活周刊:车灯设计在斯柯达似乎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原因何在?
欧拉:我们对灯光的设计要求是,在夜里,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辨别出前方行驶的是一辆斯柯达。前灯好像是人的面部表情,好比是人的眼睛。我们的车头有4只眼睛,它的大小差不多一样。为什么是4只呢?欧洲有一种植物叫三叶草,偶尔有4片叶,但极不常见,所以4片叶子的三叶草代表好运和吉祥。斯柯达的尾灯设计基本上是C的形状,哪怕在黑夜里,你也能凭此认出斯柯达车型。
另外,斯柯达汽车还有一个代表捷克手工艺的小细节:捷克的传统艺术是水晶,我们在尾灯上加入了捷克特有的玻璃艺术,尾灯不但漂亮,也非常亮丽。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设计师的灵感来自哪里?
欧拉:斯柯达品牌出生于捷克,这一点非常重要。捷克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及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国家,城市里矗立着不少古老的历史性建筑,在艺术、音乐,以及手工业上保留着特有的传统,其中也包括水晶的生产与加工。为了更多地突出捷克的当地艺术,我们甚至把水晶放在车门内侧,Logo上面也有水晶设计。这对设计师及技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玻璃制造要求非常高的精度,而且完全是手工打造。你若问我设计灵感来自哪里,我的回答永远是来自生活。 斯柯达遇上明锐需求波希米亚特质德国汽车大众汽车中国三联生活周刊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