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预警止步于“50毫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浩浩)
比起很多人来说,在那个雨夜徒步走40分钟就能回家是件幸运的事情。尽管在那40分钟里,一个姑娘目睹了广渠门铁道桥下的水波荡漾、独自经历了黑灯瞎火几乎迷路的惶恐、忍受砂石进鞋破皮泡水的痛痒,以及对“暴雨预警”和“50毫米”间模糊关系的一路纠结。
事实上,依稀记得大雨前一天我就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了暴雨蓝色预警,甚至为此祭拜过度娘。但我终究吃亏在了不求甚解,止步于对“50毫米”这个雨量描述自以为是的理解上。50毫米,道牙子都淹不过,了不起堵车。于是7月21日17点,我坦然地出门了。21点朋友送我回家前我们只听说广渠门桥井盖倒灌喷涌,于是上了东二环。车堵在广渠门桥上时我逞能地下了车,仍然死心眼儿地认为之所以不能拐到广渠门内大街是因为单纯的堵车。直到我站在那片水域前目瞪口呆时,才明白了什么叫暴雨预警;当我从电视里得知其实我走过了一个著名的新闻现场,且新闻标题可以耸动地写成“首都市中心附近因暴雨积水一男子溺亡”时,我才开始隐隐后怕。
在铺天盖地的关于如何砸玻璃自救的新闻和微博中,我却对于暴雨预警的概念始终耿耿于怀。我想,如果我知道3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是个什么概念的话,我一定不会选择出门,哪怕对面的诱惑是一顿自助海鲜大餐。而下一次,会不会仍然有很多人备好救生锤顶着对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的无知而无畏地往桥下开?我想,比起知道如何车里逃生,一开始得知预警就不涉险应该是更明智的选择。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知道预警却仍然置之脑后呢?
对于我来说,那条预警是一个需要借助搜索才能了解的概念。我搜到了暴雨蓝色预警的标准,却不能体会50毫米是个什么概念。但如果你告诉我,北京通常情况下如果12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莲花桥下积水深度则有可能达200毫米,建议小型轿车绕道行驶的话,我认为更能达到预警的功效。
发散开来,其实预警可以做得更多。这个更多不仅指发个暴雨预警短信(虽然这次连短信也没收到),更多的应该是真正为出行者着想的措施。例如,暴雨前发布建议更改出行计划、景区旅游的防洪安全提示;例如暴雨期间实时监控常见积水桥区的水深,并在道路电子公告牌上发布并反复提醒;例如在下凹路段设立距离警示牌警示灯,标明如果在此处已经看见水面边界,则标志前方20米水深已达半米(我始终觉得那位溺亡的司机是错估了水深,而如果只看水面的话,确实很难知道那个铁道桥下居然最深可达4米);例如暴雨或者其他类似突发事件时全市户外大屏临时征用播发信息……
预警,请记住那是在对普通市民说,而不是对气象专家说;要提示后果,而不是给出专业技术概念;是要在不需“警”时就做好服务和普及,而不是临到灾难才亡羊补牢……如果我们不能期待北京10年内搞定城市排水系统,那么至少让我们期待关于大雨的预警不再止步于“50毫米”。 止步天气毫米预警50暴雨